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中国猫的“前世今生”

原标题:中国猫的“前世今生”

点击关注“有料有趣又专业”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猫的地位不高。不但“十二生肖”中没有猫,而且与“猫”相关的习语也多为贬义,如猫腻、三脚猫、猫鼠同眠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猫旅行到中国的时间较晚有关。虽然《诗经》《尔雅》《礼记》等典籍中提到了“猫”,但此“猫”非彼猫。

“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出自《诗经·大雅》中的“韩奕”篇,意思是韩国(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带)的山林中有熊、罴、猫和老虎。从全诗看,这里的猫与熊、罴、虎是并列关系,都属于野生动物。此外,《尔雅》中对猫的注解为:“虎窃毛,谓之虥猫。”意思是猫像老虎而且颜色较浅,这里所说的猫应该是山猫。《礼记》中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意思是祭祀时人们之所以迎请“猫神”和“虎神”,是因为猫捕捉田里的老鼠,而虎捕食田里的野猪。当然,这里的猫和虎也都不是人们饲养的,而是野生的,所以才需要“迎”。

关于中国猫从何而来,明代学者张岱在《夜航船》中明确说:“猫,出西方天竺国,唐三藏携归护经,以防鼠啮,始遗种于中国。故‘猫’字不见经传。《诗》有‘猫’,《礼记》迎‘猫’,皆非此猫也。”此说应当符合史实,因为随后猫从中国旅行至日本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日本学者茂吕美耶在《日本人与猫》中指出,11851333年,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的私人图书馆——金泽文库为了保护佛教经典著作,还特地从中国进口了猫。当然,通过养猫来保护书籍的人也有不少,如北宋画家蔡肇在《从孙元忠乞猫》一诗中就说“腐儒生计惟黄卷,乞取衔蝉与护持”,南宋诗人陆游在《赠猫三首·其二》中也说“裹盐赢得小猫奴,护尽山房万卷书”。

根据文献记载推算,猫来到中国的时间大约在2世纪前后。那时勾连世界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已经凿空,来自罗马的商人或者印度的僧人都有可能把猫带到中国。不过从东汉末年到唐代中期,猫没有在中国大地上普遍流行,在唐代及以前的文献中,马、牛、羊、鸡、鸭、鹅、兔等今天我们常见的动物,几乎都有文人们的反复书写,但唯独少见猫的身影。

根据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的统计,在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百态的5万多首诗歌中,直接以猫为主题的0篇,提到猫的也只有晚唐时期的元稹、寒山和拾得所写的3首诗。我们所熟悉的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从未写过与猫相关的作品。依照常理,猫生活在室内的时间较多,比其他动物更容易进入人的视野,所以猫的整体性缺失,不应该是人们有意忽视,而是生活中的猫太少。

晚唐文人陆龟蒙曾写过一篇小品文《记稻鼠》,他在文章中引用《礼记》中的“迎猫”,旨在说明在田鼠横行时需要迎请“猫神”,也并没有提及家猫。另外从出土文物来看,无论是敦煌壁画,还是唐代以前的墓室壁画、陶俑、绘画作品中都少有猫的身影。在猫空缺的岁月里,“狗拿耗子”都不是“多管闲事”,而就是本职工作,所以我们在四川三台郪江汉代崖墓群壁画中就能看到一幅“狗咬耗子”的浮雕。

到了宋代,猫才在诗歌、绘画中大量出现,猫的宠物化开始了。根据南宋岳珂《桯史》中的记载,当时杭州城里养猫的人很多,“都人居浅隘,猫或嬉敖于外”。在宋代文人中,陆游堪称中国第一代“猫奴”,他不但给自己的猫买来暖和的毡子,奖励它吃鱼,还给它取名为“小於菟”(意为小老虎)。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3.9A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读完文章点“赞”“在看”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百科商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