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大珠母贝室内水泥池中间培育试验

原标题:大珠母贝室内水泥池中间培育试验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又名白蝶贝,是一种热带海洋贝类,主要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海区,自然分布在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热带沿海。在中国,大珠母贝分布范围是从南海北部湾东北部沿雷州半岛近海南下,越过琼州海峡,环绕整个海南岛沿海,一直到西沙群岛。大珠母贝是适合培育大规格游离珍珠的贝类之一。我国大珠母贝育珠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并于1981年取得成功,培育出第一颗游离珍珠。然而,近30年来大珠母贝珍珠产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海区养成期间的成活率低,无法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植核母贝。为了解决海区养殖低成活率问题,在过去的30年国内有关大珠母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体培育与海区养殖技术,以期通过改进幼体与稚贝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成期间稚贝与成贝的成活率。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团队一直在开展大珠母贝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探索解决制约大珠母贝商业化生产的技术瓶颈。近10年,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团队以国内或国外大珠母贝群体繁育子代,开展了苗种养殖与育珠技术研究。例如,2011年以大珠母贝印度尼西亚群体繁育子代群体,海区养成期间子代群体的成活率3.7%~24.5%;2013年利用繁育的子代群体进行植核育珠,休养期结束后育珠母贝的成活率与留核率分别为97.6%和90.7%。同时,我们开展了国内大珠母贝群体驯化养殖,初步结果表明经过了连续两代驯化养殖,苗种养殖成活率能提高10%以上。本文以大珠母贝驯化二代苗种为实验材料,开展了室内水泥池与自然海区苗种中间培育试验,相关研究结果为大珠母贝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2022年5月4日,从大珠母贝驯化养殖的子一代群体挑选性腺成熟个体作为亲本,解剖性腺、人工授精;按照谢绍河等方法进行幼体培育与附着苗种管理。

2. 试验方法

苗种规格达到3~4mm时,将附着基从育苗场转移到室内水泥池进行中间培育,设立3个水泥池,每个水泥池养殖5万个苗种;同时在自然海区设立对照组,养殖数量5万个苗种。

室内中间培育过程中,每天投喂1次培养的单胞藻饵料或虾塘藻;每天换水, 换水量为养殖水体的1/3~1/2;室内光照5000~6000Lx;海区养殖苗种每隔2-3天检查苗种生长情况,清洗网袋表面附着物与更换网笼。

试验时间为2022年7月14日-2022年11月20日,每隔1个月从室内与海区养殖组随机取样个体进行测量;比较两个组的生长率与成活率。

结果

1. 水质环境指标

试验期间,海区环境水温变化范围25.89~31.63℃,水温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31.63℃;每月室内水温略高于自然海区水温。自然海区海水盐度变化不明显,在31.30~33.73;自然海区与室内的海水盐度差异不明显。

自然海区水体溶解氧为5.51~6.45mg/L;由于室内每天换水并且持续充氧,室内水泥池水中溶解氧较高,均高于6mg/L。自然海区悬浮物浓度为22.7~28.6mg/L(见表1)。

注:试验期间室内水泥池每天换水,悬浮物未作测定。

2. 室内与自然海区生长与成活率比较

自然海区和室内养殖个体生长比较(见表2)。结果表明,自然海区养殖个体生长较快,经过4个月养殖后最大个体规格超过了5cm,而且自然海区个体的平均规格显著大于室内养殖(P<0.05)。室内与自然海区养殖个体的日增长率分别为188.48±7.54μm/d与269.75±8.22μm/d。

经过4个月养殖后, 自然海区与室内养殖个体成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不同测试时间点两个组合成活率比较(见表3) 。

在11月20日, 室内养殖成活率(87.5±3.2%)显著大于自然海区成活率(11.2±1.9%)。

讨论与结论

大珠母贝海区苗种养殖成活率低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大珠母贝养殖成活率,国内科研工作者在苗种培育与养殖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例如,大珠母贝种苗在海南省三亚市梅山海区养殖2个月,最高成活率为17.7%。采用印尼产的大珠母贝亲贝繁育了3批苗种,在湛江徐闻西海岸的承梧海区养殖84d(第一批苗)和76d(第二批苗)成活率为18.59%和56.19%。在海棠湾蜈支洲岛海域开展了大珠母贝30mm和20mm两种规格苗种的养殖试验,经过60天养殖后,30mm和20mm两种规格苗种养殖成活率分别86.16%和67.88%。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个月养殖后,室内水泥池大珠母贝苗种成活率为87.5%,阶段性养殖成活率大于相关文献资料报道,这初步表明通过室内水泥池进行苗种中间培育能有效提高成活率。

苗种中间培育能明显提高大珠母贝苗种成活率。刘建业等报道了大珠母贝人工苗水泥池塘中间培育,结果表明经6个月的水泥池养殖,苗种成活率为17.4%~29.5%。与刘建业等的报道比较,本研究的成活率明显较高,其可能原因在于:1)本研究所采用的繁殖亲本是经过一代驯化的养殖群体。2)采用室内水泥池开展苗种中间培育,优化饵料、水质等环境条件下保证了中间培育的高成活率。

海区或室内养殖过程中,温度、盐度与饵料等环境因子影响苗种生长与成活率。本试验结果表明,海区养殖期间大珠母贝生长率显著大于室内养殖个体,这可能跟海区环境丰富的饵料有关。室内中间培育限制性因素是饵料供应,早期生长过程中大珠母贝对饵料需求量要求较高。室内中间培育过程中,大珠母贝苗种对饵料需求较高,大珠母贝中间培育应选择富有营养的优质单胞藻饵料,并维持良好的饵料供应。单胞藻饵料培养受季节影响波动较大,特别南方高温季节单胞藻培育比较困难,维持单胞藻养殖供应的投入较大。为了满足单胞藻饵料需求,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利用室外池塘养殖对虾,在对虾养殖过程中通过单胞藻调节水质,利用对虾养殖池塘提供单胞藻饵料。

在大珠母贝中间培育过程中,养殖水质是影响成活率关键因素之一。前期研究我们采用室外池塘进行大珠母贝中间培育,在培育过程中发现较难控制培育池水质,特别是7-8月份西南季风与高温季节,海区水质交差,池塘长时间不能换水,加上高温中间培育池塘水体悬浮物较多,水体透明度较低,溶解氧偏低,导致大珠母贝苗种死亡。本试验过程中,我们每隔2-3天换一次砂滤水,这样可以保持中间培育池的水质清新。

海区养成期间,大珠母贝个体规格达到3~5cm时发生大量死亡,目前还未探明大量死亡原因。本试验表明利用室内水泥池苗种中间培育,投喂单胞藻饵料与使用过滤水,能有效提高苗种成活率,这也为解决大珠母贝养殖低成活率提供一种思路。后续工作我们将探索构建两种养殖模式,一是室内水泥池养成,通过室内水泥池养殖成贝(壳长大于7cm),探索构建室内中间培育与养殖成贝模式;二是室内中间培育与海区养成。室内养殖个体规格达到5cm时,转移到海区养殖,探索构建室内中培与海区养成阶段性接力模式。

文|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秦成儒 廖永山 杨创业 邓岳文 梁飞龙 王庆恒

广东荣辉珍珠养殖有限公司 尹国荣

伊纱曼(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尹振华

文章摘自 2023年第4期《海洋与渔业》杂志

美编:周帆

编辑:方琼玟

审核:吕华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