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高校取消事业单位编制,对大学老师这个职业是利是弊?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弄清这个提问,首先要清楚事业单位编制到底是什么,先说结论,高校和医院取消事业单位编制是大趋势,对于高校而言,很难简单的说是利是弊,总体上未来大学会越来越根据自己的平台、所处的区域、直属或者直管的部门,而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两极化差异。

一、厘清本质,所有核心的问题就是一个,钱从哪里来?

事业单位本身也不值钱,值钱的还是稳定的财政全额拨款或者差额拨款。如果没有钱下来,那种稳定性不叫稳定,应该叫做稳定的穷。就像90年代的下岗潮,其实也有一部分是主动离职,就是国家没钱了,国企待遇也不开除你,一个月给你一个最低的工资,这么耗着你,其实你一想还不如选择下岗,去另谋出路。

当然,这个问题也是高校为什么要取消编制,核心原因也是因为事业单位盘子太大了,国家财政还是希望减轻负担,更好的激发体制内自身的造血活力,本质上就是让自己养活自己。

二、取消事业单位后,高校教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国家说的取消事业单位,并不是说完全不拨钱了,而且钱会以项目的形式下拨下来,就是类似现在部分军工系统的改革,以市场化的形式来竞标,但是能够参与这种竞标的还是之前体系内的军工企业。

所以后续就会出现,自身平台不行的事业单位,很难拿到一些高创收项目,单位效益不行,自然员工也就能拿个基本工资,单位内有能力的人才、大牛、技术骨干就容易流失。

而平台、实力好的事业单位,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项目越来越多,竞标能力越来越强,人员队伍越来越好,自然相应的绩效奖励、福利、项目奖励就会越来越好。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高校现在对于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热情这么大,因为背后就是钱,是相对应的财政投入以及地方的配套经费,跟高校青椒一样,个人的“帽子”、“本子”为什么热情大,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这里面也会有几种特殊情况:

1、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合并潮,比如现在就有一些地方性效益不好或者有危机感的研究所会并入区域内优质高校,成为其附属研究院或者科研机构或者倒流进相关的学科建设。

像一些中电系研究所,因为自身民用市场创收比较好,所以这方面的压力是不大的,当然中电系研究所普遍的加班强度都比较高。不做卷王,想躺也是比较难的。

所以能够入编,还是优先选择能够入编的高校。

很多人说,现在编制没什么用,反正高校后续也会取消事业单位,合同制也是同工同酬,没什么区别,这是很错误的观点。

高校取消事业编,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牵涉面太广,所以一定是会有很多的反复,比如老人老办法,比如卡某个时间点,像一些地方性高校现在已经实行,XX年之前的事业编,签订的是无限期合同,XX年之后的事业编是多少年为一个周期签订,其实是把主动权握到单位自己手上。

而一些聘用制、合同制的员工虽然薪资待遇可能一样,但是在福利、晋升机会、学习机会等方面,和正编员工、长聘员工还是有明显的差别。

而有一些高校,现在也参与双选的方式,允许你选择入编(按照正常视野单位待遇)或者选择一定周期签订劳动合同的聘任制,有一定考核压力,当然这种聘任制的钱会给的更多,就看自己对于自己的科研定位来做决定了,各有利弊。

2、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会呈现出市属优于省属高校的趋势。

这种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深圳地区会更明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那么明显。本质上就是省属高校僧多粥少,特别是下方到一些发到地市的高校,更是很难获得直管部门的大力投入,反而是一些发达地市财政状况好,会更倾向于投入自己的事属高校,毕竟这类市属高校建设好,更能带动市级产业的产研融合,而且也是自己的政绩。

所以越是这些发达地区,你也可以了解下,目前已经出现了市属高校待遇优于省属高校的情况。

3、而对于一些国家部委直属院校,也会受到部委财政资源调动情况而呈现出区别。

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项目,肯定是优先投放到他的直属院校中,还是会有一定的差异和壁垒的。那不同的部委直属,也会因为他的财力支持,呈现出区别。

还要一种就是省部共建的高校,也会根据所属省份的经济发展情况产生区别。大家在选择高校的时候,也不能简单看重一些短期的政策性帮扶政策,支撑一个高校长期发展的,还是受到所处的区域互惠的长期支持,经济发展情况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中西部高校教授频繁往沿海地区跳槽的原因。

本文由"清培商领院”小编“朵儿老师”编辑整理发布,欢迎点赞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