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不做滥好人:帮忙不帮闲,救急不救穷,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原标题:不做滥好人:帮忙不帮闲,救急不救穷,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秉持着“互助共赢”的处世哲学。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都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给予他人帮助。

可见,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帮忙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选择何时出手相助,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国有句古话:“帮忙不帮闲,救急不救穷,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帮助他人。

一、帮忙不帮闲

帮忙不帮闲,这是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原则的精炼概括。我们应该在他人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而不是在他人闲散无聊的时候提供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此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但是,如果他们只是闲来无事想找人聊天,我们就可以选择让他们自己找些事做,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鲁迅先生,曾经在书信中写道:“我常常在没事的时候用各种方法消遣,倒也过得去。不过我总以为假如我不做事,一定会有很多闲暇,有了闲暇便会去胡思乱想,所以最好还是找些事情做。”鲁迅先生认为,帮助他人要有针对性,不能在他人只是闲暇无聊时就出手相助。

二、救急不救穷

救急不救穷,则告诉我们应该在他人遇到紧急困难时给予帮助,而不是在他人贫穷时就无条件地资助。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贫穷并不是我们能够长期资助的,相反,我们应该帮助他人找到改变现状的方法和途径。

古时候,有一个乞丐每天都在路边乞讨,他虽然贫穷,但很乐观。

有一天,他突然生病了,无钱医治。这时,一位好心人路过,看到他的困境,便拿出钱来给他治病。

然而,这位乞丐却拒绝了。他说:“你给我的钱只能救我于一时,并不能改变我长期的贫困。如果你想帮助我,请给我一份工作吧。”

这位好心人被他的言语所打动,便给他找了一份工作。从此,这位乞丐摆脱了贫困,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救急不救穷”的关键在于帮助他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其给对方金钱或其他物质帮助,不如教给他们谋生的技能和做人的道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摆脱困境,实现自我价值。

三、借米不借柴

借米不借柴,这是对于人际关系和信任的智慧之见。

借米,是借给需要帮助的人以生活的必需品,是对于他人的信任和善意的体现;而借柴,则是借给那些浪费生命、消磨时光的人以物品或资源,是对他们的纵容和支持。

我们要学会在与人交往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既要慷慨地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又要坚决地拒绝那些不值得帮助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是明智而有远见的人生。

四、借衣不借鞋

古代鞋子比衣服易得。古代出席一些重要的场合,都需要一身体面的衣服,但穷人大部分都衣不遮体,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衣服的,所以需要去借。

但鞋子就不一样了,古代的鞋子多为草鞋,都是可以自己编织的,能自给自足的。如果连鞋子都去借,那就不是穷的问题了,而是懒。

如果借鞋给别人的人,就是对别人懒惰习性的纵容,最终反而会害了别人。

综上所述,“帮忙不帮闲,救急不救穷,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是我们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处世原则。

它教导我们在帮助他人时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要考虑到物品的性质和用途以及他人的实际需求。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这些行为来传递正能量和激发他人的自我改变意识而不是单纯的物质援助。

正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好的帮助是让人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给予和接受帮助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共赢,并且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最后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善良是一种远见”,只有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去帮助他人,才能让这份善良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并且得到最好的回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