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枪、矛、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枪出现最晚?正史中六大用枪高手

很多人枪矛槊不分,按照字典里的解释,矛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前端装有矛头;槊是长矛的一种,“横槊赋诗”;枪则是刺击用的长矛,一般前端装有红缨。

字典里根本没说明白三者的区别,有点互相解释的意思,“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一般人分不清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三者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是杆的区别:

矛是硬杆,不能弯折;枪是软杆,可以弯折;槊一开始是硬杆,后期为了适应骑兵的冲锋,逐渐演变成了软杆。

三者之中,矛是最早出现的兵器,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所谓大刀长矛,大刀也就是大刀片子,矛无论是木质还是铁铸,都是普通百姓能够简单制造的武器。

槊属于矛的一个分支,最早出现于汉代,盛行于隋唐,大家熟知的猛将如尉迟恭、秦琼、裴行俨等,主兵器都是马槊。

槊杆一开始的材质与矛一样,是硬木或者铁质,但硬杆的槊很快就暴露了它的缺陷。

众所周知,古代骑兵作战,马跑起来冲锋,会产生很强的冲击力,不是人体所能够承受的。当骑马冲锋,马槊刺中敌人的那一刻,手根本握不住。如果硬握,手和手腕都得受重伤,虎口开裂,手腕骨折......

所以,最开始的矛槊都是一次性的,在刺中敌人的一瞬间,立即松手。矛槊留在敌人的身体里,人直接冲过去,然后再拿其他武器继续作战,打完了回来再找。

对于成本低廉的矛,这种做法还可以接受,但槊就不同了,它的成本远高于矛(后面会讲到),于是软杆的槊就诞生了。

隋唐时期的槊杆基本都是由韧木制成,上等马槊,往往使用名贵的柘木。据载,软质槊杆的制作工艺及其复杂,先要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然后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了,取出风干,再用上等的胶粘合,外层缠以麻绳,待麻绳干透,最后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这才制成一把上等的槊杆。整个过程耗时将近三年,而且成功率仅有四成,因此它不仅是一把杀人的利器,还是一件制作精美、造价高昂的工艺品。

所以,这个时期的马槊成了高级武将的专属,甚至是身份的象征,非将门世家出身难以企及,普通士卒再难以拥有。

至于枪,出现时间晚于槊,两晋时期才有,《中国兵器史稿》记载,晋代出现了最早的长枪——铜枪,“汉代重戟之风,从而重矛,又因矛之不便也,乃改为枪,晋代铜枪实为后世铁枪之始祖也。”

一开始枪杆也并非软质,分为铜枪、铁枪和硬木枪(多采用白兰树为杆)三种,一寸左右粗细的铜铁杆柔韧性极差,而且极重,唯有膂力过人者才能使用。到了宋朝,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才产生了软杆的枪。

据载,宋朝军队中使用广泛的枪杆叫做“积竹木柲”,积竹木柲是一种复合材料枪杆,制造工艺也颇为复杂,它多以牛筋木为芯,包裹竹片,然后紧紧缠绕一层藤条和丝线,最后涂上生漆,使其紧密结合。制成之后,枪杆弹性极好,不易形变,表面硬度大,外层生漆可防腐,整体性能不比马槊的软杆差。

更为难得的是,它比槊杆的制作节省了一多半的时间(细蔑浸泡以及风干就接近两年),所以它可以大规模的列装于普通士兵。

其次是尖的区别:

矛和槊尖都是剑型,有八个面,利于破甲;枪尖则为三角形,利于拔出。这也是为什么枪出现最晚的原因,两晋之前的冶炼技术很难锻造出棱形的枪尖。

槊和矛相比,槊锋更长,可达50-60CM,也更尖锐,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明光铠,在破甲槊之下,可以一击而破。

枪尖比槊和矛尖更短,且为棱形,刺入身体不会太深,突刺后更容易拔出。

第三个区别:

槊和枪一般都有“留情结”,也就是槊锋与槊杆连接处的一圈凸起,防止冲锋时贯穿敌人无法拔出,而矛没有,除此之外,枪在“留情结”处一般都有一撮红缨,以防止血流到枪杆上滑手,所以又叫“红缨枪”。

以上三点就是矛枪槊的主要区别,所以三者的主要用途以及使用者也就大不相同了。

一般来说,枪短矛长,矛是步兵,车兵所用,属于防御性武器。枪轻矛重,枪头相对较小、有脊,适宜刺击为主,骑兵多用。朔则是带破甲功能的重武器,重骑兵及武将多用。

另外,矛和槊锋都较长、较大,有明显的刃,可以劈砍,但是没有枪灵巧。

俗语说:“月棍,年刀,久练枪”,枪是“百兵之王”,在十八般武艺中最难练,也最不易掌握。下面我们再来盘点一下正史中的六大用枪高手。

第一位:岳飞

正史中岳飞精通各种兵器,有记载的就有铁枪、大刀、铁锏、弓箭等等,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铁枪,“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虏帅。”一手岳家枪法,师从宋代大师陈广,“一县无敌”。

《宋史》记载,岳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为其量身定做的沥泉枪长一丈八,净重110斤,已达到重型兵器的范畴,所以岳飞枪法中除了拦、拿、扎这样的特点以外,还增加了砸、扫、架等招式,配上天赋神力的岳飞,可以说是古今第一用枪高手。

第二位:常遇春

据《明史》载,常遇春“貌奇伟”、“猿臂善射”、“勇力绝人”,

各种兵器皆精,他的主兵器也是一杆铁枪,名曰“虎头湛金枪”,枪长一丈一尺三,枪头为虎头形,虎口吞刃,枪体镀金,锋锐无比。凭借掌中大枪,常遇春纵横天下,一生未尝一败。

常遇春性格暴烈,每战必身先士卒。采石矶之战,他独乘一小船,纵身登岸,手持长枪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鄱阳湖一战,他奋勇当先,射伤张定边,勇救朱元璋;北伐期间,常遇春既是副元帅也是先锋官,塔儿湾大捷,他持枪冲阵,在洛水之北大败五万元军。因此被朱元璋盛赞:“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他也曾自负地说:“率十万人便可横行天下!”

第三位:王彦章

《五代史演义》中的王彦章,擅使一条大铁枪,威震五代各国,曾用回马枪枪挑“白马银枪”高思继;与晋王李克用大战,杀其上将四十三员,为五代第三条好汉,有“五代宇文成都”之说。

正史中的王彦章为后梁第一勇将,史载其“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

王彦章是一名典型的猛将,他应募从军时,有数百人一同参军,王彦章要求自己做队长,众人不服,结果被他一套“脚踏蒺藜”绝技震慑住,不但成了队长,还由此被朱温视为神人,看重于他。

王彦章对敌时,常身先士卒、奋勇登先。他非常看不起李存勖,常对人言:“李亚子乃斗鸡小儿,有何可惧!”有一次,李存勖进逼潘张寨,由于隔着黄河,不能救援,王彦章抄起铁枪就上了船,一人过河去救,裨将拉他都没拉住。而李存勖听说王彦章来了,留下一句话:“此人可畏,应避其锋芒”,就退走了,史称“晋人独畏彦章”,其骁勇善战可见一斑。

第四位:杨妙真

杨妙真,金末武术家,红袄军首领杨安儿之妹。史载,她不仅为人正派,武艺超群,长得更是面如桃花,眼若寒潭,在义军中也是一副大姐的派头,人送绰号“四娘子”。

杨妙真自幼习武,弓马矫捷,尤其善使铁枪,《宋史·李全传》载,杨妙真“持40斤铁枪,少有人敌。”她也曾自诩:“二十犁花枪,天下无敌手。”其所创杨家犁花枪法精妙非常,她的夫婿有“李铁枪”之称的李全枪法中就采用了很多犁花枪的技法。

梨花枪也为后世军事家所推崇,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对犁花枪有过盛赞:“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成尚之,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并且自称其枪法多有借鉴犁花枪之处,并加以改进以教士卒。何良臣的《阵纪》也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而天下无敌者,惟杨家梨花枪法也。”

可见,杨妙真的枪法并非浪得虚名。

第五位:王敬荛

王敬荛,朱温手下第一勇将,手中一杆三十多斤的大铁枪,少有人敌。

史载,王敬荛出身于一个“世为郡武吏”的小康家庭。乾符元年,王敬荛就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地方实权武官——颍州都知兵马使,中和五年,黄巢率数十万大军杀奔颍州,颍州刺史贪生怕死一走了之,王敬荛夷然不惧,率颍州军民抵抗长达数十天,最终迫使黄巢撤退,王敬荛一战成名。

黄巢被灭后,蔡州秦宗权重新祸乱中原,数次包围颍州,都被王敬荛击退。史载,“敬荛列阵当之,身先驰突,杀敌甚多,由是归附。”

后来王敬荛投靠了朱温,常持铁枪冲坚陷阵,“以骁勇闻”,最后官至左卫上将军。

虽然王敬荛不如王彦章的名气大,但其枪法应该在王彦章之上。

史载,王敬荛“魁杰沈勇,多力善战”,所用枪矢,皆以纯铁锻就,枪重三十余斤,摧锋突阵,率以此胜。

“细节越多越真实”,史料中关于王敬荛铁枪的记载远较王彦章为多。

六、隋世昌

元朝名将,忽必烈十大猛将之一的“隋铁枪”。

隋世昌,登州栖霞人氏,父亲隋宝,官至金朝怀远大将军,窝阔台伐金时举家降蒙。

史载,隋世昌身长八尺,锻造浑铁治为大枪,重达四十多斤,在马上左突右刺少有敌手。宪宗二年,被选为十夫长,宋兵攻打东海时,因功迁为马军百户。宪宗九年,蒙军攻打涟水城,隋世昌架云梯率先登城,身中数枪力战不退,升为马军千户。中统元年,南宋大将夏贵屯兵淮南新城,隋世昌率一百勇士夜袭,斩将两员,斩首数百级,此战隋世昌身中数矢,兜鍪被砍裂,仍死战不退,迁为武略将军。

后隋世昌渡江伐宋,宋兵水师前来相拒,隋世昌下令舍去舟师,下马步战,斩宋将一人,宋军溃败。至元十二年,又从战于丁家洲,以军功升为管军千户,佩金符。至元十三年,率兵包围扬州,隋世昌断绝粮道,灭两湖水师,名声大噪,宋兵闻“隋铁枪”之名不敢近战。

扬州平定后,隋世昌出任四城兵马使,后又从阿术入见忽必烈,授宣武将军。至元十四年,平定周边野人原、司空山等七处山寨守军,迁为安抚使,佩金虎符,出镇澉浦。至元十七年,平定周边海盗数支,亲手俘斩海贼首领十三人,进为安远大将军。

隋世昌一生经历数百战,遍体皆有金疮难以计数,但是他竟然没有死于疆场,而是寿终正寝,可见其枪法的精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