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把未来点亮——追寻理想课堂,不断实践与行动 | 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实践操作”学习心得

起航:解决问题,找把钥匙

课堂里包含着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如果我们用心打量一下课堂百态,可以毫不费神地找到一些司空见惯的反教育、反学习的场景。我们姑且把那些虚假学习、浅表学习、逃离学习的场景,称之为课堂病态。如果病根不明,病态不除,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深度学习很难真正发生。

——林忠玲老师《课堂五问》

在加入理想课堂实践课程之前,我已经在一线教学工作十多年了。说来惭愧,虽在教学工作中获得些许奖证荣誉,得到“课上的好”的赞誉,甚至还在区里做“青蓝工程”的师傅带年轻老师做“徒弟”呢。

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迷茫无力和心虚。理论知识的苍白,对后进生的无能为力,一节课下来,自觉已经讲得非常精彩细致,然而,学生仍旧一脸茫然,到了初二这个分水岭,很多学生放弃学英语,不再愿意登高峰的实际问题可以说是不断冒出来。

我就和打地鼠的玩家一样,冒出一个问题,我就想想怎么解决这个个体问题。我一直觉得是“技”的问题,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能力,至于讲到学生,就有点“恨铁不成钢”,埋怨是生源问题导致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想过去攻读理论,觉得理论都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这种无知的心态,导致我多年来都在收集凌乱的教学问题,而看不到教育的核心。好像一直在门外踱步,因没有勇气,突破不了舒适区,而无法窥见门内精彩。

今年,我看到“构筑理想课堂实践操作”这门课,我想这是一场探索与挑战的浪漫之旅吧。勇于战胜困难,突破原来的固定认知,促进灵魂的觉醒,才是我们真正的人生态度。

林忠玲老师为理想课堂设计了非常完整的学习链,从“黑狗心态”破除恐惧,不畏难,到“一案三单”立足学生立场的学习,再到打破机械练习,以任务为驱动作业设计,跨学科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最后到科学的观课议课,几乎涵盖了当下课堂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于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我就一头扎进这门课,买书买得不亦乐乎(差生文具多,一说学习先买书。然而到学期结束,也只啃读完了一本《重构作业》,其余几本书还只是略略翻阅)。但是有一条我时刻谨记,就是林老师在课程一开始说的那样,不要只停留在听课的走马观花,要去“实践”和“行动”。

打破:从鸡蛋内部啄开一个洞

我是中途加进来的,一进来,就遇到了第二课“一案三单”。整个人瞠目结舌。为什么光有教案还不够,还有学案?学案还要分成三种形式?带着这个疑问和不解,我认真学习了课程内容。课前预习,课中共学,课后续学,不是机械地将课堂流程和作业进行堆砌,而是要在学习目标的统一下进行设计。林忠玲老师说,有好的施工图,没有好的石膏,这堂课也很难有好的效果。传统课堂的十大病症,我对着看,也感觉自己的课堂中标了不少。当教的任务完成(以完成教案设计步骤为依据),那么学的任务也同时完成了吗?这简直就是灵魂的发问。我们的课堂,是以学生找到正确答案为任务就算结束了吗?

理解是一回事,实践就是需要“下苦力”去做的。这不是没事给自己找事做,而是必须像小鸡出壳一样,要用力从鸡蛋内部去啄洞。既然学案非常重要,且是学生自主深度学习的重要媒介,那我就得去设计去做。这可比写教学设计难多了。第一步学习目标的设立就让我很难下笔。

新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运用,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其运用。(崔允漷)

说来简单,我才发现我多年来的“面面俱到”原来全部都是围绕着知识技能打转!更别提什么“核心素养”了!从教多年,我一直以为自己热爱教育,专注教学,没想到,自己其实是“傲慢的只看自己”的老师,我所说的“从学生出发”其实只是“自我感动”。

于是,我开始啃读《2022年英语新课程标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老老实实地手抄笔记做标注,从一个又一个概念去读去追问。新网师是一个拥有非常多专业精进学友的集体,我从王辉霞导师、唐艳老师、方娇艳老师那里学习打卡,经典共读。无数个深夜,当万籁俱寂,只有我自己和书本时,我感觉到充实、兴奋、喜悦。

重新设计一案三单,是巨大的工程量,教研组的同事们都很不能理解,他们问我:“你这么折腾,有用吗?学生就会学习了吗?”我好像一时半会也不能说出什么,毕竟哪能一开始改变课堂,就出“效果”呢?课堂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点滴琢磨。很快,我的一腔激情就遇到了“暗流”。

放下教师中心执念,关掉麦克风

每周做两次学案,不断地改进学法指导,预习思路,自己感觉还不错,洋洋自得,甚至有点想“炫耀”自己在学习的那点子“半罐水”。4月份,学区举行名师示范课。我一想,这不是给全区老师展示我的“三单”的绝佳机会吗?于是,我认真设计了一份学案,也让学生和往常一样在课上进行使用。

然而,由于是公开课,我那虚荣心作祟,想展示自己的业务能力,整场控制的太多,学生一时无法生成的答案,我和往常一样,赶进度,就给“优生”回答算了。控制过多的背后是什么?是对学生的不信任、是对教师中心主义的执念、是对课堂失控的恐惧。

下了课,学生问我:“老师,您的共学单,我们今天根本没时间看,净听您的麦克风在耳边炸了”。她的一句话,就像当头棒喝,这是长期潜藏在我的课堂冰山之下的症结。正是由于不信任学生可以做到,把自己摆在了课堂中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尝试。麦克风一直开着,控制着学生,也控制着课堂。此时的课堂,我与学生是分离的,学生与学习是分离的。

这一次公开课,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的浮躁,映出了我的症结。要讲一句“学生是一切”,那就先从关掉麦克风开始吧。三单“支架”构成学习内容的“四梁八柱”。尊重学生的本我存在,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心,推翻自己,打破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课堂吧。理想课堂的塑造一定是需要我们像追逐光亮的萤火虫,去不断深耕,哪怕有挫折,有不足,也不妨碍我们站起来继续尝试。

课有尽,学无涯

没想到,课程很快就进入到了尾声。到了最后一次课,当林忠玲老师深情地说到,“课比天大,到课堂里寻找好学校,好教师的存在价值”,“理想课堂,就在我们的星星之火中变成燎原,中国的教育未来就在我们手中”时,我眼眶有点湿润。

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润泽的师生关系,我想,就是“理想课堂”的前景在指引着我们这千千万万个普通的老师吧。

理想课堂就像一束光,是我能够追寻的乌托邦。从书里获得精神指导,在新网师的课堂上得到讲师的指点和高屋建瓴的点拨,避免自己一通迷茫的乱窜,和新网师的小伙伴们一起前行,找到同行的力量。最后,在自己真实的一线课堂里不断实践,深耕,得到精神的润泽和幸福。我想,这就是“理想课堂”给我的“理想和梦想”。

同时,再回望整个理想课堂的核心思想,已然不仅仅是“技”,而是“学生”。心中有学生,才是真正的“理想课堂”。

课程虽然暂时结束却余韵悠远。我仍然频繁地打开飞书,不断的重读林老师给的详细的资料,不断的重温经典书目。山水一程相逢有缘,我还会继续学习,继续实践,让这束润泽的光,照给我,照给我的学生,照给更多的同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吗?

每当我回望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仍旧记得每一本书,每一次课带给我的震撼,仍旧记得学友不断追问,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这一路必定充满荆棘,也一定会有暗流,但请网师学友心中有光,以“追寻理想课堂”为火炬,点亮一线课堂,只要你有信念,一切皆有可能。

林忠玲:总是热爱,奔赴山海 | 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课程结业寄语

“幼”在一起 | 新网师“学前教育师幼互动”课程结业典礼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作者:齐赟 湖北省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第二中学

编辑:杨茜

审核:王娜 黄鸿志

新网师成立于2009年,全称为“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名“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是新教育实验旗下的教师培训机构,是面向全国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

“新网师”秉承新教育实验理念,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愿景,以汇聚“真正热爱教育、真正热爱学习、真正热爱生命”的尺码相同者为感召,遵循教师成长规律,践行教师专业成长理论,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三专”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