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潮州红色故事丨红军阿姆李梨英

原标题:潮州红色故事丨红军阿姆李梨英

回顾过去的革命年代,潮汕地区和闽南一带的许多干部、群众,都不会忘记一位“革命老妈妈”。她就是被人们称为“革命母亲”“红军阿姆”,解放后曾担任汕头市政协副主席的李梨英同志。

李梨英从1932年在家乡加入农会,到参加红军,上凤凰山,转战乌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斗争,掩护党的领导机关直至潮汕解放,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成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潮汕、闽南的革命老一辈都给李梨英以很高的评价。

1961年,李梨英逝世时,时任中侨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方方痛切悼念,写过一副挽联:“十年游击战,十年地下工,匪特、汉奸、日寇,哪在你眼中,堪称智勇;为党献一生,为国献三子,挫折、伤亡、失败,信心永不摇,无愧忠贞。”这副对联,概括了李梨英革命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忠贞、坚强、勇敢、机智的革命母亲的崇高形象。

中共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陈立佳

李梨英。资料图片

李梨英是广东省潮安县西坑村人,她于1888年11月25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曾在戏班唱戏,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李梨英13岁时,父亲为生活所迫,离家随戏班到新加坡。之后,只来过一封平安信,就再也没有音讯了。同年遇上饥荒,米价暴涨,一块光洋还买不到半斗米,广大农民徘徊于饿死边缘。地主乡绅们巧借名目,敲诈、勒索,用迁祖坟、打官司、盖“老爷宫”“壮地龙”等名目逼李家交出40块光洋,还派出狗腿子挨家挨户强行派款,抄家抓畜当作抵押。李梨英的母亲为保护家中免遭迫害,无可奈何托媒婆把李梨英聘了出去,换得聘金40块光洋,用于还清这笔罪恶的派款。

灾难迭生,不久,梨英的母亲和哥哥梨贵先后病逝。这时,16岁的李梨英面对亲人尽丧的悲惨变故,陷入了举目无亲、生活无着的困境,无依无靠的李梨英嫁到大坑村。丈夫林再发是一个勤劳老实的农民。夫妇一起劳动,勤俭持家,盼望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挨过了苦难的二十几个年头后,李梨英已是一个有6个子女的母亲。丈夫林再发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而后离世,大儿子离家外出谋生当石匠。丈夫死后一年,她的二儿子又因打死地主养的一只狗,被迫奔逃他乡,漂洋过海,一去无踪。在悲惨的命运面前,李梨英没有屈服,仍然坚强刻苦,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祈望着过上好日子。

大坑村是潮、澄、饶三县交界的山地小村,位于凤凰山脉,紧靠闽粤边境。党组织决定以这里作为重要立足点,建立浮凤根据地,打通了闽粤边,和中央苏区连成一片,在这一带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李梨英的大儿子林松泉、大女婿刘金城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梨英受到了革命的熏陶,一步一步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李梨英在家里常听松泉谈论起“南军”“北军”“东征军”“北伐军”“红派”“白军”,她并不明白,有一次她问松泉:“什么是白军?”松泉告诉她:“就是那些常常到乡里收税银的。”切身经历使她对这些抓人、欺压人的“白军”自然产生了深深的憎恨。什么是“红派”?松泉简朴地回答:“红派就是农会。”提起农会,勾起了李梨英一段深刻的回忆。

那是几年前中秋的时节,松泉回家告诉母亲说:“娘!山外边乡村都建立了农会,树起农会红旗!”李梨英笑着说:“不管自己打石,却管人家挂旗,人家挂的是什么旗?”

松泉兴奋地说:“农会旗,是红红的,上面有一把牛犁。山外边的种田人可高兴,成千上万人掮着大红旗,抬着犁、耙、水车往城里游行,说是建起农会,种地不交租,不用还债了。”

李梨英听着松泉讲山外的奇事,引起无限的向往。经受被压迫被剥削切身之苦的农民,激起了翻身的祈愿。

这一年的旧历年前,李梨英忙着买盐腌菜,但盐商囤积居奇,到处买不到盐。李梨英走了40多里路来到澄海县东里镇,看到韩江出口处,沿江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货船,成千上万人正汇成一股人流往江边汹涌而去。突然,人群中发出喊声:“要买盐的跟着农会走!”

人群跟着涌到沿江边的一座大盐库前,一面农会的红旗高高飘扬,一个年轻人站在椅子上,挥手高声喊着:“海边人吃不到盐,这成什么世界!这么多的盐是我们盐民一天天辛苦晒制的,白白放在这里,就是不卖给我们!大家说,该怎么办?”

话音刚停,人群中迸发出一片愤慨的回声:“分掉它!分掉它!”

紧张的分盐场景被李梨英看在眼里。她挤到人群前面找到那个青年要求买盐。他笑着说:“阿姆是哪一乡的?”梨英回答说:“大坑村,我走了40多里路,家里的萝卜快烂掉了,急死人!”

年轻人向站在前面的人说:“让一让,让山里的阿姆先挑,好让她赶回家。”他把白盐倒进了她的竹箩筐里。

东里镇农会领导农民开盐仓平买的情景,那农会红旗和年轻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李梨英的心坎上,终生难忘。从此之后,她总是想着这红旗,想着这带头的年轻人。但她不知道,他就是当时隆都区农会特派员,后任中共澄海县委书记,却在1928年2月25日被敌人围捕后惨遭杀害壮烈牺牲的詹天锡。

这年春节,松泉从外地回家团聚。每逢回家,松泉总是喜欢坐在灶前帮着母亲煮饭,给母亲讲讲山外妇女翻身闹革命的故事,还教弟妹唱革命妇女歌。他从“正月锣鼓闹猜猜”一直唱到“十二月年又终,举起红旗打先锋,妇女革命求解放,夺得政权归工农!”松泉唱的这些革命歌谣,所讲的革命道理,深深地感染着李梨英,并启蒙她向着革命道路迈进。

1932年共产党员彭莫、傅尚江等到大坑开展工作。李梨英在他们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大坑村秘密组织农会、妇女会的积极分子。同年夏天,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秋溪区的西坑、大坑酝酿着。李梨英接受了秘密缝制农会红旗的任务。彼时正是夏收时节,人们正忙着收割,李梨英却夜夜在灯下缝制红旗,按彭莫所画的图样,缝上牛犁。

霹雳一声雷响,一场农民翻身闹革命的风暴终于爆发了。大坑一带山村的农会、赤卫队纷纷成立,劳动童子团拿着木棍在村边放哨,大坑村的上空飘扬着李梨英缝制的红旗。

随着革命形势发展,中共潮澄澳县委把大坑村一带作为发展潮澄饶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根据中共东江特委的指示,1932年冬,在秋溪区西坑大涵埔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东江独立师第二团第三连(简称“红三连”),并进行扩军。

李梨英的第三子松才当时是大坑村的赤卫队班长,他要求参加红军。李梨英毫不犹豫地对儿子松泉、松才说:“你们两人放心参加革命,家里的活,我自己来。”

第二天,李梨英亲自送松才到下坑村红军营地,成了大坑村第一个送子参加红军的母亲,受到了红三连全体红军战士的欢迎。

当时红军编印的油墨印刷的《红潮报》用红色的大字标题写着“革命母亲送儿当红军”。这是李梨英第一次以“革命母亲”的崇高称号出现在革命大家庭之中。

李梨英的大儿子松泉在革命道路上不断成长,这时已是大坑村农会执委,担负着大坑村农会工作。女婿刘金城是中共秋溪区委委员。在这场席卷凤凰山村的土地革命浪潮中,李梨英一家投入革命洪流,成为革命之家,李梨英就是这个家的“革命好妈妈”。(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中共潮安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松柏长青》

3.《潮安英烈传》

4.《春晖赋》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