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ZDF89式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自二战末(1945年)德国研制成功的“小红帽”反坦克导弹登上战争舞台后,反坦克导弹就以射程远、精度高和威力大而备受喜欢,成为反坦克作战的主力军,风头盖过反坦克火炮而跃居坦克杀手榜之首。我国反坦克导弹的发展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先后研制和装备部队多种型号的反坦克 导弹 。且将多种反坦克导弹装在机动平台上,使导弹的反坦克杀伤力与车辆平台的高机动性和高防护性强强联合,组成更新意义上的反坦克武器系统。ZDF89式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代号为WXLZ602)是我军众多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中的佼佼者,也是我军现役主要反坦克武器之一。

ZDF89式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其实就是ZSD89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WZ534)底盘,“嫁接”“红箭”8反坦克导弹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从外观上看,发射车的车首锋利,车体线条流畅,再配上高耸的可旋转四联装导弹武器站,整车显得干净利落。该车也由4名乘员组成,即驾驶员、车长、射手和装填手。车内前左部为驾驶室,其后是车长室,前右部为动力室;战斗室在车体中后部偏左,主要布置有升降式武器站和射手的座位;装填室位于车体后部,存放有8枚待发弹,并有射手和装填手的座位。从上面的介绍可知,它的外貌特征明显,很容易识别,但内部布置却与坦克和一般装甲输送车有较大的差异。

具体来说,ZDF89式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有以下特点:

一是武器平台机动力强,防护力好,对新技术具有高容纳性。89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武器平台——89式装甲输送车是性能优良的装甲平台,越野机动能力强,可对武器系统和乘员提供包括核生化防护在内的综合防护,能够有效地伴随坦克遂行作战任务,其性能要大大优于以轮式汽车、吉普车底盘改装而成的武器平台。不仅如此,履带式平台(包括轮式装甲平台)的最大优点是改进余地大,对新技术具有高容纳性。首先,车内空间大,加装各种新部件十分便利。这也是各国数字化部队建设优先选择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道理。其次,装甲平台承载量大,抗过载能力强,对武器系统可以进行升级,车内可以加装各种信息设备或光电对抗部件等,增加个一两吨的东西对它来说是小菜一碟,对车辆的机动和稳定性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这些重量要压在汽车底盘上,那可不得了。所以,截止2010年,国外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几乎都在装甲平台上“安家”;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展示的我国最新型反坦克导弹,也在轮式装甲车底盘上“落户”。

二是“红箭”8反坦克导弹射程远、威力大。平台再好,也是绿叶,导弹优良才是正道。发射车的核心是反坦克导弹,导弹是发射车的生命,而该发射车的导弹系统已经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首先是技术先进。该导弹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是筒装发射、目视跟踪、红外半自动导引、有线传输指令的武器系统。其次是射程远、破甲威力大。导弹可有效击穿国外第二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其射程和威力不亚于名闻遐迩的美国“陶”式反坦克导弹。由于第二代以前主战坦克火炮的有效射程一般为2千米左右,“红箭”8反坦克导弹可对其实施非接触式打击,因此,它是名副其实的“坦克杀手”。我国新一代轮式装甲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导弹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足以让敌方第三代主战坦克望而生畏。第三是携带弹量大、可多枚连射。全车共带导弹12枚,一次装填可连续发射4次,按2枚导弹毁伤敌一个装甲目标计算,它一次出动至少可有效抗击敌6个以上装甲目标,是打击敌集群坦克的“撒手锏”,而吉普车平台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一次只能发射一枚,连续打击能力就弱得多了。

三是手的位置与众不同,行军时在装填室,战斗时才进入战斗室。前面提到,该车的战斗室和装填室都有射手的位置,是不是有两个射手呢。其实,导弹射手只有一个,只不过他既可以坐在战斗室操纵导弹,也可坐在装填室观察敌情。行军时导弹射手和装填手坐在装填室内,射手在右,装填手在左。行军中,射手通过安装在装填室右后顶甲板上的一具升降式潜望镜进行观察,搜索4千米以内的目标。战斗时,射手通过车内右侧的通道进入战斗室的武器站内,并用武器站上的观瞄设备进行观察、瞄准和发射导弹。射手之所以要变换位置,笔者分析主要是战斗室空间较狭小,乘坐不太舒适,因此,在行军和非战斗状态下,射手坐在装填室可以保存体力。笔者曾在92式轮式装甲车的小炮塔内体验过坐在那狭小空间内的难受滋味,而坐在宽大的载员舱里就舒服多了。

四是武器站的自动化程度高,瞄准跟踪很简单。武器站由液压升降装置、电动回转装置、发射装置、红外测角仪、控制箱等组成。战斗时,射手用液压升降装置将发射装置升起,并通过电动回转装置驱动武器站搜索目标。发现目标后,射手迅速通过武器站旋塔座圈的方位标尺(用密位显示)将其方向锁住,然后用手动操纵瞄准装置和导弹对目标进行精确瞄准,当瞄准镜中的十字线锁住目标后,射手按下发射按钮,此时,导弹从发射筒中呼啸而出,尾部拖着制导导线并喷射着耀眼的火焰向目标直扑而去。导弹飞行的十几秒钟时间内,射手只需将瞄准镜的十字线始终对准目标,此时,红外测角仪通过导弹尾焰实时测出导弹与瞄准线的偏差,导弹控制装置及时发出修正指令,并通过导弹尾部拖带的制导导线传给导弹,导弹接到指令后立即通过弹上微机控制尾翼的姿态修正弹道,直到命中目标。需要说明的是,该型导弹必须在车辆静止的状态下进行发射,否则无法制导。发射时,发动机可继续发动,以便打完导弹立即转移阵地;也可在猎杀敌坦克时,将发动机熄火,以隐蔽待机,此时发射装置由电瓶供电。发射完毕转移阵地时,发射架可以继续带弹,武器站也可在行进间升降,以便在转移到新的发射阵地后继续打击敌人。

五是为确保发射的可靠和乘员安全,发射系统设了多个“安全阀”。大家可能要问,导弹发射时有很大的尾焰,若不关闭门窗会不会伤及乘员。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科研人员早就想到了。他们在发射装置上设置了很多保险装置,防止乘员在未关闭门窗的情况下发射。其原理有点像坦克炮的闭锁器和驾驶窗关闭器:二炮手装弹时闭锁器断开,炮长不能进行击发,装完弹后由二炮手接通闭锁器,炮长才能操纵火炮进行射击;驾驶窗若不关闭,炮长也不能进行击发。同样,发射车为确保射击安全也设了四道“安全阀”:首先是禁止在行驶中发射导弹的安全装置,确保导弹在行驶中的安全;其次是四联装导弹的逐枚发射控制装置,确保导弹发射的惟一性,防止两枚以上导弹一齐出膛;第三是装弹保险装置,确保装填手的安全;第四是门窗关闭保险开关,确保发射时门窗全部关闭。只有四道“安全阀”全部打开时,射手才能发射。另外,发射车还采用了半自动化的装弹方式,装弹机可将“红箭”8导弹从车内装到车外的导弹发射架上,或将其退回到车内,因此,战斗射速明显高于轮式反坦克导弹车。

六是发射装置先进。笔者认为,与“红箭”73反坦克导弹相比,这套发射装置还是相当先进的,制导方式有了质的变化。笔者在参观某次演习时,观摩了“红箭”8和“红箭”73两种反坦克导弹的实弹发射。观后既为“红箭”8导弹的精确和操纵便捷而感叹同时也深感操纵“红箭”73导弹需要过硬功夫,不经过严格的训练,还真打不了它。“红箭”73导弹属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其制导方式是目视瞄准和人工跟踪,射击时,射手不仅要始终将瞄准线扣住目标,而且还要操纵控制手柄将导弹控制在瞄准线上,一只眼睛要同时盯住目标和导弹,稍有偏差,导弹就打飞了。“红箭”8导弹就简单多了,只要盯住目标就行,所以,“红箭”8导弹的命中精度要比“红箭”73导弹高得多。另外,笔者通过观摩,也感觉导弹的整个射击过程与地动山摇般的打坦克炮完全不同——坦克炮捕捉到目标和瞄准后,发射在一瞬间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观察射击效果,而发射导弹真有点像绣花女穿针,必须胆大心细才行。当然,发射过程的感觉也是很爽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