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在网上看过山西省的助农直播,那么你可能会发现一个特殊的老人。
她大概七十左右的年纪,但是精神焕发,染着一头乌黑的发,还烫了卷。
每当有网友问到直播间里的农业产品时,她总能讲的头头是道,显然是对这些商品了如指掌。
这样的直播风格与目前许多张牙舞爪搞噱头的主播不同,给人以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如果你不认识她,你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个慈祥的奶奶。
如果你认出来她是谁,你可能会惊讶地瞪大眼。
她是全国人大代表,昔阳县大寨村的党总支书记、经济开发公司的董事长:郭凤莲。
她曾是被称为“布衣宰相”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副手,两人一起将大寨村打造成了当时的全国模范村。
关于她的传闻数不胜数,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
“铁姑娘”郭凤莲带头抗洪
1947年,郭凤莲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小村子里。
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位小小的女童会成为后来带领大寨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铁姑娘”。
郭凤莲从小就是一个胆子大有主见的孩子,她能吃苦又好学,是大寨村远近闻名的孩子王。
大寨村虽然只是一个小村庄,但是郭凤莲对它充满了感情,因为村民们纯朴又善良,每当她疯玩时不小心弄坏了哪家的器具时,他们从来没有责备过她。
到了16岁时,郭凤莲性子内敛了许多,她成为了大寨村的老师。
在大寨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郭凤莲的带着孩子们欢声笑语的身影。
她说话有趣,能将古诗编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年轻的老师,他们叫她“郭姐姐”。
本以为这样悠闲安稳的日子会一直持续,没想到1963年的特大洪水改变了郭凤莲的一生。
那是夏季的末尾,眼看秋天就要来了,村民们都期待着这年的丰收,但是老天爷给所有人开了一个巨大玩笑,一天晚上,就大寨村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那场暴雨一直持续了将近一周,像一个巨大的猛兽,冲垮了村民的房屋、冲毁了耕种的梯田,将所有人的心也冲凉了。
但生活还要继续。
于是在陈永贵的带领下,村民开始了修建工作。
郭凤莲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有时一个年轻姑娘,本来用不着她顶上去,但是她见不得自己热爱的村庄就这样毁于一旦,也想为此做点什么。
于是在郭凤莲的带领下,救灾队伍中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女子突击队”。
郭凤莲起早贪黑地干活,将活干的又快又好,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
她所率领的女子军团一点不输男子,在抗灾前线冲锋陷阵,哪里劳动任务艰巨,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
为了拯救被洪水冲走困入泥土的村民,郭凤莲直接用手刨土,最后手掌被扎的血迹斑斑。
队员们劝她休息时,郭凤莲却说:
“妇女能顶半边天!老一辈能吃下的苦,我们年轻人也吃得下!”
她的话被来大寨采访的新闻记者们听到了,于是开始跟踪报道她们的事迹。
报纸印出之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大家还亲切地称呼她们为“铁姑娘队”,成了全国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郭凤莲在救灾中显露出的组织和领导才干吸引了陈永贵,他觉得她只是当一个老师太屈才了,于是将她提到了自己的身边培养。
陈永贵对郭凤莲来说亦师亦友,两人一起建设大寨村,让它成为了全国的农村生产模范。
尽管后来改革开放后,对大寨村的集社经验提出了反对,但是郭凤莲依旧没有被影响。
她深深地爱着大寨,因此在90年代大寨村陷入危机时再次临危受命,重新建设大寨村。
与时俱进的大寨村
2005年,大寨村来了一位客人,这人是隔壁井沟村的村委主任马怀兰。
马怀兰刚进村,就被村里热闹生产的氛围吸引了,工厂里的轰鸣声不断,街上人们也都脚步匆匆。
明明是和自己的井沟村地理环境、人口规模都差不太多的村里,基础设施和盖的房子却比井沟村好太多。
“大妹子,你找谁啊?”
一位路过的农村壮汉看着面生的马怀兰,热情地问。
“你好大哥,我找郭凤莲郭书记。”
一听这个名字,壮汉更热情了,看向马怀兰的目光也多了几分炫耀。
“你跟我来吧!刚好我要去厂里,郭书记就在那里。”
马怀兰跟着进了工厂,一进去就看到被几个村民围在一起的郭凤莲。
她有条不紊地处理工厂的大小事宜,都处理完才看到站在一旁的马怀兰。
“怀兰,你来啦!怎么不先打个招呼!”
郭凤莲亲切地拉住马怀兰,将她带了出去。
“看您忙,没好意思打扰。”
马怀兰的语气里带着羡慕,她来工厂何尝不带着打量大寨村的农业产业化的目的来的,但是她刚才看到的比想象中更先进。
如果自己的村子也能这样该多好啊,想起还没脱贫的井沟村,马怀兰在心里叹了口气。
郭凤莲将她带到办公室,也猜到了她的想法,于是也不藏私,将自己找些年为大寨村做出的努力一一说给马怀兰。
其实,曾经辉煌的大寨村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改革开放让大寨村水土不服,村民改革的热情不高,村里也不会动员,领导班子走了一茬又一茬。
郭凤莲就是在这个时候接下的烫手山芋。
再仔细分析了形势之后,她一拍桌子:目前大寨村的纯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现状了,必须改!
在她的领导下,村子里建设了面粉厂、纺织厂和砖厂等工业设施,村民去工作不仅有工资还有厂里的产品拿,所有村民都被吸引了,都想去工厂。
毕竟有稳定且可观的收入,谁愿意看老天爷心情去种地呢。
除了改变生产方式、建设厂房,郭凤莲还非常注重产业化生产,零几年慢慢兴起的网络也在她的规划范围内,但这些都需要钱。
于是。郭凤莲开始为了大寨村招商引资、全国各地到处奔波。
但是对此,有一些村民不以为然,还说风凉话。
村民直接批评郭凤莲的行为一点都没有曾经“大寨精神”的风骨,到处去“讨饭”,身上沾满了铜臭味。
对于这些指责,郭凤莲充耳不闻,她坚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
的确,大寨村曾经靠着自力更生抵挡住了天灾,成为了农业标杆,但是现在只懂埋头种地已经适应不了时代了。
生活并不是高山流水,端着“楷模”的架子不肯低头,最终只能为名声所累。
只有老百姓碗里的饭才是最重要的。
马怀兰听着郭凤莲的讲述,心里涌出了一股冲动,她很想问一句,自己的井沟村也能这样吗?
但是她也明白,郭凤莲招商引资利用的是自己的影响力,她是无法复刻的。
就在她失落的时候,郭凤莲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我们村可以和你们村一对一结伴帮扶你们脱贫。”
马怀兰瞪大了眼,她没想到郭凤莲愿意帮助她和井沟村到这个地步。
似是看出了她的惊讶,郭凤莲有些俏皮地笑了,说:“先富带动后富嘛。”
这是郭凤莲永远不变的初心,帮助大寨村变得更好,大寨村好了就能提供一条新道路,帮助更多的人,这是她一直以来埋头基层做事的最终目的。
往后的7年,在大寨村的带领下,井沟村的人均收入直接增长6倍,实现了脱贫任务。
这一切与郭凤莲领导的大寨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优秀的后继者
在郭凤莲一心投入到大寨村集体企业——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的同时,她的儿子们也不甘示弱,先后成立了化肥公司和煤矿公司。
一零年以前,说起大寨出名的的企业,除了集体企业就数这两个公司了。
郭凤莲的两个儿子名叫贾小军与贾晓峰,继承了母亲灵活的头脑、敏感的市场感知力和强大的执行能力,创办的公司风生水起,市场估值早已破亿,是不折不扣的成功商人。
说起自己的母亲时,兄弟二人都提到,自己可能是看着母亲的背影长大的。
因为要忙着改善大寨村,郭凤莲很少有时间陪伴两个儿子,他们在一起吃饭的时间都很少,更别提关心他们的内心生活了。
但是儿子们都不埋怨自己的母亲,因为她们知道,母亲是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了更有意义的工作中。
他们看着她的背景,想的更多的是,如果自己能助母亲一臂之力就好了。
在郭凤莲的刺激下,两个少年勤奋读书,之后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了生养自己的大寨村,成为了为大寨村建设贡献力量的高素质人才。
他们创立的公司,解决了大寨村及其周边许多村子的就业问题,每年拿到分红的村民也都喜笑颜开。
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虽然现在已经不是1960年代的时候了,但是自力更生的信念已经扎根到每个大寨村民的心中,让他们在未来也有信心面对诸多的困难。
在建设公司的过程中,兄弟两人也逐渐被母亲的坚持所打动,尤其是当村民日子好起来,盖了新房子请他们去参观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感动就更加浓郁了。
大儿子贾小军,他在成年后做生意的同时皈依了佛门,又深感母亲所做的皆为福报,自己也想为大寨村留下点什么,于是斥巨资3000万元在村里修建了一个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佛寺,起名普乐。
贾小军虽知美好的生活是由自己的双手创造的,但是他还是修建了普乐寺。
这是他对大寨村、以及所有像大寨村一样期待美好生活的村民的祝福,希望他们都可以得到幸福与快乐。
郭凤莲虽然只是一介女子,但是她对于大寨村的影响巨大,甚至可以说是重塑了大寨村。
她改变了大寨村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农村的工业化,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实人才的培养,专门成立基金来帮助大寨村的有志青年们走出大山学习知识。
当被问道有没有理想的接班人时,郭凤莲说:
“我没有接班人。因为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我。”
当年16岁的郭凤莲承担起了抗洪救灾的责任,一步步走到今天,她相信,如果未来大寨村又陷入了危机,依旧会有勇于承担责任的新青年们站出来。
今天,大寨村的老百姓依旧过着欣欣向荣的日子,他们对未来都充满了盼头。
尾记
如今的郭凤莲,已经从“铁姑娘”变成了“铁奶奶”,但是看上去依旧神采奕奕。
她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体面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因为她代表了整个大寨村的门面。
回顾郭凤莲的一生,是和大寨村唇齿相依的一生。
她有时自己也会回忆往昔,在她脑海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1963年的洪灾。
那是她被称作“铁姑娘”的开始。
其实重要的不是那场洪水,因为假若洪水在今天再侵袭大寨,郭凤莲已经可以轻松解决。
重要的是大寨村不求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
郭凤莲永远记得陈永贵的话:“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卖给国家的粮食不少,分给社员的口粮不少、集体的库存不少!”
在困难年代,大寨村理解了国家的困难,在时代浪潮中审时度势,抓住风口、自寻出路。
正是靠着大寨精神,村民才能在1963年的洪灾中迅速休养生息,后来优化了农业生产方式,终于成为“农业学大寨”的楷模。
同样,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一开始不适应市场经济,但是大寨村还是在郭凤莲的领导下一直在“求变”,推进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以思想变革引领时代变革,郭凤莲做到了,她所在的大寨村重新成为了全国农村的典范。
而郭凤莲留给村民的灵活思想,必将会随着新一代大寨人的努力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霞飞.”铁姑娘”郭凤莲的曲折人生[J].党史纵横,2011(02).
- 梁小燕.她还是咱农家的”铁姑娘”[J].人民代表报,2022-01-15.
- 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农村旗帜的”二次创业”[J].农村工作通讯,202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