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今年华西秋雨为何南北差异显著?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专题训练16:海水的性质!

从春季到秋季,我国主要有六个重要的区域性雨季,即长江以南春雨季、华南前汛期、长江淮河流域梅雨季、华北东北雨季、华南后汛期和华西秋雨季。根据中国雨季监测指标,今年我国最后一个区域性雨季——华西秋雨于8月23日开始,较常年秋雨季开始日期偏早20天。

秋雨绵绵、阴云寡照,虽然其强度和破坏性常常不如夏季暴雨,但其实力同样不容小觑。近年来中国秋季降水呈明显增多趋势,其中尤以华西地区最为明显。华西秋雨到底有何特点?“婉约派”“豪放派”之间,二者是否存在周期性“韵律”?全球变暖背景下,华西秋雨又呈现出怎样的新特征?本期内容为你解读。

华西秋雨的前世今生

秋季(9月至11月),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实力尚在的暖湿空气相遇,锋面活动加剧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这就是我国华西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等地特有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华西各地并非同时进入秋雨期,秋雨空间分布不均,年际变化也较大。

随着现代气象观测的开始,华西秋雨的科学研究也逐渐开展。20世纪20—30年代,竺可桢、涂长望先后将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划为华西气候区;20世纪40年代,张宝堃、卢鋈、吕炯等人,关注到华西气候区秋季的特殊降水现象;20世纪50年代末,高由禧和郭其蕴系统研究了中国秋雨,提出“华西秋雨”的概念,开创了我国华西秋雨研究先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西秋雨在监测指标、时空变化规律、异常变化机理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华西秋雨的显著特点是降雨日数多,有时30~50天,多则近60天,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两天在下雨。1991年至2020年,四川雅安平均每年秋季雨日多达57天,占秋季总日数的六成多;四川成都和贵州贵阳的秋季雨日都为38天,占比均超四成;湖北恩施、陕西汉中、湖南张家界、甘肃舟曲等地秋季雨日都在30天以上,占比都在三成以上,可谓“天无三日晴”。

除了缠绵,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道破华西地区多夜雨的特点。据统计,川渝多地六成以上降雨量均出现在夜间,这与当地地形关系密切。四川盆地中间低四周高,偏南暖湿气流进入盆地后,易滞留其中,遇到山地抬升便形成云。白天的时候,云层遮挡了阳光,低空气温不高,云层上下的温差小,不利于对流活动。到了夜间,云层上面快速降温,而云层下面有遮挡,使得低空气温较高,上冷下暖就容易触发对流,出现夜雨。贵州等一些地方受山地环境的影响,局地冷空气从低层侵入,夜雨现象也较为明显。

温婉绵密,是华西秋雨给人的普遍印象,似乎持续时间长、总雨量不大。如四川雅安,1991年至2020年,10月平均雨日21天,9月平均雨日20.1天,是一年中雨日最多的两个月份,但从降雨量来看,9月至10月的降雨量仅为7月至8月的三分之一。由于持续时间较长,降雨总量加起来不容小觑。上述地区的降雨量虽比夏季少,但明显多于冬季和春季,为雨量第二多的季节。

但华西秋雨也有“暴躁”的时候,破坏力十足。当冷空气增强且暖湿气流也不弱时,冷暖空气交汇激烈,降雨强度随之加大,可能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如1983年10月,汉江流域出现区域性暴雨;2017年秋季,华西多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经济损失严重。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预测结果,今年华西秋雨期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华西秋雨北区(陕南大部、宁夏南部和甘肃南部)秋雨量较常年偏少;南区(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陕南局部)秋雨量接近常年到偏多,其中贵州和湖南雨量较常年明显偏多,需关注华西南部地区强降水及连阴雨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以及对秋收、秋种等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李冬梅)

“差不多先生”的秋天变奏曲

每年夏秋之交,华西地区的居民都习惯了有这么一个“差不多先生”前来造访——在差不多的时节,造访差不多的地区,盘桓差不多的时间,下着差不多的阴雨。但华西秋雨这一套看似规律的行为模式背后,实则存在着一个富有个性、捉摸不定的“灵魂”。

华西秋雨在不同的年代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来说,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初期,华西秋雨呈北多南少态势;而在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中后期以及20世纪末期,则变为南多北少;2000年以后,情况又再次反转。就降水量而言,华西秋雨在年代际尺度上也存在显著的变化特征,近60年来出现两次明显的年代际转折——1961年至1985年前后,华西秋季降水异常偏多;1985年左右转为异常偏少状态;从2010年开始,华西秋雨再次出现偏多趋势。

从年际时间尺度上看,华西秋雨的雨量、雨日、雨强也有明显变化。例如,2021年华西秋雨从8月23日开始到10月31日,秋雨区平均降水量为368.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8.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受暴雨过程影响,部分河流发生超警及破纪录洪水。

从华西秋雨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中,科学家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且随时间推移有向短周期移动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前,华西秋雨降水量存在准6~8年的年际周期,到21世纪减少为准5年周期。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华西秋雨最显著的周期为准4年周期。在一个准4年周期内,从第一年到第四年,表现为整体“偏强-略偏强-偏弱-略偏弱”的循环演变特征。而这种周期特征具有年代际变化,如1959年至1975年最为明显,1976年至1985年准4年周期信号极弱,1986年至1996年又变得十分显著,1997年至2011年信号稳定存在但强度有所减弱。在准4年周期上,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与华西秋雨存在协同变化——当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为负异常时,华西秋雨偏强;当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为正异常时,华西秋雨偏弱。这种协同变化从初夏就展现出来,并一直持续到秋末。

而华西秋雨之所以“脾气”多变,归根结底还在于其影响因子相对复杂多样。

在秋季这一过渡季节,夏季的大气影响系统由强转弱,冬季的大气影响系统则由弱转强。在这种更替变化形成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冷暖空气交汇于华西地区,并长时间稳定维持,最终造就了华西秋雨。

因此,对华西秋雨来说,不同大气影响系统的相对变化和相互作用,冷暖空气的活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表温度变化……这些与水汽输送和上升运动密切相关的影响因子,都会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改变降水产生的热力、动力条件,对它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加之华西地区西邻青藏高原,地形复杂,高山、盆地、丘陵纵横交错,多样的下垫面条件对大气产生多尺度影响,更加剧了华西秋雨的时空不均匀性变化。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影响因子被发现,对华西秋雨影响机制的研究也日趋完善,但多个影响因子如何协同作用对其产生影响、不同影响因子贡献如何等科学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气象科研工作者应当厘清思路,针对复杂性抓住关键点,科学研究华西秋雨的结构特征、异常机理、监测预报等问题,从定性诊断走向定量预报,从大尺度走向精细化,提高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叶奕宏)

全球变暖扰乱降水“韵律”

作为自夏季向冬季转换过程中一种富有特色的过渡季节现象,华西秋雨有其自身的“韵律”,但在全球变暖加剧的背景下,这种“韵律”是否正在发生某种变化呢?

从全球尺度上来看,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全球降水分布不平衡。全球增暖后,大气持水能力增加,全球水循环将持续增强,这表现为总降水量增加和降水极端性增强,某些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可能提前发生,降水变化的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干者越干、湿者越湿”的变化趋势。全球湿润区,包括大部分季风区降水变率将会增加,这意味着与季风、梅雨等过程有关的降水波动将增强。

华西秋雨受东亚季风、南亚季风以及高原季风等多种季风系统和西风带系统影响,根据多个气候模式的模拟预估结果,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我国西部地区未来极端降水将增强,大部地区降水的波动将变得更加强烈。换言之,就降水变率和强度而言,华西秋雨的这种“韵律”将在一定程度上被气候变化扰乱。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华西秋雨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欧亚大陆冷高压、巴尔喀什湖低压槽和印缅槽是影响华西秋雨强弱的主要环流系统,同时亚洲上空急流和印度季风的进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华西秋雨的变化。此外,青藏高原的地表热状况、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印度洋海温等也会对华西秋雨产生影响。

在多重“力量”的拉扯下,不同季风系统时空演变及其强弱协同影响的逐步变化,尤其是主导冷暖空气的环流系统位置、强度、形态等特征及其相对关系发生的新变化,比如西北区域暖湿化、降水带北移、北涝南旱等,都会影响华西秋雨的发生时间、覆盖范围等大尺度特征。同时,与局部地形等结合,比如在青藏高原及周边不同尺度地形的作用下,这些特征也表现出时空多尺度效应,对华西秋雨产生不同的区域影响。

以空间范围为例,有研究发现,1962年至2021年这60年间,华西秋雨降水存在南北区域反向变化的空间分布,且北区降水中心随时间发展逐步北移,整个雨带存在北移现象。而这其中,全球变暖和气候系统本身的内部变率各有多大贡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20年来,这些变化更加突出,降水持续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量均较常年同期更加异常,并在部分区域引发泥石流、洪涝等灾害,部分河流水位甚至超出夏季洪峰线。

就农业而言,华西秋雨“韵律”的变化尤其值得注意。降水波动性增强有可能使得旱期更旱、涝期更涝,水资源分布更加不均,给农业生产等带来不利影响。这时,提升极端降水预报预测能力就变得尤为关键。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冬作物播种、移栽的季节,但随着华西秋雨降水异常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极端强降水愈加频发,洪涝灾害可能加剧,不利于玉米、红薯、晚稻、棉花等农作物的收获和小麦播种、油菜移栽,同时晚稻抽穗扬花期容易遭受冷害,空秕率增加;可使棉花烂桃,裂铃吐絮不畅;秋雨多的年份,还可使已成熟的作物发芽、霉烂,以至减产甚至失收。

然而,一些地区也会受益于华西秋雨的变化,特别是对西北一些较干旱的地区来说,秋雨多,有利于水库、池塘和冬水田蓄水以及冬小麦播种、出苗,可预防来年的春旱。

模拟冲刺

(2023·全国·高三模拟)从2021年8月下旬开始,四川、重庆、渭水流域、汉水流域、云南东部、贵州等地开启“超长待机”的华西秋雨模式,这一模式一直持续到11月份左右,是我国华西地区秋季特殊的天气现象。四川、重庆一带,多地六成以上降雨量出现在夜间。“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对华西秋雨的生动写照。下左图为华西秋雨影响区域示意图,下右图为华西秋雨天气形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巴山夜雨涨秋池”,影响此夜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台风天气

2.“华西秋雨”的形成,主要因为( )

A.锋面雨活动

B.高压脊控制

C.反气旋过境

D.热带气旋影响

3.“华西秋雨”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缓解当地伏旱②增加水库蓄水量③诱发地质灾害④利于冬小麦收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3秋·江苏镇江·高三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校考开学考试)“副高”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对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水、热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天气产生重要的影响。下图为西太平洋台风主要路径及某时副高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当副高处于图中位置时,我国最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

A.江南春雨

B.东北夏雨

C.华西秋雨

D.贵阳冬雨

5.当台风与副高处于图示相对位置时,台风四周风力最强的是( )

A.东侧

B.南侧

C.西侧

D.北侧

6.下列因素中,对台风移动路径影响最小的是( )

A.纬度位置高低

B.中纬度西风带

C.大陆轮廓特点

D.副高气流引导

(2023秋·山西运城·高三统考开学考试)华西秋雨是指我国华西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主要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和中南部及湖南西部、湖北等地,尤以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最为见,降水主要在9~10月,多是绵绵阴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弱。2021年9月15日~9月20日,四川盆地中东部和南部、贵州北部等地出现大到暴雨,属于典型的“华西秋雨”。下图为华西秋雨成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华西秋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南下冷空气与北上暖湿气流相遇②昆明准静止锋长期控制③副热带高压南退④暖锋控制下阴雨绵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华西秋雨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是( )

A.保证土壤蓄水保墒,预防伏旱对农作物的危害

B.秋雨连绵可能导致光热不足,影响农作物生长

C.持续降水且不均匀,可能会引发部分河段凌汛

D.水资源增加明显,为春小麦播种提供充足水源

9.(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西秋雨是我国华西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华西秋雨一般从9月持续到11月份左右,持续时间较长,以绵绵细雨为主,夜雨率高。2022年8月25日华西秋雨首先从北区(包括陕西南部大部、宁夏南部和甘肃南部)开始,较常年偏早了18天。9月20日,华西秋雨南区(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陕西南部)才姗姗进入秋雨季。自进入雨季,截至10月27日,北区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7.7%:南区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8.2%。图示意2022年华西秋雨天气系统成因。

(1)从热力环流角度,简述华西秋雨夜雨形成的过程。

(2)试分析夜雨率高对提升农作物品质的作用。

(3)据研究表明,2022年华西秋雨呈现出的南北差异与同期冷空气强度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异常有关。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参考答案

1.C 2.A 3.C

【分析】1.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山地比热容小,夜晚降温快,相同海拔的空气降温慢,在山顶形成下沉气流,同高度的山谷上空气温较高,空气抬升形成降水,所以夜雨较多,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C正确;与纬度和海陆因素无关,A、B错误;台风雨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与夜雨无关,D错误。故选C。

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秋季频繁南下的冷空气,因受地形阻挡,与停滞在该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形成锋面而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9月进入秋季,气温变化快,锋面气旋活动频繁,A正确;高压控制下多晴天,高压脊及反气旋中心为高压,以晴天为主,B、C错误;热带气旋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沿海,不会影响到华西地区,D错误。故选A。

3.华西秋雨指的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较多的降水可缓解旱情,可使水库蓄水,也可能会造成洪涝,当发生洪涝时,势必会对农业产生不良影响。华西秋雨主要出现在陕西关中、陕南一带,而伏旱天气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①错误;绵绵细雨,带来了低温,不利于农作物的收获,还可使已成熟的作物减产甚至失收,④错误;秋雨多,有利于水库、池塘及蓄水、预防来年的春旱,②正确;当地多山地,降水多容易造成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③正确,所以②③正确,C项正确。故选C。

【点睛】

4.C 5.D 6.C

【解析】4.图示副高控制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时间应为春末夏初或夏末秋初,排除D;江南地区受副高的影响看,降水较少,A错。东北夏雨主要在7、8月份,B错;此时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将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西地区,水汽条件水汽较足。同时随着冷空气不断从高原北侧东移或从我国东部地区向华西地区倒灌,冷暖空气在我国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及贵州的西部和北部地区频频交汇,形成华西秋雨,C正确。故选C。

5.结合图中台风位置信息,其台风北侧为副高位置所在地,且距离较近,短距离范围内气压变化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最强,故选D。

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纬度不同,台风移动路径明显不同,台风移动路径受纬度因素影响。中纬度西风带对台风移动会造成干扰;副高气流引导也会影响台风移动的路径。唯独大陆轮廓特点对台风路径影响不大。故选C。

【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7.A 8.B

【解析】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华西秋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南下冷空气沿高原北侧与南撤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从南海输送而来的的暖湿气流相遇,又受华西一带高大地形抬升形成的降水,①③对;昆明准静止锋出现在冬季,且影响范围多在昆明与贵阳之间,比图示雨区靠南,②错;读材料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暖气流交汇而成,降水强度大,并不是暖锋控制下的阴雨绵绵,④错。据此分析本题选A。

8.华西秋雨出现在秋季,伏旱是在7、8月,故华西秋雨不能预防伏旱对农作物的危害,A错误;多日的秋雨可能导致光热不足,影响农作物生长,B正确;华西一带为亚热带,河流不结冰,不会发生凌汛,C错误;华西地区一般种植水稻,春小麦多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D错误。故选B。

【点睛】华西秋雨可以从9月持续到11月份左右,持续时间长则是其最鲜明的特点。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不过由于秋季暖湿气流通常不及盛夏,因而降雨强度并不是特别大,比较缠绵。

9.(1)华西地区地形多山;夜晚,周围山坡上降温较快,冷空气收缩下沉至谷底;谷地内的暖湿空气随之上升,水汽降温凝结成雨。

(2)使作物昼间有丰富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夜雨多可提高空气和土壤的湿度,避免在白天因气温高、蒸发强使水分损失过快;日晴夜雨使得日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强度偏强,(南撤速度减慢)位置较常年偏北,使得华西秋雨南区受高压影响,雨季偏晚,降水偏少;且同期冷空气强度偏弱,利于西南暖湿气流(顺着高压西侧边缘)向北区输送,使得北区降水偏早、偏多。

【分析】本题以2022年华西秋雨天气系统成因图为材料;涉及华西秋雨夜雨形成的过程、夜雨率高对提升农作物品质的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华西秋雨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

【详解】(1)华西秋雨夜雨形成的过程:华西地区地形多山;夜晚,周围山坡上降温较快,气温低,气压高,风由高压指向低压,冷空气收缩下沉至谷底;谷地内降温慢,气温高,暖湿空气随之上升,水汽降温凝结成雨。

(2)夜雨率高对提升农作物品质的作用:夜间降水多,白天多晴天,使作物昼间有丰富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夜间多降雨可提高空气和土壤的湿度,避免在白天因气温高、蒸发强使水分损失过快,白天气温高,夜间降雨,气温低使得日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余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3)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强度偏强,南撤速度减慢,位置较常年偏北,在北方滞留时间长,使得华西秋雨南区受高压影响,雨季偏晚,降水偏少,水汽不足;且同期冷空气强度偏弱,势力较弱,难与推动副高南移,利于西南暖湿气流(顺着高压西侧边缘)向北区输送,导致北区降水增多,降水时间提前。

(2023·广东深圳·深圳市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三文鱼为冷水性鱼类,适生于低于18℃的水环境中,原产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交界水域。黄海冷水团是受黄海海底洼地影响形成的冬季冷海水的残留,其分布深度远小于世界其他地区冷水团100~200m的平均深度。2018年我国成为第一个成功利用冷水团养殖三文鱼的国家。下图示意黄海冷水团水温垂直分布剖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黄海冷水团温跃层(垂直温度变化梯度最大的区域)距海面( )

A.0~10m

B.10~30m

C.30~50m

D.50~70m

2.我国能够开创全球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主要依赖于( )

A.黄海冷水团水温低

B.黄海不受台风影响

C.黄海冷水团面积大

D.黄海冷水团含氧量高

(2023·广东佛山·校联考模拟预测)随着黄海渔业重心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长山群岛海域在海面可见一片养殖“牧场”。该海域海底为海槽状大陆架,冬、夏季海水垂直运动状况差异显著,这为底播养殖深海优质冷水海鲜提供了独特条件。底播养殖需经过“幼苗投放—3~5年自然生长——按一定规格人工采捕”的过程。下图示意长山群岛海域位置及北黄海表层海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图示区域中,长山群岛海域形成“牧场”的有利水体条件不包括( )

A.高温高盐的暖流

B.低温低盐的沿岸流

C.富营养化的海水

D.低盐高营养的径流

4.在长山群岛海域底播养殖能出产优质冷水海鲜的主要原因是( )

①表层海水饵料丰富②海域边缘缺少竞争③底层海水低温高盐④自然养殖周期较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与冬季相比,该海域夏季海水垂直运动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太阳辐射量增加,表层海水盐度增大

B.附近沿岸流改向,底层海水密度增大

C.入海径流量增加,表层海水盐度减小

D.上升补偿流加强,底层海水密度减小

(2023·广东广州·华南师大附中校考三模)国内首个健康养殖模式已在山东青岛鳌山湾海城成功运行数月,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该工程依托风能、光能、波浪能互补的供能浮台向海底均匀注入压缩空气,形成上升气泡,用于筏式海藻养殖,替代传统的挂袋施肥。完成下面小题。

6.与周边海域相比,该健康养殖模式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及盐度特点是( )

A.温度较高盐度较高

B.温度较高盐度较低

C.温度较低盐度较高

D.温度较低盐度较低

7.与该健康养殖模式营养盐来源原理相似的海区是( )

A.南美亚马孙河口

B.非洲西南纳米比亚海域

C.英国的北海海区

D.冬季的索马里半岛海区

(2023·广东韶关·统考二模)墨西哥湾海面之下约1006米的海底有一个巨大的圆形卤水池(形成过程如下图)。其卤水的盐度是普通海水的3~10倍含氧量低,其周边有大量海洋生物遗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墨西哥湾深海卤水池的形成过程是( )

①新岩层产生裂隙②盐岩层受压拱起③盐水汇聚低洼地④高浓度盐水溢出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9.卤水池的周边存在大量生物遗体的原因有( )

①卤水附近觅食的生物多②卤水的防腐作用强③卤池上方海水运动较强④卤池附近含氧量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3·广东韶关·统考二模)剑鱼是一种高度洄游性鱼类,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受海表温度和海表盐度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下图示意2018年印度半岛干季和湿季时西印度洋剑鱼适宜栖息地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剑鱼洄游的时间和方向,大致是( )

A.1-3月向西南

B.4~6月向东北

C.7-9月向东南

D.10~12月向西北

11.与周边海区相比,剑鱼适宜栖息地的海水性质( )

A.温度高,盐度高

B.温度低,盐度低

C.温度高,盐度低

D.温度低,盐度高

(2023·广东·模拟预测)圣劳伦斯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的大西洋海湾,海流从贝尔岛海峡流入,卡伯特海峡流出,其表层海水盐度2.7%~3.2%,较同纬度大洋偏低,冬季冰封.纽芬兰岛7月平均气温10℃~15℃,其东部沿海夏季多雾.下图为“圣劳伦斯湾位置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导致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较同纬度大洋偏低的主要原因有( )

①降水充沛②寒暖流交汇③地表径流注入④反复结冰融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纽芬兰岛东部海域的洋流( )

A.受东北信风影响较大

B.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西偏转

C.属于副热带大洋环流

D.对沿岸地区的增湿作用显著

(2023·广东河源·校考模拟预测)图为“渤海沿岸三个海洋站住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三个海洋站表层海水月平均盐度最低值可能出现在( )

A.4月

B.7月

C.8月

D.10月

15.与秦皇岛站相比,唐山三岛站表层水温年较差大,其主要原因是( )

A.入海径流较多

B.太阳辐射较强

C.冬季风力较大

D.海水深度较浅

16.(2023·广东佛山·罗定邦中学校考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海底地形自湾顶及东西两侧向中央倾斜,湾顶水深在10米左右,最深处位于湾口的中央部分,水深约32米。辽河口南临辽东湾,河口岸线平面形态呈喇叭状,属于强潮河口,大潮潮差可达4m以上。辽河口内河道迂回曲折;并伴有沙滩和岛屿,分布着我国最大的芦苇湿地;口外海水盐度分布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明显不同于外部海洋的特征。近年来辽河下游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多。左图示意辽东湾位置,右图示意三道沟站海水盐度随水位变化。

(1)分析辽河口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2)说明潮汐对三道沟盐度的影响。

17.(2023·广东珠海·珠海市第一中学校考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上层平均密度较小、深层平均密度较大,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垂向热力结构,这种结构会抑制水体的垂向混合过程,进而影响热量的垂向输送。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北冰洋有无河流径流输入对北冰洋海水性质有显著影响。左图示意北极地区大洋环流,右图示意楚科奇海和拉普捷夫海有无河流径流输入时的平均温度。

(1)从海水运动角度,分析关闭北极河流径流后楚科奇海海冰面积减少的原因。

(2)简析关闭北极河流径流对拉普捷夫海表层水温的影响。

18.(2023·广东·统考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伦支海属于北冰洋的陆架边缘海,是大西洋暖水进入北冰洋的重要通道之一,被誉为北冰洋“暖池”。高温高盐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挪威海后分为两支进入北冰洋。其中通过巴伦支海北边连接北冰洋的通道和东面连接喀拉海的通道进入巴伦支海,成为北极区域海—气—冰相互作用的关键海区,使得巴伦支海的海水性质越来越接近大西洋水,称为北冰洋“大西洋化”。下图示意北冰洋地形和巴伦支海环流。

(1)分析巴伦支海被誉为北冰洋“暖池”的原因。

(2)说明巴伦支海海—气—冰相互作用强烈的原因。

(3)阐释北冰洋逐渐“大西洋化”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2.D

【解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0-30m等水温线最密集,垂直温度变化梯度最大,为温跃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从题目材料中无法直接对比黄海冷水团与其它地区的水温,A错误;三文鱼主要受温度影响,与台风、冷水团面积大小关系不大,BC错误;由材料可知,黄海冷水团分布深度远小于世界其他地区冷水团100~200m的平均深度,距海面越近,水体含氧量越高,因此其含氧量要高于其他海域冷水团,D正确;故选D。

【点睛】等值线(面)密集表示数值变化大;等值线(面)稀疏表示数值变化小。

3.C 4.D 5.C

【解析】3.图示区域位于北方辽东半岛近海低温、低盐、富有营养的沿岸流,在长山群岛海域附近与高温、高盐的暖流形成冷暖对冲,寒暖流交汇,营养物质较多,使得当地海域的浮游生物和藻类特别丰富,形成海洋“牧场”的饵料(食物)条件,ABD描述正确;但若区域富营养化后,海水受污染严重,不利于牧场形成,C描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

4.“底播养殖”强调的是海域底层,不是海洋表层和海域边缘,①②描述错误③对;“幼苗投放—3~5年自然生长——按一定规格人工采捕”说明自然养殖周期较长,④对;故选D。

5.该区域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降水丰富,黄海北部沿岸入海径流量增大,降低表层海水盐度,A错误,C正确;夏季表层水温较高,低层较低,且表层海水盐度低、密度低,底层海水盐度高、密度高,这是较稳定的垂直分布结构,使上下层海水难以发生垂直混合,BD错;故选C。

【点睛】北黄海大陆架的纬度、水深等条件按一般规律本不适合养殖深海水产,但因为海槽的存在,加上夏季垂直水体交换弱,使海槽里冬季形成的低温高盐海水得以留存,形成冷水团(或冷涡)。前提条件有洋流、径流、盛行风等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形成当地海域得天独厚的底播养殖条件。需要注意的是,自由散养3-5年也是考虑到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6.C 7.B

【解析】6.周边海域为近海海湾,表层海水盐度较低。该健康养殖模式通过人工制造的上升流,将海底大量的营养盐类及较低温的海水带到表层,使该海区的表层海水较周边海域温度偏低、盐度偏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根据材料信息:“上升气泡,用于筏式海藻养殖,替代传统的挂袋施肥”,由此可知:人工制造的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与非洲西南纳米比亚海域离岸东南风导致的上升流类似,B正确;南美亚马孙河口的营养盐主要为河流搬运带来,A错误;英国北海海区的营养盐主要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海水扰动形成,C错误;冬季的索马里半岛海区盛行迎岸的东北风,营养盐不丰富,D错误。故选B。

【点睛】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1、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2、受离岸风影响,底层海水上泛,形成渔场,例如,北印度洋海区索马里半岛东侧的夏季渔场。

8.B 9.D

【解析】8.读囟水池形成过程图可知,盐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产生很多裂隙,高浓度盐水随着裂隙溢出海底,与普通海水因盐度差异,形成盐跃层,最后高盐度盐水在低洼地汇聚形成入水池。故形成过程是②①④③,故选B。

9.卤水含有营养盐类,附近觅食的生物多,①正确;②卤水盐度高,防腐作用强,使大量生物遗体保留下来,②正确;卤池水盐度高,上方普通海水盐度低,形成盐跃层,不利于上下水体交换,与上方海水运动较弱,③错误;④卤池附近含氧量低,不利于生物腐烂分解,因此大量生物遗体保留下来,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选D。

【点睛】盐跃层是海洋水柱中盐度随深度而迅速变化的垂直带。

10.B 11.A

【解析】10.剑鱼洄游一般是温暖的时间,洄游目的是产卵,所以AD错误;又根据图中信息显示,北部鱼类多,所以向东北游,B正确;D错误;故选B。

11.根据图信息显示,主要分布在纬度低的地方,纬度低,温度高;在干季时,主要在南回归线附近,盐度高;湿季是降水多,参考价值不大,在南回归线也有分布,盐度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鱼类的一个习性是洄游产卵,洄游产卵的地方是温度高的。

12.D 13.B

【解析】12.同纬度大洋西岸受盛行西风控制,降水较多,该地位于大洋东岸,降水较少,①错误;寒流盐度低,暖流盐度高,导致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较同纬度大洋偏低的原因是受到拉布拉多寒流影响,而不是寒暖流交汇处,②错误;圣劳伦斯湾海有圣劳伦斯河注入淡水,导致海水盐度较低,③正确;反复结冰融冰会使海水盐度降低,④正确。综上所述,③④正确,故选D。

13.纽芬兰岛东部海域的洋流是拉布拉多寒流,其形成受极地东风的影响较大,A错误;洋流自北向南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西偏转,B正确;纬度较高,属于副极地大洋环流,C错误;寒流对沿岸地区起减湿作用,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点睛】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洋流、河水稀释、海域封闭程度等。

14.C 15.D

【解析】14.渤海湾海水盐度受地表径流影响较大,我国河流的主要汛期在夏秋季,我国雨带在7、8月份推移至华北地区,所以,渤海海水盐度最低值应该出现在8月份,排除ABD,故选C。

15.海水水温受气候、洋流、深度等因素影响。结合图文资料,秦皇岛站与唐山三岛站附近无河流注入,排除A;两地纬度相差不大,太阳辐射对海水温度的影响较小,排除B;秦皇岛站与唐山三岛站冬季风力差异较小,排除C;图中秦皇岛站等深线较为密集,唐山三岛站等深线较为稀疏,证明唐山三岛站海水较浅,海水温度变化大,因此唐山三岛站海水温度年较差大,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1)气候(2)洋流(3)纬度(4)深度等。

16.(1)春季,气温升高,海冰消融盐度降低;夏季,入海径流量大,盐度最低;秋季,入海径流减少,盐度升高;冬季海水结冰,盐度最高。

(2)涨潮期间,高盐海水入侵河口,盐度升高;退潮期间,河水下泄,高盐海水向口外退出,盐度降低;一天中海水盐度有两次高值和两次低值(海水盐度与潮水位呈正相关)。

【分析】本题以辽东湾自然地理环境及三道沟站海水盐度随水位变化图为背景材料,涉及知识点为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及潮汐对入海口处海水盐度的影响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描述与阐释地理基本规律、原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海水盐度的季节主要受蒸发、降水、结冰、融冰和陆地径流的影响。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结冰会使海水中水减少,盐度升高,反之,融冰会使海水盐度降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季气温回升,地表径流补给量增多,同时海冰消融盐度降低;夏季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多,入海径流量增大,同时也是一年中海洋受到的补给量最大的时候,海水盐度最低;秋季,季风结束,降水量减少,入海径流减少,盐度升高;冬季气温最低,海水结冰且地面径流暂时性停止,补给量达到了最低值,海水盐度达到了最高。

(2)根据三道沟站海水盐度随水位变化可知,海水位在一日中有两次高值和两次低值,分别为涨潮和落潮,海水盐度与潮水位呈正相关。涨潮期间,高盐海水入侵河口,盐度升高;退潮期间,河水下泄,高盐海水向口外退出,盐度降低;一天中海水盐度有两次高值和两次低值。

17.(1)关闭北极径流后,北冰洋海面高度降低,从太平洋流入楚科奇海的暖海水增加,导致海冰融化,楚科奇海向外输送的海冰增加。

(2)北极河流径流关闭后,陆地径流自较低纬度亚欧大陆向拉普捷夫海输送的热量减少,表层水温下降;由于缺少淡水的输入后附近的盐度上升,海水表层密度增加,利于海水热量的垂向输送,因此拉普捷夫海表层水温下降。

【分析】本题以北冰洋自然地理环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水体之间相互补给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评价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关闭北极河流径流,使得楚科奇海补给减少,此时,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的海水流入楚科奇海,太平洋所处纬度较低,因此太平洋流入楚科奇海的为暖水,此时导致海冰融化;同时该海水运动使得楚科奇海向外输送海冰量在增加,导致楚科奇海海冰面积整体减少。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关闭北极河流径流之后,拉普捷夫海表层水温在下降。原因在于,北极河流径流关闭之后,来自于陆地河流补给减少,同时来自于低纬陆地携带的热量输送减少,表层水温下降;同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表层和深层海水密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热量输送,缺少河流补给则缺少淡水输入,使得表层盐度上升,海水表层密度增加,有利于海水热量的垂向输送,因此,大量热量输送到深层海水当中,使得拉普杰夫海表层水温下降。

18.(1)北大西洋暖流汇入,带来温暖的海水;属于陆架边缘海,海水浅,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水温高;北侧、东侧岛屿阻挡了大量海冰。

(2)巴伦支海位于北大西洋向北冰洋的过渡海域,该海域海水性质差异较大;来自北大西洋的温暖海水降温,向周围大气和海洋释放大量热量;在温度较高的暖季,北冰洋海冰大量融化,融化的海冰进入巴伦支海,加大该海域海水温差,使海—气—冰相互作用加剧。

(3)使北极地区升温,高纬度地区温度有明显的上升;导致高低纬度地区热量失衡,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加炎热(或者高纬度对低纬度的降温作用变得不明显);加剧局部大气热运动,引发极端天气(或者洋面变得不稳定,引发极端天气)。

【分析】本题以北冰洋地形图和巴伦支海环流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海水水温的影响因素、海冰分布的影响因素、海气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来自于低纬地区温暖的北大西洋暖流汇入,带来温暖的海水,增温明显;巴伦支海属于大陆架边缘海域,海水浅受气温影响大,同时能够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水温高;由图可知北侧、东侧有岛屿,岛屿阻挡了东西两侧大量的海冰。

(2) 从材料可以看到,巴伦支海连通大西洋和北冰洋,位于两大洋的过渡区域,该海域由于存在过渡性质,其海水的性质差异相对较大,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来自北大西洋温暖的海水与北冰洋南下的冰冷海水在该海域进行热量交换,受低温低盐的北冰洋海水的影响,使来自北大西洋的温暖海水产生降温,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温度相对较高的暖季,北冰洋的海冰大量融化,其融化的海冰顺洋流进入巴伦支海,使得该海域的海水温差进一步增大,使得该区海一气一冰的相互作用加剧。

(3)从材料可以看到,所谓北冰洋大西洋化,是指巴伦支海的海水性质越来越接近大西洋海水,而这些大西洋海水逐渐使北冰洋有明显的增温趋势。而北极地区的增温会加剧该区域的大气的热力运动,易引发极端天气,同时由于高纬度地区温度有明显的上升,使得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失衡,高纬度对低纬度地区的降温作用变得不明显,使得低纬度地区会变得更加炎热,而该海域温度升高,温差增大,使得该区域的海一气一冰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加加剧,洋面变得极不稳定,极端天气系统数量增加。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