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读书笔记:《成年发展心理学》(第9版)第6章 社会关系

作者的话:写作本书时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s),包括动态且反复的,与他人的交往模式,以及随着成年期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社会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清泉,不断积蓄,成为我们的人生经验。对我们如何体验、评估我们的生命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ate et al.,2002)。

6.1社会关系的理论

6.1.1 依恋理论

依恋(attachment)一个婴儿对其主要照顾者形成的强烈的情感联结。会帮助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的婴幼儿存活下来,被认为是由我们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内部调节系统的一部分。

依恋本身是无形的、底层的联结,而依恋行为(attachment behaviors)则是这些无形联结的外在表达方式

依恋关系有三个关键的基本特点:(1)其安全感与依恋对象相关联;(2)感到压力和威胁时,儿童的依恋行为会増加;(3)试图逃避或结束与依恋对象之间的任何形式的分离(Weiss,1982)。

社会心理学家马里奥•米库利茨(Mario Mikulincer)和菲利普• R.谢弗(Philip R. Shaver, 2009)曾经列举过三种不同类别的支持:接近(从身体上或精神上接近依恋对象,从而获得安慰)、避风港(当面临威胁时获得帮助和支持),以及一个安全基地(追求个人目标时获得支持)。

依恋关系的内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个体对各种关系本质的一系列信念和设想基于儿童早期的经验,包括安全不安全两种类别。

反映内在工作模型的行为即依恋模式(attachment orientation)-------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展现出来的期望、需求及情感模式,并延伸到除早期依恋对象之外的他人身上了。

安全依恋模式的成年人会认为世界是安全的,所以他们勇于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可以信赖他人。他们敢于探索世界、结识不同的人、学习新东西,不害怕失败。需要时可以从自己的支持系统中寻求帮助和鼓励。

照顾模式(caregiving orientation )指当成年人与婴儿或幼儿互动时在成年人身上被激活的一个系统。

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安全依恋模式或不安全依恋模式,以及一定程度的照顾模式。

如果在我们婴幼儿时期,养育者在我们有需求时是可亲近的、具有响应性和支持性的,到了成年期就更有可能发展成安全依恋模式和有效的照顾模式。

婴儿的依恋类型在进入成年初期时将会保持稳定(Waters et al., 1995);研究同时也显示,父母的依恋类型与其孩子的依恋类型是一致的 (van IJzendoom,1995 )。依恋理论也会应用在亲密关系的形成过程中。

6.1.2护航模型

护航(convoy) 成年后我们每个人身处的千变万化的社会关系网

“通过分享生活中的经验、挑战、成功及失望,护航关系既能塑造个体,又能保护个体”(Antonucci et al.,2004)。

这些关系能对个体如何体验世界产生影响,它们彼此交互作用并不断发展:当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和发展时,关系和互动的本质也可能随之改变。

通过改变社交网络实现改善健康的目的,正是利用护航模型研究社交网络的研究者已经涉及的部分主题(Tighe et al.,2016)。

6.1.3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由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1995; Carstensen et al., 2006 )提出。该理论认为,随着年龄増长,个体会倾向于喜欢更有意义的社会关系。导致社交网络变小,但交往对象是精挑细选的,把自己有限的精神和物质资源投放到更能满足我们深层次情感需要的关系群里。

该理论已经得到了研究的证实:在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人们更愿意参与和记住的话题也呈现同样的特点(Kryla Lighthall & Mather,2009)。

6.1.4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认为,具有协同性、集体忠诚度、遵守规则和更好的社会包容性的基因,提高了我们袓先在原始环境下存活的可能性,并得以将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后代(最终遗传给我们)。

根据该理论,当今人类的生物系统促进了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维护,归属感的需要在全人类中和许多其他群居灵长类生物身上都可以观察到(de Waal, 1996)。

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是我们展望未来、找寻信息,以及发展新的人际关系的阶段。以往的研究结果也证实,我们的个人关系网络和朋友圈在我们人生的那个时期的确有所扩展。

6.2建立亲密关系

择偶(mate selection),世界上90%的人都将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与他人结婚(Campbell & Ellis, 2005)。

人类学家海伦• L.费希尔(Helen L.Fisher,2000,2004)认为,择偶依赖干三种独立的情感系统:性欲、吸引力和依恋

性欲系统使人们产生性欲并寻求性交的机会。吸引力系统引导人们关注特定的潜在伴侣,使人渴望与其建立情感联结。依恋系统驱使人们靠近自己想吸引(有性欲)的目标,并体验舒适、安全和对该对象的情感依赖等感觉。

6.2.1性欲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libido),或者说性欲,是所有亲密关系的基础,个体对于亲密关系所体验到的亲密程度取决于其对亲密对象性欲的高低(Jones,1981)。

6.2.2吸引力

吸引力的体验也被称之为浪漫爱情、着迷的爱、激情(Sternberg, 1986)、激情之爱(Hatfield, 1988 )及盲目热恋。

吸引力系统与多巴胺水平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升高有关,同时也与血清素和所有大脑神经递质的下降有关。

恋爱时间的长短会吸引力系统导致激活模式的不同;时间越短,激活程度就越高。研究者强调,开始恋爱者的大脑活动模式与产生性驱动时的大脑活动模式不同,两者关联的是不同系统。一些证据表明,与依恋相关的激素可能会引起雄性激素的下降,从而导致依恋増加时性欲出现下降。

筛选理论(filter theory)认为,个体会对身边的潜在伴侣逐渐筛选,排除不符合我们期望的人(Cate & Lloyd, 1992)。

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认为,在一段关系中,双方都能给予对方一定的东西,尽力与对方做最合适的交易。

不论20-75岁的成年人,还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显示出相似的偏好.即男性更喜欢外形具有吸引力的女性,而女性则更喜欢有社会地位的男性。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解释,这些偏好都可以用人类渴望生存和成功繁衍的内驱力加以解释。

研究表明,在美国和英国,约

有一半的交友网站用户承认,在个人介绍中,女性会对自己的外表撒谎,男性则会对自己的收入和婚姻状况撒谎(Anderson,2016)。与购买任何其他服务一样,最好记得以下建议:做个小心谨慎的买家

6.2.3感情中的依恋

近期更多研究依恋理论的学者认为,伴侣之间的依恋是一种保障机制,使他们在成为父母之后还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这种关系,以便养育下一代。

鲍比依恋关系理论的扩展理论认为,成年人伴侣关系的类型是他们在儿童早期对自己父母依恋纽带的反映(Bartholomew,1990;Hazan & Shaver,1987 )。

6.3在亲密关系中生活

6.3.1幸福的婚姻

马尔克曼及其同事总结道,会导致婚姻不幸福或离婚的危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改变的,另一些是无法改变的。这些因素包括:个体成长史中一些无法改变的内容、个体的人格特征、对未来的不同想法。

以下内容就是戈特曼在《我们的故事》访谈中关注的五个关键部分。

喜爱与敬佩——这对伴侣的故事是否充满了爱与尊重?是否表达积极的情绪,如温暖、幽默及喜爱等?是否着重描述两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是否称赞对方?

■“我们”还是“我”——在描述信念、价值及目标时,伴侣双方是否把两个人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否更多地使用“我们”而不是“我”?

爱情地图—— 描述交往历史时,伴侣的描述是否有生动的细节并充满积极的能量?对自己及配偶的个人信息是否能够做到开诚布公、坦率直言?

有明确的目标,生活充满意义,而不是混沌无序—— 当谈论相伴左右的生活时,双方是否用自豪的语气描述曾克服的困难?是否谈论共同的目标与愿景?

满足而非失望——是否提到配偶及婚姻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是否对彼此所拥有的感到满足和感恩?对自己的婚姻持积极态度吗?

婚姻中的互动模式可以改变,专家发现,让伴侣学会更好地理解对方、增强爱意、关注对方、更多地影响对方、使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冲突,在彼此关系中找寻共同的意义,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婚姻满意度。

一项针对中年人的类似研究显示,在研究开始时,婚姻质量很低的女性(而非男性)如果离婚,十年后的生活满意度会很高(Bourassa et al.,2015)。至少对这个样本中的人而言,维持不幸福的婚姻关系没有任何好处,还不如离婚。

对伴侣双方的生活而言,一段幸福的婚姻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而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则是一个巨大的减分项。

6.3.2同居与婚姻

在性别限制更多的宗教国家,婚前同居女性是相对不幸福的,这反映了同居在这些国家的文化中有负面含义。

对年轻人来说,感情质量和养育子女的成功更多取决于双方对这段关系的承诺,而非他们是否正式结婚。

同居为老年男性带来的好处大于为老年女性带来的好处。

6.3.3同性婚姻和伴侣关系

同性伴侣之间性别角色差异更小,社交方式相似,交流方式更相似。在讨论分歧时会更幽默、友善和积极,较少使用敌对和控制情绪的策略。此外,他们的长期关系中能够继续保持生活内容和性活力,对自己的性关系和休闲活动的满意度更高。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同性伴侣与异性伴侣有冲突和感情问题,但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关系满意度是可能的(Garanzini et al., 2017)。

很少有异性伴侣需要向他人隐瞒性取向或交往对象。异性伴侣不会因为恋情失去重要朋友和家人的社会支持和联系,同性伴侣则常面临这样的丧失。

一项研究表明,与其异性恋的兄弟姐妹相比,成年同性恋者在人生中曾遭遇更多暴力,成年后遭遇更多心理和身体上的欺骗,以及更多性暴力(Balsam et al.,2005)。

6.4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一提到研究家庭关系,“很难通过表面观察确定谁是自己的家庭成员。所以,每个人的家庭成员都应该由自己确定”。事实上,也许对家人的定义如同对“美”的定义一样,只在观者的眼里。

6.4.1家庭互动的一般模式

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ies)(父母及其孩子)有被他们的扩展家庭(extended families)孤立的危险。但是研究发现,被孤立的情况却并没有发生。即使有些家庭成员住得很远,家庭也会想方设法保持代际团结(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或者保持代际间的情感凝聚力。

代际团结理论为,家庭关系取决于以下几个维度:

联系性团结(associational solidarity)---互动的频率及其在一起的活动类型;

■情感性团结(affectional solidarity)----对彼此的情感积极性如何,这些情感是否会得到其他人的回应;

■一致性团结(consensual solidarity)---是否持同样的价值观、态度及信念;

■功能性团结(functional solidarity)---彼此之间互相服务和互相帮助的程度;

■规范性团结(normative solidarity)---视自己为家庭的一部分,彼此认同的程度;

■代际家庭结构(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structure) ——家庭成员的数量、彼此的关系,住所的距离远近。

只要经常互动、对彼此有很深的感情、有共同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有需要时能彼此互相帮助、在家庭单元的基本认知上有共识并且能够彼此沟通(住得很近或使用通信工具),那么家庭成员之间可以非常亲密。

6.4.2成年期的亲子关系

有的依恋理论家是这样说的:“如果孩子们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与父母的依恋组带就必须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否则,他们的独立生活将会面临情绪、情感上的困扰。放弃对父母的依恋似乎是青少年期晚期和成年早期个人实现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Weiss,1986)。

其他理论家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在青少年时期并没有减少,只是在形式上稍有改变(Cicirelli,1991)。身体上的亲近已不再是依恋的关键,反而交流变得非常重要。在成年期,孩子与父母都可以用替代物代替对方本人,通过电话、短信、偶尔的拜访及其他通信方式进行交流。

传播研究者科丽•弗洛伊德(Kory Floyd)和马克• T.摩尔曼(Mark T. Morman,2005)的研究发现,在刚刚步入成年的人的身上,仍然残留着“兄弟姐妹会分走父母的爱”的观念。

研究者认为,年轻人对自己父母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的机制,年轻人更容易受新事物的影响,然后与父母互动,把新观念传递给年老一代,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

父母的幸福程度取决于自己最不幸福的那个孩子的幸福程度,换句话说,只有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幸福,父母才能感到幸福

6.4.3祖孙关系

人类学家莎拉• B.赫尔迪(Sarah B.Hrdy,2011)认为,母亲从来都不是独自抚育自己的孩子的,有一种亲人,她总是随叫随到,愿意提供帮助,这就是孩子们的(外)祖母。赫尔迪形容(外)祖母为“一个妈妈的最后王牌”。

6.4.4与兄弟姐妹的关系

对童年时一视同仁的记忆比成年后父母对自己是否一视同仁更加重要(Suitor etal.,2009)。

年轻人也会直接给自己的弟弟妹妹提供支持;事实上,他们是育儿体系中紧随父母和(外)祖父母之后的第三道防线(Derby& Ayala,2013)。在行使代理父母的职责方面,他们有极高的能力,尤其是当获得朋友和邻居的帮助时。

到了老年期,兄弟姐妹又重新回到彼此的中心位置,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彼此紧密联系、互相帮助。

6.5成年人的友谊

发展心理学家多萝西•菲尔德(DorothyField,1999)将友谊(friendship)定义为“人们在社会范围内自愿实行的一种社会关系”。

6.5.1朋友圈

在年轻时便拥有更多朋友和更亲密友谊的人在中年时感到孤独和抑郁的可能性更低。

加拉特(Gallath,2017)及其同事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是迷恋/焦虑型依恋风格,他会觉得朋友对自己没有那么亲密,因为这种依恋风格的人希望得到人们的更多接纳和许多安慰,而这种亲密的需要实际上反而会把朋友从自己的身边推开。

如果一个人是忽视/回避型依恋风格,那么他担心的是信任问题及他人是否可靠,因此这样的人会努力不依赖自己的朋友,以免让自己失望。

以上关于友谊的研究结果表明,依恋方式不仅会延伸到成年期并影响成年人的恋爱关系,还会影响成年人的友谊关系。

在晚年生活中,朋友圈对个体的健康也很重要。拥有大量朋友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处理与年龄相关的健康问题,也不太可能遭受身体疾病问题和早逝的困扰(Smith & Christakis,2008)。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够降低老年人的血压,还能降低其体内与压力相关的激素水平(Cornwell & Shafer,2016)。

影响成年期友谊的因素包括性别、种族及受教育程度。在任何年龄段,女性的朋友圈都比男性的朋友圈大,而且男性和女性都喜欢与女性交朋友。

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群总体上拥有的朋友数量更多,但他们所拥有的关系密切的友人数量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是一样的,多的只是泛泛之交。与技术工人相比,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所拥有的朋友在地理上分布更广泛(Ajrouch et al.,2005)。

一些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自愿且有效时,在这种情形下,对他人施以援手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是最大的(Inagaki & Orchek,2017)。

6.5.2社交媒体上的朋友

研究人员指出,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有助于达成共识,有助于在有冲突历史的两个群体之间达成深层次的理解,当人们无法做到面对面交流时,社交网站为对立群体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Zezelj et al.,201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