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986年影片《大决战》筹拍,林彪戏份有争议,杨尚昆拍板做决定

原标题:1986年影片《大决战》筹拍,林彪戏份有争议,杨尚昆拍板做决定

解放战争对新中国的意义毋庸置疑。经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代表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此获得民主、自由的权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我们国家的历史也由此开启了新的纪元。

这是旷日持久的、浩瀚的、伟大的、恢弘的、磅礴的历史,是永远不该被遗忘的民族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盼望着能将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搬上银幕,让那些没有亲身经历的后辈也能见证、铭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终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央军委正式下令:“拍摄《大决战》的任务交给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召见筹备人员:“《大决战》拿出来就一定能站住脚,剧本不好不拍,要改就改剧本,不能在将来拍成的影片上改。”

1986年,担起这项重任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骨干人员,《大决战》的筹备正式提上日程。主创人员查阅资料、走访历史,并与郑洞国、黄维、文强这些昔日的国民党将领座谈,力求真实地还原解放战争的历史。

在影片内容开始创作后,有一个“角色”引起了大家的巨大争议,那就是“林彪”。

众所周知,林彪是解放战争中无法忽略的人物。他是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是辽沈战役的主要将领,在东北战场上,林彪组织指挥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为解放东北做出重大贡献。

辽沈战役后,林彪又率部入关,任平津前线司令员,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之后,他又率部一路南下,渡过长江,歼灭国民党敌军无数。

毋庸置疑,林彪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可在建国后,他是犯过错的,他的错误是全国人民无法接受的。

在即将面向全国人民的影片《大决战》中,是否应该出现“林彪”的身影呢?

大家对此各有意见,有人认为林彪是无法忽略的,也有人认为不给他镜头,尽可能地减少出现“林彪”这一角色出现的频率。

一时之间,大家陷入思考,不知道该如何取舍?这个情况传到杨尚昆耳中,杨尚昆拍板告诉大家:“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

最终,影片《大决战》实事求是地保留了关于林彪的部分,而且,导演人员也找到了扮演“林彪”一角的合适人选:马绍信。

《大决战》系列影片按照历史分为三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从筹拍开始到完成,前前后后花了五六年的时间,久经打磨。1991年,《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和《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上映;一年后,《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上映。

三部影片,时常共11个半小时,还原那些枪林弹雨的战斗岁月。

1991年8月1日,影片《大决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杨尚昆全神贯注地看完了整场影片,深深地肯定了这部作品。

中央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也都观看了这部影片,邓小平更是表示:“片子拍得很好,还想再看,以后每年再看一遍。”江泽民也说:“摄制这样一部电影很有意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了建设新中国,无数先烈献出了生命,我们应该很好地珍惜和保卫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江山。”

《大决战》三部曲成为我国电影史上最为恢弘的战争史诗,全片涉及人物过百,动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更是不计其数,即使如今我国电影发展日新月异,这依然是一部影响力巨大的鸿篇巨制,其地位不可替代。

《大决战》中扮演各位领袖的演员,古月、苏林、郭法曾、马绍信等人,更成为深为人们称赞的优秀演员,或许,你也听过他们的名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