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棉湖民俗 | 农历七月半:岁月藏深情,粿品寄哀思

「七月半」

———安仔粿

———施孤

● 一年一相逢,一岁一追思

● 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

农历七月半,是棉湖民间一个重要节日。

中元节又被称为七月半,是潮汕地区“时年八节”之一,在棉湖民间的传统民俗里,凡时年八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粿品用来祭祀。这一天,棉湖的大街小巷飘满“粿品”香气,古庙里香火鼎盛,街坊也会备好供品祭拜祖先。

在棉湖,搜寻节日的记忆,最先浮现的,是粿品这类食物,黏黏糯糯带有米字旁的粿品美食文化,就像是与故乡断不了的粘结。时令做时粿,用巧手做出来的粿品种繁多,美味爽口,走进棉湖人家中,融入四季时节里,而一年一度的七月半,属于这个节日的“安仔粿”也包含其中。

棉湖人常说:“七月半,人食人”,说的便是安仔粿。安仔粿,是一种团粿表面印上图案的粿品,其外皮粿品形状特殊,用刻制有“人形”和吉祥神话图案的粿印压制粿胚成型,而一般常见的内馅有糯米饭,碎绿豆,芋头丝等,一块安仔粿的制作并不简单,前期的准备工作也较为繁琐。

粿的制作流程从选料、浸泡、揉捏成团,再成型,出品看似简单实则蕴含许多经验道理。为了目睹安仔粿的制作工程,小编一行人早早来到粿铺,只见粿铺阿姨们一片繁忙,加班加点制作好粿品,有条不紊,来往的客人络绎不绝,一幅幅气氛浓郁的民俗生活图近在眼前。

只见粿铺阿姨将粿胚准备好,棉湖过节讲究红红火火,阿姨们会在粿胚中加入一点“红胭米”着色,倒入揉粿钵。揉好后,粿胚如胭脂般颜色,有吉祥如意的象征。揉好的粿胚放一旁备用,其内馅也大有讲究,糯米馅加入香菇虾米煸炒,再加其五香粉与胡椒粉,芹菜粒提味,鲜香十足;绿豆馅需要蒸熟加盐擀成粉状,加入熟花生碎,盐跟姜搅拌中和。

阿姨熟练地将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剂子,搓成圆球状,将其捏成薄薄的碗状,舀上满满的馅料,手一捏一转,很快就收口了,此时的安仔粿便捏成了大致的圆雏型。

做粿的人有这么一句话,做粿容易,印粿的才是师傅。顺着模具的边缘慢慢把柔软的粿皮按进去,要用手掌腹轻轻按压出图案,力度要合适,太大力皮会破,力太小又印不出花纹,最后在桌上或手上敲两下,顺手一翻,一个完整的安仔粿就出来了。

安仔粿做好后就要马上蒸熟,以定形便于存放。放一口大锅蒸上满满一笼,20分钟的时间里,粿皮从柔软易破慢慢变得光泽有弹性。刚蒸熟的安仔粿外皮吃起来软糯不沾牙,还有些许嚼劲,粿皮本身没有味道,搭配咸香的糯米馅吃起来咸淡刚刚好,香甜的绿豆馅香还带着淡淡的清香味,多种配料使口感更丰富。如若觉得蒸着吃太清淡,也可用油慢火煎上几个至两面焦黄,入口酥脆咸香,口感更胜一筹。

除去传统蒸制的安仔粿之外,棉湖的糖铺内也有烤制成点心类的“安仔饼”,路过糖铺,便被这小巧外形所迷惑,外皮用面粉加些许花生油,水揉至成饼胚,内馅则有红豆沙,芋泥,黑豆沙等口味,口味新奇,更耐储存,深受街坊们的喜爱。

棉湖人虔诚,对生活的期冀也寄托在祭品上。无论是传统的安仔粿,还是别出心裁的安仔饼,都带着人们对生活最质朴的期待,对先人的追思,也是对远去的人再次牵念。

过节不单单只是过节,更是人们对情感的一种寄托。“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每次过节,都是我们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

//

“献果高坛祭祖先,设斋庭训灵前。”

中元节祭祀,岁岁年年,人间富足,香烟祈望。人们将思念离去的亲人的祈愿注入袅袅烟火焚香叩拜,那些早已远去的人在言语里、思念中再次鲜活。

七月半这一天,除了祭祀祖先外,棉湖的一些宫庙还会搭建孤棚,举行施孤仪式,以尽行善之意。

施孤,亦叫祭孤,即把人间祭品赈济给阴间的孤魂野鬼,这种行为是为安顿无人祭祀的魂魄,让他们也能食一回人间烟火。据民间传闻,农历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为施孤的正日,这一天举行的仪式最为隆重。

烛光萤萤,纸火一堆,香烟不断,香烛浓烈的香气飘散在棉湖的街头,人们缅怀至亲,用最具仪式感的方式思念团圆,燃一柱香火祈祷,寄托无尽的思念,焚香祭祀,怀念故人,心想未来,在那萤萤闪闪的光芒里,我们祈祷一切平安顺遂。

一年一相逢,一岁一追思,唯有思念,念念不忘。

编辑:今日棉湖编辑部

摄影:今日棉湖摄影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