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金融机构征信业务进入“断直连”时刻

原标题:金融机构征信业务进入“断直连”时刻

本报记者 秦玉芳 广州报道

进入7月份,《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过渡期已结束,金融机构征信正式迎来“断直连”时刻。

近日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数据征信业务的合规转型进展备受市场关注。

据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两家由政府主导的个人征信机构在数据源接入及服务金融机构数量上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随着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重心的凸显,金融机构尤其中小商业银行对外部多元化、精准化的数据服务依赖度越来越高,而当前征信机构仍处于发展初期,重点仍停留在通道作用上,要满足数千家银行个性化的信贷业务发展需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断直连”期末临考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与未取得合法征信业务资质的市场机构开展商业合作获取征信服务”。原银保监会也出台《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等,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并强调综合考虑商业银行整改进度、业务连续性以及与征信规定衔接等因素进行过渡期间安排,过渡期至2023年6月30日。

根据新的监管规范,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征信机构与第三方数据平台进行个人征信相关数据的对接。随着过渡期的结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及第三方数据公司的征信“断直连”进展备受市场关注。

从链接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数据平台的征信机构层面来看,截至目前,仅有百行征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朴道征信”)两家机构获批牌照并进入市场化运营。

百行征信5月发布的成立五周年业绩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底,百行征信累计拓展法人金融机构超3000家,基本实现全国性银行产品服务全覆盖。在产品调用量方面,个人征信产品累计调用量105.4亿笔,企业征信产品累计调用量8.4亿笔,所有产品累计调用量超113.7亿笔。

朴道征信官网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产品累计调用超100亿次。其“个人征信+企业征信+科技征信”产品线,服务近400家金融机构,日均调用超4000万笔;其自主研发的多头产品,已服务200余家金融机构,日均调用超2000万笔。

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该行早就与两家政府主导的个人征信机构进行了对接,借助征信公司提供的信用评分、风险信息等产品平台,上线了多款面向农户、小微企业主、新毕业生等细分客群的纯信用贷款产品。

数据接入方面,前述两家个人征信公司都在加紧接入数据的拓展工作。百行征信在其官网公告中指出,已接入“长三角征信链”“珠三角征信链”,并成为“珠三角征信链”上首家以结构化数据接口提供服务的征信机构。朴道征信也强调,基本实现依法合规的信用信息数据源公司的全覆盖接入。

在丰富数据接入源的同时,征信机构也在强化自研产品的创新研发,完善征信服务的产品体系。百行征信披露的内容显示,其针对短时多头查询、长时多头查询、主动预警等分别开发上线了反欺诈迅侦、续侦、联侦等自研产品。截至2023年4月底,该系列产品已累计签约104家合作机构,产品调用量超13.5亿笔,逐步形成百行征信的新一批拳头产品。

广州某数据公司业务负责人透露,目前多数金融机构都已经基本完成了与征信机构的业务对接,通过征信机构接入的数据进行合规业务拓展。同时,不少有技术实力的银行也在积极加快其自身在大数征信领域的布局。

该业务负责人认为,目前,商业银行在大数据征信应用方面还是比较成熟的,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征信系统,通过采集、整理、保存和加工信用信息,用于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和风险。

“银行对征信大数据的要求更丰富,如处理速度更快、模型精准度更高等,因此前几年银行与第三方数据平台合作紧密,在风险管控能力上确实有很大的提升。不过,进入‘断直连’阶段后,借助征信机构赋能的同时,一些金融科技实力较强的银行都在积极丰富自己的信用数据库、优化大数据征信模型算法,并不断提升自身数据治理和模型建设能力。”上述数据公司业务负责人表示。

通道服务作用凸显

随着“断直连”进程的推进,银行个人征信加快加入征信机构的同时,以大数据征信为基础的信贷、获客等业务也面临新的挑战。

上述数据公司业务负责人透露,每家银行所需要的数据服务都是定制化的,且需要及时、高效、准确。但目前所有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都需要从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两家征信机构获取,仅靠两家机构要满足金融机构多样化的业务发展需求,还需要一个成长过程。

某金融研究院大数据征信领域研究员分析指出,传统的征信数据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对于小微信贷业务的发展需求,基于生活、消费、旅游等各种场景下的个人征信数据,是对这种传统征信体系的重要补充。这就需要数据覆盖范围足够广,且能够不断及时更新。

在上述研究员看来,目前小微信贷业务风险高,不仅需要税务、银行流水等数据,更需要一些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场景中的数据做补充,以帮助金融机构对目标客户形成更加精准的客户画像和贷后跟踪。这些数据散布在市场的各个领域,有些甚至是非机构性的数据,现在全部依赖一两家征信机构进行数据处理和输出,还要依据各家银行的业务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需要强大的技术、模型、人才、平台等各方面的准备。目前,征信机构还处于建设初期,要达到这一要求,还需要一个发展阶段。“如果直接全部断掉,可能很多小银行甚至基础信贷业务都没办法开展了,因此大家都还在观望中。”

上述研究员进一步透露,现在各家银行都在强化信用产品布局,使得其对大数据授信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不少银行依然在与数据公司合作,只不过在业务合规方面把控更为严格,尤其数据授权符合监管要求等。

“这几年一些银行也在做数据整合、数字治理方面的工作,像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前几年做得就比较积极,一方面通过开放银行进行外部数据的整合,另一方面也在进行数据模型等治理能力的提升,其个人信贷和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做得好,也主要是得益于这方面的努力。”上述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人士强调。

此外,在增加征信机构通道费用后,如何降低大数据风控的综合成本,也是当前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征信全面“断直连”要面临的一个大挑战。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是商业化运营机构,在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对接服务过程中,必然需要数据接入方支付一定的“数据使用费”。

上述数据公司业务负责人透露,该公司是直接与两家征信机构合作的,银行从征信机构获取数据服务时要增加中间成本,如果数据公司不调价,势必造成金融机构的采购成本增加,对数据公司的业务也肯定会有影响。“如果降价,数据公司利润就会大打折扣。目前我们更多的是聚焦提供多方安全计算和隐私计算平台,服务金融机构和数据提供方,实际提供数据已经不是我们的业务重点。”

在该业务负责人看来,前述两家征信机构目前将重点放在了征信数据的通道服务上,收取通道服务费,尽管接入的数据源很丰富,也进行了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加工整理,并研发了各自的拳头产品,但整体而言依然没有达到数据打通、深度挖掘的目标,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