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外,培养志愿行为中的价值激励也不容忽视

除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外,培养志愿行为中的价值激励也不容忽视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志愿服务行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大学生是目前志愿服务行为的培养主力。

因此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可持续性,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长效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而除了以往对志愿服务行为的动机和激励机制研究以外,更应该探究怎样的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长久化。

道德许可效应是指个体以往的道德经历会降低之后的道德行力或者增加后续不道德行为的现象。

以往研究发现,道德自我会调节被试的后续道德行为,对道德自我的调节机制的小同研究,发现了后续道德行为的一致性和波动性。

根据解释水平理论,在时间和心理距离较近的时候,即回忆的是自我近期的事件时,个体表现出来的是道德波动性。

波动性包括道德许可效应和道德净化效应,道德许可效应是前期的道德行为会降低后续的道德行为,道德净化效应是回忆前期的不道德行为会增加后续的道德行为。

故要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长效化机制,应该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中存在何种道德自我调节效应。

即验证其中是否存在道德许可效应并且在何种条件下存在,这是本研究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仪式行为是教育中的重要举措,在宗教和价值观塑造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其中仪式对促进亲社会行力、道德行为的作用也有了一定的实证基础。

因此公我意识可能在仪式行为对道德许可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同时,道德认同也是影响道德许可效应的重要调节变量。

高符号道德认同的个体,更加容易受外部道德准则的影响,而低符号道德认同的个体,更加少受外部道德准则的影响。

故推测符号道德认同在仪式行力与道德许可之间起着调节作用,高符号道德认同的个体,更加容易受到仪式行为的影响,降低其道德许可效应,增加道德行为。

实验对此进行研究:仪式行为是否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中的道德许可效应,并且是通过何种机制达成的,这是研究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综上,本研究釆用问卷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道德许可效应进行研究。

一、结果概述

研究主要目的是以志愿服务的参加意愿为观测指标,从道德自我调节机制为理论基础,探究仪式行为对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

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中的道德许可效应

在研究中,在道德自我调节机制中,调节的两个核心为理想的道德自我形象和实际的道德自我知觉道德自我的正反馈机制体现的是道德的一致性。

道德自我调节的负反馈机制体现的是道德的波动性,解释水平理论统合了这两个理论,认为在低解释水平下,即时间和心理距离较近的情况下,体现的是道德行为的波动性。

而在高解释水平下,即时间和心理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体现的是道德行为的一致性。

研究是基于低解释水平下,让被试回忆的是近期、自我的道德行为。

道德自我调节的负反馈机制认为人们期望道德自我形象维持在稳定的水平,而实际的道德自我会随着道德行为而改变,体现出道德行为的波动性。

当个体回忆过去的道德经历时,便启动了道德自我的知觉,根据道镰信誉模型和道德证书模型,个体从过去的道德行为中积累了道德信誉。

因此在后续的行为选择中,能够抵消掉后续不道德行为或者不进行道德行为带来的信誉掼耗,因此表现出道德许可效应。

研究中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不论是拒绝参加志愿行为这种表述下,还是在参加志愿行为的意摁的表述下,被试都会减少参加意愿行为,体现出道德行为的波动性。

情境类型对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

情境奕型对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在研究的两个实验出现了不一致的结果。

这可能是由于道德回忆对后续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是单独两条路径s实验中情境类型对大学生志愿行力参加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私人情境下被试的志愿服务行为的参加意愿和公开情境下无显著差异,且不论是公开还是私人情境下,被试都会出现道徳许可效应,与前人的研究部分相反。

不论是公开还是私人情境下,被试都不会减少其道德行为,对此的解释可能是由于被试认为是否参加志愿服务行为是个人的选择,降低其志愿行为的参加意愿并会影响其道德自我。

这可以使用道德证书模型进行解释,被试不认为自己降低参加志愿行为的选择是不道德的,因此不需要隐藏其E实想法,哪怕在公开情景下,也出现了道德许可效应。

私人情境和公开情境下,被试柜绝参加志愿行力的可能性具有显著差异。并且在公开情境下,被试未出现道德许可效应,而在匿名怡境下,被试出现了道德许可效应。

这可以采用道徳信誉楱型进行解释。

可能是由于被试认为拒绝參加志愿服务行为更容易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而在公开情境下,个体更加遵守社会道德标准,寻求自我展示,主动进行印象管理。

希望通过增加亲社会行为提高其道德形象。

同时,在匿名情况下,个体会出现道德许可效应,因为匿名情境下的道德自我不为人所知,因此不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故个体允许自己减轻道德行为,或者増加不道德行为。

而在公开情境中,个体的行为受到外界的评判作用,因此个体会避免做出与社会规范不相符的行为,从而抑制道德心理许可的出现。

因此,体现出人的道德伪善,即人们在公开和私人情境中倾向于表现出不一致的行为。

仪式行为对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

当个体参与了集体仪式行为时,个体更倾向于将自身视为社会中的一员,被试作力第一人称视角,受到社会标准的约束,因此更容易产生公我意识。

自我展示使我们力了维持较髙的理想的道镰自我形象,从而避免做出更多不道德行为,而当被试未参加仪式行为时,则是更多处于旁观者视角受外界道德标准影响较小。

更加关注自我的评价标准,因此对自身的一些不道德行为变得更为宽容,更加注重于实际的道德自我知觉,故容易出现道德许可效应。

在研究中发现参与了仪式行为的人,能够有效降低其道德许可效应,表现出更多的志愿行力参加意愿,而仅观看视频,未参加仪式行为的人,却没有出现同样的结果。

这符合具身认知的观点,其认为身体的知觉是行为产生的基础,人们通过对仪式的模仿来塑造身体表现,通过特定的行为、情境等等使身体参与到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

体会到个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从而将仪式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肉涵内化于心,外化于心,因此仪式行为能够起到教化的作用。

身心二元论的观点认为,仪式行为是一种思想观念或者价值观念的具体化,通过身体参与仪式行为的方式,带动个体思维的感受和感悟。

因此进行仪式教育,特别是集体仪式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将道德标准内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验启示我们,在大学生志愿行为的培养上,应该在传统的说教等教学模式下,应创新体验、感悟类的教育模式,拓宽仪式行力等价值激励的手段。

仪式行为影响道德许可效应的内在机制

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理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道德自我也是自我意识中的关于道德评判的一部分。

根据自我调节理论,道德自我调节源于理想的道德自我形象和实际的道德自我知觉之间的差异。

理想的道德自我形象则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内化标准,实际的道德自我则是个体在实际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道德的评价。

而仪式行为、公我意识与个体的自我意识息息相关,受到仪式行为、髙公我意识的个体更关注外界的评价标准,容易形成更高的理想道德自我形象。

相反,没有参加仪式行力或者公我意识较低的个体,则对他人的评价的敏感度较低f形成的理想的道德自我形象较低,才导致自我意识的波动,从而影响到个体的行为。

实验结果验证了我们的推测,构建出中介模型。

公我意识在仪式行为对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升国旗仪式作为一项常见的集体仪式行为,对于群体成员而言其具有传播广泛性。

能够有效增强个体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融合,在参加了仪式行为后,人们更容易知觉自己为群体中的一员,倾向于将自身看做是社会中的一员。

与他人的联系得到加强,更加容易关注到外在的规则和标准,因此唤醒了较髙程度的公我意识。

在这种高度公我意识情况下,人们会更关注外界如何评价自己,进行印象管理,人们更倾向于展示出道德自我,人们的理想道德自我标准要求会提高。

实际的道德自我难以达到理想的道德自我的标准,因此,人们会抑制道德许可效应的出现,不会减少其志愿行为。

但是符号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没有显著,在前人道德行为、亲社会行力、不道德行为的相关研究中,符号道德认同有时作力调节变量,有时作为中介变量。

这可能是不同的研究中所探讨的机制有所不同,也可能是由于被试间的符号道徳认同水平的差异较小,从而导致的结果影响不显著。

后续可以通过扩大被试量,人为划分高符号道德认同和低符号道德认同的方式重新验证。

研究的贡献

研究通过实验法,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力的参加意愿力观测指标,同时采用情境任务法启动仪式行力,用N忆往务启动道德自我,采用量表测量公我意识、道德认同等。

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力屮的道德许可效应,主要存在以下两点创新之处:

第一,探索了降低道德许可效应的有效途径,以往对于道德许可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影响因索和内部机制。

但是对子如何降低道德许可效应的有效途径,较少提出可行的建议,研究所提倡的仪式行为教育就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第二,厘清了仪式行力促进志愿服务行力的作用路径。

以往的研宂只是证实了仪式行为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合作行为等现象,但是未对其内在机制进行探究,研究通过实验研究,从实讪展面证实了公我意识的中介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