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傅振伦遗藏的燕下都考古旧照(一)

摘要: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马衡先生主持的1930年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考古发掘,为中国现代科学考古的开展,做出了早期贡献。其时在故宫任职的傅振伦先生也参加了此次考古发掘,并用照片真实全面的记录了发掘的全过程和当时出土的重要文物,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

傅振伦(1906~1999年),字维本,河北新河县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曾在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任教,并在故宫博物院、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编译馆”等处任职。还曾任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1949年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作为学者,傅振伦在历史学、考古学、方志学、博物馆学等领域均有一定建树。

1934年7月至1940年4月,傅振伦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正值其恩师马衡担任院长,傅振伦主要负责保管古物馆文物,并开始研究瓷器。1935年,在马衡的安排指导下,他参与了中国文物首次出国赴伦敦的展览。

马衡,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导师,1929年任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兼古物馆副馆长,1934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作为考古学家,马衡主张历史考古应重视探检、调查、发掘,这对当时中国的考古学由“金石学”向“现代考古学”过渡,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28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掘安阳殷墟前,马衡曾派董作宾为信使,致函当时在上海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请求组织对殷墟和汉代太学遗迹的发掘。1929年,马衡代表北大、北平研究院与河北教育厅厅长沈尹默相商,以河北为北大的考古发掘基地,开始考古。首选对象就是燕下都。

之所以选择燕下都,是因为早在清末,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南的古燕国下都故城,每逢大雨后,就有文物露出,被当地人拾到后辗转卖到琉璃厂的古玩店。1914年,有人在燕下都老姥台取土时,掘出一件重36公斤长65厘米的铜龙,后被比利时人斯托莱克买走,引起了西方人的注意,美国人毕霞波曾开飞机航拍燕下都鸟瞰图并准备盗掘,遭到当地有识之士的反对后才罢手。为防止盗掘,马衡曾多次倡议对这里进行考古发掘,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在做了一番古籍资料方面的准备后,1929年11月,马衡带着傅振伦及北平研究院干事常惠,赴易县做先期考察。之后,由傅振伦执笔,草成了燕下都发掘的可行性报告,由易县实业局周承殷绘制了燕下都故城实测图,做好了宣传及舆论方面的准备。

1935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的傅振伦

1930年3月6日,马衡以北大考古学会主席的身份,主持召开了考古发掘燕下都的讨论会。之后,又多次举办了研讨会、论证会、组团会。参加的有易县中学校长王观光、易县士绅、中国农工银行经理常朗斋、河北教育厅厅长沈尹默、北大校长陈大奇、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北平研究院中国史学会研究员李宗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李济、北大考古学会研究员傅振伦等。随后,又在一系列的集会、宴请、演讲之后,由马衡亲自率领的“燕下都考古团”一行,于1930年4月23日,由北海团城出发,浩浩荡荡地奔赴易县。

考古团到达后,于4月27日首先对燕下都故城东北的老姥台进行了发掘。就在考古团如火如荼地进行发掘,马衡先生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出现了意外,被迫终止了这次发掘。

事情的起因是: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东陵盗墓,马衡力主严惩,孙殿英知道后曾放出狠话,要报复马衡。考察团开始发掘后的5月29日,易县城角村发生了针对考察团的抢劫案,相传是受孙殿英指使。于是,考察团在考虑到马衡先生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果断决定终止这次发掘,马衡先生离开易县,以筹备西湖博览会为名辗转上海、杭州避难,考察团其余员工于6月16日返回北平。

1930年4月23日,燕下都考古团从北海团城出发前合影,

不算警察车夫,右一靠车的穿西装戴鸭舌帽者为马衡

4月27日举行开掘礼前,易县官员讲安全问题

这次考古后来被称为“试掘”,虽然只进行了1个多月,但收获和意义依然是不小的。燕下都的这次考古发掘与安阳殷墟、陕西斗鸡台考古发掘一起,为中国的现代科学考古的开展,做出了早期的贡献。同时也是河北省的第一次考古发掘。

这次燕下都发掘的影响,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一直很大,围绕那次发掘的研究,又直接为解放后国家对燕下都遗址进行的全面考古发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燕下都遗址,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主战场老姥台北侧

这批近200幅照片,系当年傅振伦拍摄并收藏(其中有少量照片为马衡、常维钧拍摄)。真实全面记录了1930年的燕下都发掘从出发到发掘结束的全过程以及当时出土的重要文物,同样难能可贵的是,还保留了北京至易县途中,尤其是易县周边文物古迹当年的影像。如今,照片里的很多的遗址和文物已经面貌全非或者荡然无存了。

这批照片,多为14×8厘米的原版银盐照片,背后多有傅振伦和他的同事当年和后来用各种笔题写的文字说明,这些说明为我们解读照片的内容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些照片只有少量发表在当年由傅振伦先生起草的《燕下都发掘报告》以及傅先生的自传和文章中,大多数一直由傅先生保存收藏直至去世。

马衡和来宾一起行开掘礼,挖掘活动正式开始。

右侧下蹲者为马衡

考古团到达涿州时中午休息,左五穿西装戴鸭舌帽者为马衡

如今,这批影像的一部分在故宫博物院的《紫禁城》杂志发表,以表达对马衡、傅振伦等前辈的敬意。

本文:源于《紫荆城》2009年09期,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关注公众号:易州收藏,我们将陆续分享收藏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及资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