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罕见的唐代“斗拱结构”建筑。博山颜文姜祠,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叹为观止的杰作!

原标题:罕见的唐代“斗拱结构”建筑。博山颜文姜祠,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叹为观止的杰作!

罕见的唐代“斗拱结构”建筑。博山颜文姜祠,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叹为观止的杰作!

在淄博市的博山区,有一处为纪念孝妇颜文姜而设立的标志性建筑——文姜石像,石像背靠凤凰山,山脚下便是有着千年历史的颜文姜祠。

孝妇颜文姜故事

关于孝妇颜文姜的故事,据现存最早的文史资料晋代(公元266年)郭缘生《续述征记》书中记载:“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绢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时其出,而搜其室,试发此笼,泉遂喷,涌流漂居宇,故名笼水。”

文中的“笼水”即为今天的孝妇河。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博山名为颜神,金代名为颜神店,元代又名颜神镇,而宋朝又以孝治天下著称,宋熙宁六年《增修孝妇庙碑》中载:“目其地曰颜神,水曰孝水。”可见,宋时“笼水”已经名为“孝水”了,大概宋元之际,“孝水”又演变为“孝妇河”,而这都是与孝妇颜文姜有关。

可以说,颜文姜的故事在博山世代相传,妇孺皆知,历代地理志也不断出现过类似的记载,如南北朝的《舆地志》,宋朝的《太平环宇记》以及元代于钦的《齐乘》等,均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故事,并且不断赋予神话色彩。

据《齐乘》载:“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去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

颜文姜祠

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更建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 扩建于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后又经元、明、清各朝代多次扩建和整修,保留至今,是目前淄博市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华夏孝文化源头之一。

颜文姜祠由山门、香亭、正殿、寝殿、土地祠、火神祠、三公祠、王爷殿、公婆殿、爷娘殿、郭公祠、百子殿、左右配院等八十三间殿房组成,占地面积366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368.34平方米。

颜文姜祠大门楼呈朱红色,沤钉兽环,是一翘两昂五踩的斗拱建筑,极为壮观。门前两侧有雌雄石狮回头相向。雄踩球,雌踩小狮。

进入祠中迎面而来的建筑便是香亭。香亭正脊脊饰宝珠,重檐八角,细石镶边,青砖辅壁。门为朱色木雕隔扇,其余均为木雕窗扇,古雅大方,玲珑别致。亭檐下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顺德夫人”,是宋熙宁八年宋神宗敕封颜文姜的封号。

香亭后面的泉叫灵泉,也叫孝泉,是孝妇河的源头之一,也是传说中颜文姜为救公婆坐化成仙的地方。清博山邑人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载:“孝泉,出颜文姜祠下,深源静閟,汇为清池,深可丈余,浮泡泛珠,吹沙湧起,澄净寒徹,不掩针芒,藻翻芊摇,皆可辨。”

泉的北边,就是颜文姜祠大殿,俗称“无梁大殿”。大殿面阔九间,高约十几米,檐下是五彩斗拱重叠,出檐深远,飞檐悬挂着风铃;五脊六兽、绿瓦朱甍、画栋雕梁,看上去古朴中彰显着华丽,庄严而不失风韵,据专家鉴定,“无梁大殿”是国内少有的唐代木质建筑之一。

殿前檐下有木制卷廊,檐枋皆饰以彩绘,殿内顶梁上“大清乾隆三十四年岁次乙丑六月吉旦中书科中书令蒋今长重建”“时大清道光八年岁次戊子桂月吉旦重修”和“公元一九八二年九月重修”三道嵌梁。

古代建筑史叹为观止的杰作

作为颜文姜祠的主建筑,大殿之所以称之“无梁大殿”,因该殿梁架结构系全部用斗拱攒成,建筑构造极其独特、精巧,如此规模的斗拱结构在国内非常罕见。

大殿以杠杆原理修筑于台基之上,殿宇雕梁画栋,上复琉璃瓦,采用单檐歇山顶,前无续檐,另建卷棚代替出厦的形式,独具匠心。雄姿勃勃的吻兽立于正脊、重脊之上,使大殿更加雄伟壮观,富有神采,充分展现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建筑技巧。

据明《青州府志》记载:“颜孝妇庙,后周建,唐天宝更建殿制,无梁,大枋木相承,错待而上。”殿内梁架繁复多变,柱梁榑栱、构牵搭连,是十分罕见的鸳鸯交手拱。尤其金柱上以四根斜撑攒尖承托斗栱一朵上承脊槫的做法,国内罕见。

据了解,这是“飞槽斗拱两翘三昂十一踩”的建筑手法,是唐代建筑独特的风格,很多人至今也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据说这样的做法不但具有科学实用性,而且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腾出较大的地方安置高大的塑像。

据记载,无梁大殿建成以后,经历代修葺。清顺治年间,孙廷铨恐其年久失修,在四个屋面翼角下面加设了支撑柱,并在《修灵泉庙碑记》中记录了此事

颜文姜祠建筑群荟萃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