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施工技术|中建国际副总工程师韦永斌:跨界融合,以创新之力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导读】 《施工技术》微信公众号【对话】栏目,以“问答”形式分享工程建设行业的专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畅谈成长的心路历程、专业与情怀、难忘的人和事,展示对话者的思想火花与精神风貌。

本期受访嘉宾

韦永斌

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Q1:近几年在忙什么?

1、主持完成了财政部资助课题“ 安全智能的超高层建筑施工垂直运输技术研究”及“ 建筑节能测试与评价智能系统研发与工程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大型工程结构施工健康监测信息化技术研究”,中建集团课题“ 智能空气品质品质控制技术”“ 土木工程(隧道、桥梁)测控平台研究与应用”“ 基于BIM的土木工程测控平台”的研发;作为课题负责人成功申报了“ 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及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国家“十三五”课题;目前,正在从事“ 超高层建筑风振阻尼系统分析与优化软件”“ 集团级碳监测管理平台核心软件和物联网系统”等课题的研发。

2、自主开发了 “中建测控”系列工程测控技术及软硬件系统30多项,主要包括:土木工程综合测控平台、超精细非接触变形测量系统、非接触应变测量系统、制冷涂料温度同步辐射功率仪、基于测量机器人的3D隧道变形监测系统、多轨道激光同步滑移测控系统、基于流变动力学的超高层泵送技术、客运专线线下沉降管理系统、分布式感知自适应抗震技术、基于点群的钢构件预拼装评估算法、套筒注浆饱满度检测技术、悬索桥施工过程线形分析程序、复杂预应力结构一次张拉预调技术、空间壳体预应力变形近似解析解及数值计算程序、大体砼温控仿真软件、混凝土结构火灾温场时变分析程序、多轨道滑移无线激光同步控制系统、地铁自动化监测系统、混凝土超灌监测系统等。

3、作为 主要起草人,编制了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监测技术标准》;作为 主要审查人,参与审定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监测技术规程》。

4、 提供技术支持,保障重点工程履约。参与的典型工程涉及到中建国际总部办公楼的“中建之窗”大型索支撑幕墙方案论证、LEED认证策划等,埃及阿拉曼新城的高架支模方案研讨,超高层建筑的大型桩基结构安全性研讨,超高层风振阻尼控制技术研究,新型爆破技术研究与基于爆炸力学的过程优化, 亚音速流、热、固耦合的静、动、热荷载作用下结构损伤分析,建筑表观色彩数字化控制技术等。其中, 超高层风振阻尼系统采用可控油膜技术实现超薄设计,阻尼系统高度可降低到3m,节省80%的空间

▲超高精度图像测量系统

超高层风振阻尼系统

Q2: 生活中有哪些兴趣爱好

曾是全国物理竞赛获奖者,所学专业也是物理方向,喜欢关注与物理相关的领域,对天文、航空、航天等方面有较高的兴趣。

Q3:最近有哪些思考

1、复合型人才培养

当代新兴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更新迭代迅速,技术创新迫切需要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建技术中心工作时,我带领的团队成员都需要掌握多个专业,无论本专业学的是什么,必须掌握另外几项基础专业—— 应用数学、软件开发、电子技术,号称 “本专业”+“一软”+“一硬”,这是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在“本专业”+“一软”+“一硬”的基础上,熟悉土木工程相关的施工技术、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水文地质、热学、测量和计算机图像等,还要实现知识融合应用,解决综合的工程技术问题。通过多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洞察工程问题的本源,才能有办法解决问题,才能突破,最终实现创新。

2、新能源车辆的安全

新能源车辆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锂电池在瞬间喷火燃烧, 能否考虑采用能量定向控制,把锂电的燃烧压和火焰定向释放,给车辆成员提供安全逃生通道?提供一种思路,抛砖引玉,希望新能源的安全能引发业内人员的重视和思考。

3、企业发展创新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企业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开拓新型业务,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保持其有长久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建立具有生命力的创新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优势,在市场的竞争环境下始终能推出深受客户青睐的产品,赢得客户的信赖。

本文责编:王涵

诚邀参编

诚邀加入

科技服务

融媒体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旨在为公众传播知识、促进行业交流、推动建筑技术发展,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因本平台所用的部分非本站原创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版权所有者,如对作品内容、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转载事宜: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请在文章末尾留言联系开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