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初二语文上册:《消息二则》预习笔记

第一课 《消息二则》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课文主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新闻的结构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的一句话。

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理解词义

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2.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问题归纳

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里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4.文中的“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中“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不到” 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速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此处为消息的结语,概括前文的内容。“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突出了解放军将士一如既往以英勇的气概取得更大的胜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理解词义

1.击溃:打垮,打散。 2.业已:已经

文章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渡江概况

主体: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

背景:一方面……另一方面……

结语:占领要塞,封锁长江。

课文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二、问题归纳

1. 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导语中括号中的“不含”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不含”即不包括,说明九江并不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内,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使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 不料”一词有什么作用?

“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意思。起转折作用,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

5. 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此处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作用?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些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

end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初三研究中心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2023中考专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