评论

深度解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原标题:深度解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上世纪50年代,由毛主席提出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影响了无数人人生命运的大事件。

对于这场运动的评价,经历者褒贬不一。

有人说是毛主席逼着他们去农村过苦日子,受了“委屈”。

但也有人说自己到农村去了一趟之后,脱胎换骨、长了见识,上山下乡这段经历,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那这场运动究竟是好还是坏?

为什么邓小平上台之后,就立即终止了上山下乡运动,让大批知识青年重新回到城市工作?

毁天灭地的炸药桶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当时发动这场运动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跟美国在朝鲜半岛打了一场为期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

这场战争,让世界各国对新中国刮目相看,其中就包括斯大林。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认识到了中国的战略价值。

斯大林

为了把中国打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在远东的桥头堡,苏联人对我们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工业大援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156工程。

156工程是我国工业化的开端,也是后续数十年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原动力。

这话怎么说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识字人口占比不过5%左右,根本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当时国内各大高校也敞开了肚子招生。

结果这一招,问题就大发了。过去学生储备是供不应求,可仅仅不到五年的时间,情况就来了个大反转,人才储备供大于求了。

众所周知,当时的工作都是包分配的。由于学生数量供过于求,上面又没办法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于是就只好拼命压升学率来控制供给了。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很多的中学生,最后会落得个寒窗十年回家种田的结果。

这搁谁能受得了?苦读这么多年,花了这么多时间,投入这么多资源,最后让我回家种田?绝无可能。

这跟今天大学毕业生,不愿进厂打螺丝是一个道理。

如果不能解决他们的工作岗位,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威胁。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读书人。

当年西汉王朝何其强大,可最后却在没有明显的亡国征兆的情况下,被这帮读书人推出一个没有任何军功傍身的王莽,就把汉朝给和平演变了。

以至于后世王夫之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提出了“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的千古之问。

其实哪有那么复杂。农民也只有在的王朝末年、民不聊生的时候,才有机会揭竿而起,可知识分子是统治阶层的中坚力量,就算没有天灾人祸,他们也能把你给推翻了。

在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历史上,知识分子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事实上,新中国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矛盾,一直都没解决。

这个问题一直纠缠了三十年,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缓解。

邓小平

无独有偶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国,在战后出现婴儿潮的国家,都有这种现象。

比如美国垮掉的一代 、法国五月风暴运动,那个年代世界各国的政治运动都在风起云涌,而主力也是这些学生。

当时西方可以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来消化这些过剩的人才红利,可中国没有这个条件。

我们正在集中全力搞重工业,重工业是吸纳不了这么多就业人口的。

再加上后来我们跟赫鲁晓夫撕破了脸,苏联的援助停止,工业化进程大幅度放缓,这个问题变得愈发的尖锐了。

为了不让学生们捅出大篓子,毛主席提出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口号,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一来为乡村人民公社的建设提供高学历人才,二来则是把他们下放农村,希望以此来消化这些不稳定因素。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每逢工业化出问题,我们基本上就靠着这招,来疏散城市青年人口。

最开始,这项运动只是在北京周边开展,后来随着就业问题愈发尖锐,就渐渐地蔓延到了全国。

最后几乎将一整代的年轻人,都裹挟进了这次运动,以至于没有参加的,反而成了少数人。

如此大规模的人才疏散工程,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未存在过的。

这种事情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做到。这是反经济规律的,毛主席能让知识青年甘心去上山下乡,绝对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这也是后来邓小平为什么放弃这项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除了毛主席,没人能压得住这口火山呀。

防止和平演变

当时新中国内忧外患,群狼环伺,太多人想要点燃这口火山了。

五十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向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提出了一个名叫和平演变的构想。

杜勒斯

你社会主义国家不以意识形态强大而著称吗?那好,我就通过文化入侵,腐蚀你们下一代年轻人的思想 ,从内部瓦解你们的精神内核。

这条毒计的威力,想必不用过多介绍了吧?苏联已经用它惨痛的经历,给我们展示的很清楚了。

这条毒计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

毛主席不厌其烦、三番四次提醒党内干部,要留心这个问题,可惜当时很少有人能听进去 。

大家要知道,社会失业危机,正是和平演变最好的土壤。

因为一旦出现失业危机,人们必定戾气冲天,失去理智。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容易听进一些激进的言论。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不实行上山下乡运动,对知识分子进行分流。

他们会不会成为美国的燃料呢?

防止思想滑坡

除了美国人有可能会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之外,城乡之间的物质差距,也极有可能会对知识分子,产生自然演变的效果。

因为城乡差异,必定会让城市人相对于农民,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一旦出现这种思想,很有可能会出现压迫剥削和特权阶级。

大家要知道,这些年轻人就是中国下一代的接班人,一旦他们的思想开始堕落,那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腐化。

毛主席对这种情况始终是极为警醒的,他让知识青年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并不是指望大字不识一个的贫下中农,能交这些文化人什么知识。

而是要让他们知道创业维艰,让他们亲自体验底层阶级的生活,让他们能感同身受。

这样可以让下一代年轻人的思想,依旧保持纯洁,不至于养出一群文章写尽天下事,不肯俯首看苍生的废青。

在这次运动中,虽然有些顽固不化的人认为这是受了“委屈”,但更多人则从这次经历中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从农村回来后,很多人的精神世界都得到了升华。

笔者个人认为,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段社会主义大退潮的黑暗岁月里,我们中国之所以没有像苏联和东欧哪样土崩瓦解,跟当年毛主席的这次思想防腐,有着很大的关系。

上山下乡为何会被废除?

既然上山下乡运动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邓小平执政后会被废除?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让上山下乡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改革之后,随着大包干的推行,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瓦解,知识青年在农村地区失去了托身之所。

因为以前知识青年下乡的时候,他们在农村地区的住宿和饮食问题,都是由公有性质浓厚的人民公社来帮忙解决 。

在公社的统一安排下,可以把农民的住宅资源和食物,匀给城市来的知识青年。

农民也许会对这些抢占自己生存资源的知青有意见,但生产资料掌握在公社手上,他们有意见也改变不了什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生产资料变成了农民私有,可以由农民自己支配。

毫无疑问,他们绝不可能把宝贵的资源匀给知青了。

这样一来,知青在农村地区就会成为无根浮萍,难道要靠喝西北风填饱肚子吗?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他们放回城市自谋生路。

其次,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的就业岗位需求大增,知识分子回城不会再造成社会问题。

相比于一心搞重工业的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后的邓小平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民生轻工业。

而轻工业相对于重工业,又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回到城市的知青们,很快就能在经济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时候他们非但不是社会火药桶,反而是创造财富的人才红利。

很多人说,既然如此,为什么毛泽东时代不这么搞呢?若是当年也发展轻工业,知识青年何必上山下乡受这么多“委屈”?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毛泽东时代,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活下来,若是连命都没有了,吃得再肥也不过是给别人养好的一头猪而已。

第三,到了邓小平执政时期,中美两国开始正式建交,两国关系的缓和,让我们面对和平演变的压力大为减轻。

70年代后期,苏联的势力如日中天,而美国内部则问题重重,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变得力不从心。

为了挽回颓势,美国迫切需要获得中国的帮助。邓小平执政时期,正好与中美十年蜜月期重合,这让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和平演变危机感大为降低。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过,上山下乡运动能够得以实施,全靠一腔革命热忱。

且不说邓小平身上,有没有毛主席那样的精神感召力。

就算有,他也不可能继续宣扬革命了。因为强调革命,那必然会导致国家的政治生活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这与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宗旨是冲突的。

因此,只要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他就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宣扬革命。

而革命热情一旦消退,上山下乡运动又注定不能长久。

总结

一直以来,在某些公知和当年那些受了“委屈“的知青的刻意宣传下,人们对毛泽东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充满负面情感。

然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之后,你就不难会发现,这是新中国领导人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不得已,发动上山下乡并不一定就是错误,解除上山下乡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明智,一切都是时势使然而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