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征文 | 平乐古镇——聚落而居,乐善成桥

原标题:征文 | 平乐古镇——聚落而居,乐善成桥

平乐古镇位于四川邛崃市南端,早在公元前150年便已形成集镇,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平乐古镇古称“平落”,史前蜀王开明氏时期,平落四面环山的绿色小盆地即因修水利、兴农桑而起聚落得名。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蔡蒙旅平,和夷底绩”,将穿镇而过的白沫江用飞沙堰分为“内江”“外江”,形成一江分三水的独特格局。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火井县治设在平落达二百多年之久,元代后属邛州直隶州。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置平落乡,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此名。1983年4月,撤乡建镇,称平落镇。1993年3月,更名为平乐镇。

我们沿着古镇主街往前走,主街沿白沫江呈东西排列,喜庆古朴的座座建筑大门映入眼帘,所有建筑都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土木结构,没有涂染任何染料与油漆。街面由青石板铺就,两侧商铺林立,小桥流水,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

平乐古镇以“九古”闻名,即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民居、古作坊、古驿道与古风俗。走到主街中段,一座七孔古桥进入我们的视线,这就是古镇标志之一的乐善桥。乐善桥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桥洞不是常见的半圆形,而是十分罕见的桃形。桥头两棵黄桷古树是古镇最经典的风景,树冠枝繁茂盛,是夏天避暑纳凉的绝佳之处。

从当地人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乐善桥名字的来历。古时的白沫江屡发大水,冲毁桥梁,中断两岸交通。清同治元年,乡贤周潼宣、张大宾等人承头捐资,为善造福,取名“乐善”。桥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七孔桃心,是四川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石拱桥之一。7年采石,3年建桥,百年风雨,留给后人无数佳话。

站在桥的中央,视线豁然开朗。倚桥观看,桥下以一层红砂石作基础铺就,互相用“燕尾石”紧紧嵌合在一起,让桥变得格外坚固;桥墩呈尖锥形,设计极富智慧,洪水涌来,它们就像利刃一样将洪流分开,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乐善桥经历了百年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毫发无伤,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筑桥技艺令人叹服!

站在这座古朴的清代乐善桥上,眺望着两岸极具川西风情的沿江吊脚楼、错落有致的临江水码头,水中倒映着过往,亦连接着古今,不由让人追寻遐想古镇的前世今生。千年的日月、如画的风景与厚重的历史,孕育出独特的平乐古镇,也造就了小镇独一无二的平乐“八文化”,即水文化、火文化、纸文化、铁文化、路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

大家饶有兴致,边走边看。平乐古镇一片安宁与祥和!

点击图片查看征稿详情

晚霞报

编辑:何一东

校对:周彦君

排版:何晋州

审核:税可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