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榕江县81岁民歌普法歌师龙上豪:年逾八旬笔不辍 民歌普法大半生

立秋后的贵州省榕江县寨蒿镇扒王村,清爽宜居,山水环绕,稻香四溢,一阵河风吹过,绿油油的稻叶犹如波涛,一浪接一浪,意犹未尽。

沿着田埂走着,伴随着阵阵悦耳歌声传来,抬眼便看到龙上豪老人坐在家门口,用干枯的手指指着书本里的内容说着,头发、眉毛都已发白,有些驼背,对面坐着四五个少数民族妇女,一起唱着当地少数民族歌调。

龙上豪(左一)向青年歌师传授民歌普法知识

“说普法来道普法,全靠普法来理家;定国安邦靠法治,国泰民安才发达。”龙上豪边介绍歌词内容,边引导创作思路,如何通过民歌吸引民众兴趣。

今年81岁的龙上豪,是当地有名的歌师,曾任榕江县寨蒿镇党委书记、县司法局司法助理员等职。自1999年从榕江县司法局退休后,就一直为当地编写普法山歌,并主动申请成为寨蒿镇扒王村义务调解员。

“20世纪70、80年代,很多群众因文化水平有限,照本宣科地念法律读本和一些政策资料,有些群众听不懂,气氛也比较沉闷,我就把法律内容转换成民歌,群众喜欢听,也听得懂,容易理解。”龙上豪说,我们中国人民56个民族的歌为什么能够站得住脚、传得久远,就是因为它有号召力、感化力。

81岁老歌师龙上豪在编写普法民歌

他年轻时候就喜欢唱歌,有一次因工作需下村开会,群众干农活有早有晚,难得召集群众参会;于是他就在等待的同时,跟几个群众在那唱山歌娱乐,听到歌声后群众来的人就多了。受到启发后,龙上豪就把法律普及、政策宣传等面向群众的工作,通过民歌的形式,吸引群众兴趣,提高宣传效率。他先后编写了《劝解歌》《劝和歌》《莫离婚》《劝人从善歌》等普法民歌400余首,为村里解决邻里间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不计其数。

榕江县民族文化浓厚,苗、侗、水、瑶等15个民族共生,全县38.5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84%。当地群众素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很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及习俗都是靠民歌口耳相传。2010年2月,榕江县人民法院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特点,在寨蒿镇成立全国第一个“民歌法庭”,聘请当地19位歌师、歌手为民歌调解员,采取“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用唱民歌的方式,将本地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和农家院坝,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2022年以来,“民歌法庭”采取“民歌+微信”“民歌+典故”“民歌入判词”等方式有效调解婚姻、邻里及侵权纠纷80余件,案件信访率为零,调撤率达90%以上。

“2011年的冬天,镇里一对父子因林木归属纠纷,请我帮写诉状。了解事情原委后,我编山歌讲法律、说道理、谈感情,最后他们感动了,各自让步,和解于好。”龙上豪说,当地群众都是邻里亲戚甚至近亲属,谁都想和和气气的,就是有些时候因为某些问题气不过而闹的矛盾,我就是用他们最愿意听、愿意接受的唱山歌的方式来调解,他们能够坐下来听,就成功了一半。

多年来,龙上豪不遗余力地编写山歌进行普法宣传、传递政策、调解矛盾等,也将当地少数民族一些邻里和睦、道德伦理、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好风尚好习惯,通过民歌传承下来,有力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创新。此外,他还以“师带徒”的方式,将普法民歌的编写方法、创作思路、调解技巧等内容,传授于当地年轻歌师,让悦耳动听、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普法民歌,传遍苗乡侗寨的各个角落,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周边村寨青年歌师向龙上豪学习民歌普法知识

“我到龙公这里学习民歌,既学到了民歌创作和民歌调解的很多知识和技巧,也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回去后我要跟我们寨上父老乡亲宣传,把民歌普法的好做法传承下去,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帮助更多的群众解决矛盾问题,传递社会正能量。”来自古州镇口寨村的年轻女歌师杨瑞琼说。

耋耄之年耕笔不辍,岁逾八旬普法不歇。龙上豪用自己对民间文化的热爱谱写了一首首普法民歌,用助民调解的坚持化解了一件件矛盾纠纷,用艺术与法律的深度融合挽回了一个个幸福家庭,让威严的法律增添了不少温度,以自身行动带动解决农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贡献应有力量。

通讯员 潘邵平

编辑 蒋鸿琪

二审 钱仕豪

三审 沈安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