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大道之行 筑梦丝路】“一带一路” 青春为证|阿根廷学者斯蒂文·索特雷:是桥梁,更是机遇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编前语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江苏省委网信办等部门策划推出“一带一路”十周年大型融媒体项目“大道之行 筑梦丝路”。该项目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得到江苏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在《“一带一路” 青春为证》特别策划中,来自老挝、哈萨克斯坦、以色列、埃及、阿根廷、博茨瓦纳……的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青年们,共同讲述在这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上,命运与共、成长发展、互学互鉴、惠及世界的青春故事。

2022年2月,中国同阿根廷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阿根廷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阿根廷人斯蒂文·索特雷是个“中国迷”。小时候,他通过阅读书籍“想象”中国。长大后,他到中国求学,从此扎下了根。2015年以来,作为学者的他对“一带一路”的研究更加系统、深入,并多次参加相关学术研讨。

见证中国近20年发展的阿根廷人

斯蒂文是常州大学的老师,也是常州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他在常州大学任教7年,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在问及斯蒂文的年龄时,他笑着说:“按照阿根廷的算法52岁,按照中国虚岁的算法是53岁”。

这些年,在中国生活的斯蒂文亲身感受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被高铁联通,从北京南下深圳八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比如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购物中心和咖啡厅无处不在;又比如自己曾经的按键手机也已换成了现在的“全能工具”,充当了电脑、手表,甚至钱包、地铁卡的角色。

斯蒂文正在与常州大学学生交流 左上为斯蒂文

斯蒂文将中国高铁写进他的著作《走进一带一路》中

命运的齿轮在47年前开始转动

说到斯蒂文与中国的缘分,还得从47年前说起。1976年,5岁的他在故乡阿根廷偶然观看到了一场来自中国的杂技表演,从此,心里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也正是这场表演改变了斯蒂文命运的齿轮。“那个时候我年龄很小,但却一直记忆犹新。我想,那么好的东西从中国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中国看一下”,斯蒂文说道。

1999年,他28岁第一次来到中国旅游,中国人的热情淳朴深深打动了他。5年后,斯蒂文下决心来到中国求学,学习中文、研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斯蒂文开始关注、研究。2018年6月,在他的推动和努力下,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古巴等国驻华大使馆和常州大学、中国墨西哥商会、在华阿根廷人协会,以及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等机构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中拉研究会”, 通过学术研究增进拉美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使拉美能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

斯蒂文说,2023年6月,中阿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后,不仅有更多中国的企业会去阿根廷,阿根廷绝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也将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对于深化两国战略对接和各领域务实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将努力促进中拉年轻人沟通交流

在斯蒂文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无论是对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跨文化交流,都是很好的机遇。他认为,沟通交流是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与信任的重要方式,除了撰写相关的书籍外,还要让拉丁美洲的年轻人了解现在的中国高铁、高楼、移动支付等等一些现代化的发展。两国的人民,尤其是年轻人要互相走访交流,才能拉动未来的中拉关系。“一方面是让更多的拉美人来中国,另一方面是让中国年轻人和拉美的年轻人多交流多沟通,因为未来的中拉关系是年轻人的。

斯蒂文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暑假,他和太太回阿根廷探亲,期间恰逢斯蒂文和母亲的生日,可以一起庆祝生日、共享天伦,全家都特别高兴。斯蒂文说,虽然中国和阿根廷是地球上距离最远的两个国家,文化上却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家庭观念、对友谊的认识。回国之前,他还通过网购给亲朋好友准备茶叶、常州特产梳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礼物。

江苏广电总台记者采访斯蒂文

在谈到“青春”时,斯蒂文认为,每一个时间节点都非常重要。20岁也好,60岁也罢,只要是心之所向,便是青春的方向。“青春就是你要选择你喜欢做的东西,你要选择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你要选择你喜欢的地方生活,年龄不是问题。”

江苏新闻广播

总监制:王卫刚

主编:倪恩泉、张倩

记者:谢晶晶、梁振华

视频拍摄、剪辑:梁振华

视觉优化:王曦

编辑:陈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