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常用的透射电镜(TEM)之铜网选择

原标题:常用的透射电镜(TEM)之铜网选择

1.铜网、碳支持膜、微栅、超薄碳膜、多孔膜有什么区别?

铜网通常用于制作透射电镜的铜网是用来携带试样的载网。载网若是铜材质,就称铜网,如果是镍、钼、金、尼龙,就相应的称镍网、钼网、金网、尼龙网。铜网,又称“裸网”。主要用于生物制样,可以与切片机配套使用,利用水槽内的“裸网”捞样。再经喷碳处理后送入电镜下观察。

碳支持膜大多数透射电镜样品在制样时,为了确保样品能被带到“载网”上,在“载网”上覆盖有机膜,称为“支持膜”。这种带支持膜的载网称为“载网支持膜等等”。当样品与载网支持膜相接触时,会很牢固的吸附在支持膜的表面上,不会滑离载网孔。以便在电镜下进行观察。

当样品放在电镜中,“载网支持膜”会被电子束照射,有机支持膜上就会产生电荷积累,也会引起样品放电,发生样品飘逸、跳动、支持膜破裂等情况。所以,人们考虑在支持膜上喷碳,提高支持膜的导电性,达到良好的观察效果。这种经过“喷碳的载网支持膜”,简称“碳支持膜”,一般膜厚度为10-20nm。

从制作成本和使用效果看,铜网最经济实用,故被广泛应用。因此,人们经常提到的“铜网支持膜等等”、“碳支持膜等等”、“碳膜”、“方华膜”等,甚至误称为“铜网”,大多指这里有“支持膜用于铜网喷碳”。俗称“碳支持膜等等”。

微栅支持膜微栅支持膜是支持膜中的一种,是在做支持膜过程中专门在薄膜上做微孔而制成的,因此又称“微栅支持膜等”.微栅支持膜又是喷碳支持膜,膜厚一般在15-30nm。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将试样携带到支持膜微孔边缘以实现试样的“无膜”观测。无膜主要用于改善图像衬度。

所以,观察管状、棒状、纳米团聚物等,常用“微栅”支持膜,效果很好。特别是观察这些样品的高分辨像时,更是最佳的选择。

实验中捞样一般用碳支持膜和小孔微栅,小孔微栅的表面其实也有超薄的碳膜。在拍高分辨过程中,试样厚度要在20nm以下为宜,所以一般只需粒径在20nm以下的粉体就可以直接捞出来,无论多大的颗粒都有可能被包在其中,使离子减薄。

超薄碳膜也是支持膜的一种。它是在微栅的基础上,叠加了一层很薄的碳膜,一般3-5nm。这层超薄碳膜的目的,是用薄碳膜把微孔挡住。既然微栅观察效果最好,为什么还要把孔挡住呢?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分散性很好的纳米材料,如:10nm以下的样品,分散性极好的样品。

多孔碳支持膜基于普通碳支持膜和微栅支持膜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制备得到产品。普通碳支持膜以观察形貌和考擦分散性为主,微栅支持膜以看高分辨为主。由于多孔膜有较大的支持膜面积,膜表面偶有微孔存在,可以兼作纳米微粒分散性考察和获得形貌像、高分辨像。是一款实用性很高支持膜产品。

2.观察长度不等的纳米管的高分辨,选用哪种膜最好?

看纳米管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看长度,主要用低倍观察;二是看管壁,主要是看高倍像。

无论长或短,只要观测到高倍像,特别是高分辨,微栅膜或多孔膜效果最好。既可满足低倍观察长度的要求,又可达到高分辨观察的要求。当然,一定要选择“高分辨透射电镜等等”(HRTEM),否则,你的微栅膜很难发挥作用。一般好的“碳支持膜等等”对于碳纳米管壁也能看到高分辨像,但一定不会超过用“微栅膜”观察到的。

理由是:微栅膜上有孔,管壁可以在微栅的孔洞处观察,而碳支持膜没有孔,膜层背底会影响高分辨的观察。粉末样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观察纳米材料和生物材料用什么铜网支持膜合适?

初次购买碳支持膜时,常常不知选择哪一个目铜网支持膜为宜。一般在制作纳米材料时选择300目的或者230目的铜网碳支持膜比较合适;制作生物材料(切片样品)时选择200或150目的铜网碳支持膜较为合适。

若制作纳米材料(50nm以下)并查看高分辨像时,则最好选用微栅膜;若制作纳米材料(10nm以下),样品分散性非常好,最好选择超薄碳支持膜。当然,前提是使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200kV以上)。若采用100kV电镜则无必要选择微栅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