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养老新模式:跨代共居!老人和陌生年轻人同吃同住,让他给你‘养老’,你觉得可行吗?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没有加“星标★”的订阅号,收到的推送仅有标题和小图或者十天半个月都无法收到知青论坛的最新推送!!!

.......................................................以下是正文........................................................

当我们开始迈向老年生活后,总是逃不过孤独与寂寞的心理状态。

根据《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结果显示, 65.5%的老年人处于独居状态(一人独居或与老伴同住),仅26.8%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

即使在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中,老年人独居比例也高达48%。

很多时候,“ 养儿防老”的意义仅限经济上的支持,绝大部分新世代的孩子们是无法常年陪伴父母亲两侧的。

有些退休一族刚刚从工作岗位、从社会上脱离,还有着强烈的社交属性,子女的陪伴无关紧要。平时见老友、学新知、旅行游玩样样不缺,还未明显感觉到‘空巢危机’。

但人总是会越来越老的。

疫情期间,我们见过太多独自被困在一地的空巢老人,被病毒侵袭时艰难照顾自己......

重庆一独居老人因为实在寂寞,一年中拨打上千次报警电话,只为听听别人的声音……漂泊在外的子女,急速增长的孤独感,缺失的安全感,让每个空巢老人仿佛成为了一座座“被遗忘的孤岛”。

与社会脱节,精神生活无人关注、无人倾听,如何逃离孤岛?

跨代共居

日本的东京练马区的宫本幸一,将近80岁高龄了。老伴离世,儿女独立,曾经热闹的家里如今只有他一个人。

于是他选择将房子租给了大学生,和二十几岁的荒木良一起居住。

两人有各自的生活区域,宫本住一楼,荒木住二楼,保持私密空间的独立,但客厅、卫生间、洗衣机是共用的。

除了有对“公共区域注意清洁”等最基本的卫生环境要求外,双方还约定每周共进一次晚餐。晚餐后,两人还会一起小酌一杯,进行一周一次 人生畅谈

别看他们年龄相差了55岁,他们几乎无话不谈。

宫本说:“荒木会和我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论。从他口中了解至今为止不知道的世界趣事,在他身上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

宫本从荒木那里知道了柏拉图,荒木从宫本那里知道如何保持内心和生活的秩序。

他们还有个小白板,外出或休息时会给对方留言,简单地说明一下最近动态。

他们在同一屋檐下过着各自的生活,互助互利。

老人与年轻人同住,独居老人 出租空房间,向年轻人收取较 低廉房租,年轻人则 在生活上帮助、陪伴老年人,给予一定的情绪价值,这就是现在国外正流行的“ 跨代共居”。

另一种养老可能

跨代共居的模式其实起源于欧美。

最初,西班牙政府为老人量身打造了“老人村”,尽管生活环境优良,但老人依旧感到很孤独。

因此政府在2003年推行“ 跨代共住计划”,让收入低、有爱心、有社工经验的青年入住,以此来消除老人心中的孤寂感。

荷兰也有一安养中心,共有150名身心衰弱或者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住户,平时安静地仿佛与世隔绝。

安养中心的院长十分重视老年住户的身心状态,认为 社会上的隔离与孤独感,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率

于是在2013年,安养中心开启了“ 学生入住计划”,申请成功的6位青年学子可以完全免费地住在安养中心,交换条件是至少花30小时“当好邻居”。

如何做好邻居并没有具体的工作清单可以依循,需要年轻人自主探索与长者互动、相处。例如,学生煮饭给安养院的居民吃,陪散步聊天、教电脑知识、教绘画、玩游戏等等。

年轻人的到来让老年住户们十分兴奋,年轻人的活力感染了这些沉寂已久的人,身上的病痛似乎都减轻了。

当老人每学会一项新技能,都忍不住向远方的亲人炫耀:“我会收发邮件啦!我会上网看视频啦!我有社交网络账号啦……”

这样简单的快乐,老人住户们其实很久都没有感受到了。

对于学生来说,能免除房租,减轻生活负担,还能进一步学会与人相处,丰富人生阅历,这比“交易”十分划算。

当然,跨代共居,与其说是普通的金钱交易, 更像是一种相互给予生活帮助的契约关系。

这种模式,也是老龄化社会的另一种养老可能。

“我的室友比我大50岁”

在中国,有一档综艺曾向大众展示了“跨代共居”模式的真实面貌,为广大年轻人架起了一座与独居老人群体相联结的桥梁,这就是中国老龄协会推出的 《屋檐之夏》

节目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三位长居上海的独居老人与若干“沪漂青年”共同生活,在21天的共居实验中,组成了几个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

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嘉宾就是演员刘雪华。

婆婆专业户刘雪华,年轻时风华绝代,是琼瑶的御用女主,参演过《烟雨濛濛》《在水一方》等电视剧。

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在2011年丈夫意外坠楼身亡后,就开始了自己的独居生活。

无儿无女,只有两只小狗陪伴,喂狗、看电视、与家人通电话、在平板上打麻将,就是她9年独居生活的全部。

不出门,不会上网,手机只会打跟接,家里电视24小时不会关,第一次独自遛狗以后会激动地给所有亲朋好友打电话,和保姆也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她其实 渴望交流,渴望分享,却被困在寂静的空房子里,孑然一身,孤形吊影。

这次节目组给她安排了一位欢脱、搞怪的年轻同居房客——拉宏桑。

刚开始,两个人还存在陌生人之间的拘束与尴尬,拉宏桑率先打破了僵局,向刘雪华展示自己平成的短视频制作工作。

有耐心地跟她解释自己的工作性质,什么是平台,了解年轻人现在的网络社交。

两个人的关系也在不断拉近。

拉宏桑会问她要不要一起喝早茶,手把手地教刘雪华使用抽油烟机,还鼓励她做自己想做的,出门参加聚会,多多社交。

怕麻烦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常年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敢越界的刘雪华,也终于“被逼无奈”的打破了自我束缚,重新接纳新的世界。

在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他们对彼此的了解逐渐深入,也建立起忘年闺蜜情。

她终于勇敢了,也开心了。

跨代共居其实就是“ 推一把”,打破恐惧与焦虑,唤起老年人体验新鲜事物的勇气,不要再陷入“我被抛弃了”的思想旋涡中。

有人聊,有事做,每个老年人都可以拥有年轻的灵魂。

代际差异

当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没有一伸手就能达成的愿望。

跨代共居时的代际差异无法忽视

性格不合,生活习惯和作息无法适应,没有共同话题,日常纠纷与冲突,难以适应的新事物和新生活等等,都是跨代共居时会遇到的难题。

首先需要 匹配合适的共居室友,性格、三观不能天差地别,同时要明确双方对共居室友的基本要求和需求点,留给彼此一定的私人空间,入住前相互磨合且达成共识。

第二是 跨代共居中是否存在法律关系与制约?当出现意外时,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跨代共居都由养老中心、医疗中心或者社区平台发起和管理,有监管方才会有保障。

此外,保证老年人和青年群体共居期间的安全,必须要有完善养老、医疗护理设施,以及医保政策作为基础。

跨代共居有利,也有弊。

国内其实早已有“跨代共居”模式的养老院,只是暂时还难以大面积推广。

这是一个新趋势,也是一种新选择。

即使跨代共居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但是多一个选项也是好的。

这种各取所需,合作互助,缓解空巢老人问题的新型生活方式,你认同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