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夏天的傍晚,斜阳洒落美国罗省的唐人街上。四个阿飞模样的南美洲人围住一个中国少女,百般调戏。这时有位名叫李小龙的中国青年正好朝那里走过,看得十分气愤,便上前劝阻。阿飞们不但不听,还要动手打人。李小龙忍无可忍,实行还击。“一对四”的打斗场面出现了,李小龙身高只有一米七五左右,和那牛高马大的对手相比差去一截;数量上更是力薄孤单。但他果敢机智,勇猛异常,拳脚敏捷,锐不可当,三拳两脚便把那四条大汉打得东歪西倒了。
流氓成性的阿飞大吃一惊之后,未肯罢休,还要抽出匕首继续逞凶。李小龙毫不畏缩,迎上前去,这时又出现了“空手入白刃”和“空手夺白刃”的惊险场面。他拳法灵活,腿法多变,快如闪电,力重千斤,三几个回合,就把他们打成滚地葫芦,只好抱头鼠窜。
此时,早就引得四周群众围观如堵。他们都竖起大拇指朝着李小龙欢呼喝采,有些观众还不约而同地把他举起来接二连三地往上抛--以表示对胜利者的热烈祝贺。当“李小龙打败阿飞,勇救少女”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出来后,一时传为美谈,全城轰动起来了。以后,罗省电视台请他表演腿法。这不仅受到社会人士称赞,也引起拳师们瞩目。认为他的腿法灵活多变、攻击性强,很有研究价值。经过一番宣传,李小龙的名字传开了,中国功夫引起人们重视,而李小龙创办的“振藩国术馆”的门前,也逐渐兴旺起来了。
俗语说:“树大招风”。李小龙头角峥嵘以后,由于他生活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既引起人们钦佩,也会招来妒嫉,又有人想把他打败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因此有些好勇斗狠的人,就接二连三地登门挑战。此时,李小龙也想考验一下自己的功夫,于是来者不拒,而且都把他们打败了。接着有好几个国家的拳师们,如日本空手道、南朝鲜跆拳道、美国拳击家们都纷纷向他挑战,也都成为他的手下败将。据说有一次,他受到十个空手道高手的突然袭击,他在重重混战中使尽浑身解数,结果又把他们一个个打翻在地,还有三人受了轻伤……李小龙的功夫深厚可见一斑。
可是,挑战者不是到此为止,而是越来越多,他实在感到不胜其烦,为了避免应战,安心授徒,只好搬家。可搬家又不止一次,光在罗省就搬了十七次之多。但搬到那里挑战者就跟到那里,没奈何只好离开那里而搬到纽约去了。
李小龙在纽约开馆,继续授徒,把馆址扩展到六百平方米。他采用中国传统的练武方法和多种多样练功设备:精武指桩、弹簧铁桩、小腿训练器、魔杖棍钯、活动腿击器、拳击计量器、臂力锻炼器、眼力训练器等等。馆址宽广,设备也更完善,再加上他名气大,慕名前来求教者大不乏人,门庭若市。此时收费也大不相同:过去每人每月只收十七美元,如今以每小时为计算单位。凡进馆习武的先教站桩,每小时收费一百美元;教套路每小时收费二百七十五美元,成为世界上教授拳道收费最贵的人。尽管如此,能够报上名的还认为十分幸运。世界上的武打明星争拜他为师;荷里活著名电影明星如史提夫和占士亨宾等都成为他的门徒。世界拳王阿里也亲自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
李小龙生于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农历庚辰年,属龙,故叫“李小龙”。他的父亲李海泉,是香港粤剧界名演员之一,擅长武打。小龙从小在香港念书,耳濡目染,爱上武术,也跟名师学过咏春拳。因生性活泼好动,东撩西逗,闲不住手脚,有“调皮仔”之称。他在读初中时,留堂留级是常有的事,往往读得这学期,读不了下学期。所以他父亲的老朋友,有时看见李海泉就问:“怎么,小龙这学期找到了学校没有?”小龙毕竟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当他读上高中,学业就赶上来了。十八岁那年,在香港结束了中学学业。
以后,他到美国西雅图留学去了。读的是华盛顿大学哲学系。他是用半工半读方式来维持学业的,因此,他曾干过街头上擦皮鞋、报馆门前折报纸和饭厅里洗碗碟等行当。由于生活上磨炼,使他发奋向学,力求上进;另一方面,由于坚持练习武艺,又使他腰肢硬朗,功架逐渐厚实。他在学校里一边读书,一边组织起一支“中国功夫队”。不仅自己练,还带动同学们一起练。这支队伍有时在校里表演,博得同学和教师们的好评,但也有一同学在他们背后指手划脚--他的名字叫山本,是日本空手道三段拳手。一向以高手自居,经常朝他们指手划脚。队员们觉得十分气愤,都说要让他尝尝拳头的滋味。李小龙却采取克制的态度,并以中国的武德修养去说服他们。他说:“中国功夫讲究自卫,非不得已不可动手。”因此他们沉着气,采取宽容和忍让态度。但山本全不体谅,反以为怯懦可欺。有一次,当他们在学校里表演时,山本变本加厉,竟然站起来当面诋毁。李小龙对他提出警告,他不但不服,还要向小龙挑战,李小龙忍无可忍,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比武地点,设在校园比较偏僻的地方,时间是个假日的上午。这是避免宣扬和免受学校干涉的缘故。在这场龙虎斗中,山本块头不小,身肢矫捷,诡猾多变,一开场他进马,破中门主攻势。李小龙未知虚实,见他来势汹汹,忙卸马、挑挡,稳扎稳打,采取守势。三四个回合后,李小龙针对山本弱点,突然变守为攻,奋起重拳频频出击。当山本极力躲闪时,李小龙闪身转体顺手发出鞭拳,打得他眼花缭乱,脚步虚浮,颓然倒地了;待山本站起身来,小龙两招虚晃后,突然侧身飞腿朝他拦腰踩去,山本猝不及防又趴到地上去了。这时小龙迫步上前,以狮子搏兔姿势扬拳欲打。山本明知不是对手,只好拱手服输。
李小龙打了胜仗,队员们笑逐颜开自不用说,更使他们高兴的是:认识到中国功夫,不仅健身壮骨,富有攻防自卫能力,且给人们以艺术享受。这样,队员人数便由仅有十来个人,而成倍地增长了。
大学毕业后,李小龙自然考虑到今后的职业问题。有些同学劝他开办中国武术馆。他认为这门职业也挺有意思。于是在美国罗省租了一个停车场的角落为馆址,每月租金二十元,挂起招牌,名为振藩国术馆。每个学徒每月收费十五元。惨淡经营,生活勉强可维持下来。他边教边练,刻苦磨砺,技术精进,尤以腿功造诣更为精深。李小龙武艺超群,富有实战经验,被美国报刊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他取得这样荣誉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潜修苦练得来的。他精益求精,探求武术的奥妙,终于功夫娴熟上乘。他著名的技术有“李三脚”“沉拳”和“勾漏手”等等。成为一个具有真材实学而富有武艺经验的中国武术专家。
李小龙有“李三脚”之称,是在美国罗省唐人街打击阿飞而出名的。当对手正面来攻时,竖起一脚向前横钉;若被闪过,随即向他侧踹;若仍有漏着,则这脚着地后,立即转身以另一腿向对方踹去。经过三脚连击,加上手脚配合运用,有如七腿八臂,则使对方应接不暇,甚至应声倒地,屡建奇效。所以称他的腿法叫“李三脚”。有一次,美国纽约拳击协会邀请他表演脚法。他瞥见大厅上悬挂着一盏离地约八尺多高的吊灯,便笑笑地说:“好!我来表演。请各位先往墙边靠靠。”他随即一跃而起,用脚往上一踢,那吊灯“砰”地破碎了。当他着地时又跳出寻丈以外,破片纷飞,可碰不到他身上去。这不仅反映出他跳得高,踢得准,而且表现出他身手灵活和轻盈敏捷的技巧。有个武打明星来到他的武馆参观,请他表演腿法。他递给那人一把三节棍,并嘱双手握棍着实地在胸前举起,他突起一记飞脚,那把三节棍“啪”地一声分成两半,使得对方大吃一惊。
李小龙的中国功夫扬名四海,加拿大拳击协会千方百计地请他表演。由于盛情难却,只好应邀前往。他这次表演的是沉拳。所谓“沉拳”,即最沉重的一拳,是用拳力测量器来计算的。表演开始时,当事人把器材布置好后,李小龙稍微做些准备运动,然后对准计算器猛然用力击去,那计算器上的指针立即指向三百五十磅的数字。这时大家都惊叫起来了:“世界纪录!世界纪录!”换句话说,按他体重一百四十五磅来说,能够发出这么沉重的拳力,是前人所未有的,打破了过去的纪录。直到现在还一直保持着这个纪录。李小龙还有个特点,即西洋拳的沉拳,一般都是惯用上步冲打的手法发力的,而李小龙则仅用短距离就能发出这么重的力量。
“勾漏手”是李小龙的拿手把戏。所谓“勾漏手”,就是即封即打,即打即收,连消带打之意。李小龙到达香港后,有七八个教头要和他“交手”。他当然晓得这是变 相 挑战,他说:“好吧!但有两个条件:一是体力有限,不能逐个儿交手,请派出一位代表;二是有人说我腿法是看家宝,但我今回只用两手过招。”于是,他们从中选出一位大家“睇头”的师傅同他对阵。李小龙扎稳马步,有意让对手先行动手。当对方一出手,李小龙立即把他双手封住。对方多次企图解脱,想向内、向外,或高或低破中门进攻,但都被他双手如磁吸铁似地严密封闭着,无法得逞。那教头正在感到为难之时,则觉得自己的脸上突然响起了几个巴掌。引起了旁观的一阵讪笑。那教头老羞成怒,立即朝小龙腾起飞脚,但小龙用手一撩,“嘭”的一声,他如马失前蹄,四脚朝天了。
李小龙是个多面手,除练习各种拳术、器械外,还练习气功和硬功。据说他的手指能给任何人齿咬而不感到疼痛,这是由于艰苦锻炼指功的结果。
“武人不文,文人不武”,文武分家,古往今来,大概如此。可李小龙却不同,他亦武亦文,每于练功之余,潜心理论研究。他说:“功夫,是中国最古老的徒手相搏动作,有强壮身体,启发思想和防身自卫之用。因为功夫,一直被神秘的外幕所掩盖,所以,外界几乎完全不明功夫为何物”。他在教练过程中,写下了七大本武学笔记和四本著作。四本著作是:《截拳道》、《功夫纪录》、《二节棍法》和《截拳道的研究》。
《截拳道》是李小龙从实战出发,总结多年经验而自我创作出来的一种拳术。它以中国传统武术为基础,吸取国外拳击技术的特长,弃其糟粕,加上他自己的专业创造而写成的。它和世界武坛流行的空手道、柔道和跆拳道有所不同:空手道在比赛时,一遇贴身就要分开,拳头过重又要扣分;截拳道则不然,正是从贴身才开始比赛的;柔道是不准使用腿击的,截拳道则可以手脚并用;在使用腿法时,空手道和跆拳道要求击向腹部以上的部位,截拳道要求向腹部以下的部位进击。因为这样快速而有力,减少对方以可乘之机。
《截拳道》一书脱稿后,翻译成好几个国家的文字问世,风行全世界,成为当时世界上销售量最高的武术书籍之一。
一九七一年夏季,李小龙受香港某电影公司的聘请,拍成一部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唐山大兄》电影片。他参加拍这部电影片的出发点,是“要替中国武术争取光荣。”他认为近年来香港、台湾拍摄的武侠片,渗透了许许多多的神化色彩和西洋气味,根本失去中国传统武术的风格和真实性。他举例说:“譬如用吊威也(钢线)来表现飞行的'轻功’;用爆石山来表现'掌风’;用纸扇能挡住大刀的'内功’; 用竹木能打断钢铁的'硬功’等等,真叫人笑掉大牙。”
李小龙想起于一九六四年曾替派拉蒙、华纳等电影公司拍过《青峰侠》、《窄巷》等电影后,气愤地说:“美国导演总要自己扮演华人歹徒,总给那扮演西洋拳的男主角所打败。所以我觉得十分谷气(纳闷)!”他又说,自从柔道和空手道大行其道之后,欧美人士已经有这样的感觉:柔道、空手道虽源出中国,但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还认为中国武术已经落伍了,甚至已到淘汰的边缘。所以他表示:“我为了替中国武术争一口气,决定把中国功夫搬上银幕,替中国武术争取光荣。”
《唐山大兄》在世界各地公演后,初露锋芒,惊倒四座,使世界人士对中国武术刮目相看。他继而又参加了《精武门》的拍摄,亲自饰扮影片中霍元甲这个角色,借以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魄,表达中国武术的坚硬功夫。影片映出后,又引起世界人士的重视,票房卖座突破了四百万张的纪录。后来再参加拍的《猛龙过江》,则突破五百万张的纪录。最后拍摄《死亡游戏》,一浪高过一浪,震动了世界影坛,也震动了世界武坛。一片惊讶和赞赏之声,交相称誉。法国功夫会总教练唐·许瓦兹说:“我六岁开始学柔道,十一岁学空手道,后来改学中国功夫。我认为这三者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各有绝招。但相比之下,仍然以中国功夫最为博大精深,令人着迷。”
《死亡游戏》岂非先兆?李小龙拍完这出戏后,突然在香港死亡了。时在一九七五年六月八日,时年三十三岁。死后遗下妻子莲达,一个九岁的男孩和一个三岁的女孩。
李小龙平素龙精虎猛,精神旺盛,为何猝然死去呢?据香港政府医官验尸结果:“由于他对阿士匹灵或Equagesic引起敏感作用所致,这种死亡的情况是稀有的。”正是由于他死得太离奇,便引起各方的猜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电影合约发生纠纷;有说声名过盛招人怨恨;有说滥迷女色戕害身体;有说练功过度心血劳损……满城风雨,议论纷纷。他的死,确实是个谜。
李小龙死后,香港电影界和武术界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哀悼会,各报以头版头条争相报道;全港武术界穿着武术服装,腰束素带参加丧礼。参加送殡的达数万人众。美国洛杉矶市长派出专员亲临祭唁。并定于《死亡游戏》公映之日为李小龙的纪念日,以表彰他在中国功夫和电影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李小龙逝世不久,美国洛杉矶开设了“李小龙博物馆”、“世界李小龙之友”和“李小龙俱乐部”等组织;世界各地纷纷建立起“李小龙学会”,以资纪念。香港报纸把他誉为“当代中国武术家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外国报刊称他为“世界拳坛的超级巨星”;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同时出版了纪念李小龙的多种多样的杂志和特刊,都称他为“发扬中国功夫最成功的人"。
由于李小龙对中国功夫的大力宣扬,使中国功夫闻名世界,响彻全球。一些搞文字工作的人,重新创 造出 “Kung fu”(功夫)两字;并把它编入英文、日文、法文、德文等字典和词典之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