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妈等了半个多月的围巾快递还是没送到,她很生气,责问我到底有没有帮她买。我早就下订单了,卖家发货迟,物流也延迟了。我也气呼呼的,这不是我的错。
开车去学校上班的路上,本来就窝着一肚子火的我看到前面的车一会东拐,一会西绕的,气急败坏的我打开车窗,正想骂一句。结果,跟其他车撞在了一起。
好不容易到了教室,正准备上课,胡理理同学又和同学打架了。于是,我情绪失控,差点动手揍那小子。幸好幸好,我学过心理学,及时泡杯咖啡,让自己冷静下来……
林萍
—
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从教二十多年来,曾担任副校长、校长助理、大队辅导员、政教处副主任、教务处副主任、教科室主任等多个岗位。曾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第二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温州市名班主任、杭州市D类人才、杭州市卓越教师培养对象等二十多项荣誉。已出版个人专著《谢谢爱:一位小学教师的初次告白》。
情绪是会传递的,这也叫群体性癔症,即使一个人没有和你面对面交流,你们隔着屏幕,但你发出的语音、信息都在传递着某种情绪。当然,这情绪是多样的:平和的、高兴的、沮丧的、难过的、悲伤的,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势必存在着这么多情绪的交叉。
“踢猫效应”就是非常典型的坏情绪传染过程,告诉人们要重视坏情绪对环境的污染。坏情绪还会致病,据心理学家调查,很多生理性的疾病都是由坏情绪引起的。
当然,良好情绪也会传递。但心理学家发现,好情绪的传染性比坏情绪弱,一个人的坏情绪可以传染给好几个人。面对多样的情绪,我们应该将积极情绪扩大。
传统的情绪管理是引导人们通过抑制思想和行为来减少消极情绪,这很可能会过分消耗人的心理资源。而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不仅可以拓展个体的心理资源,同时还能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源。
教师积极情绪的拓展,有其独特的功能。
在认知方面,积极情绪能够扩大老师的关注范围并促进思维的多面性与深刻性。拥有积极情绪的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内心需求来组织教学活动,且能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境做出最有效的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启发学生智慧。
在师生关系方面,积极情绪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老师拥有积极情绪会增加自己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使自己的情绪表达恰到好处;拥有积极情绪的老师更易觉察学生的情绪,并加以有效引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化解冲突;与此同时,还能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会觉得老师喜欢自己,从而形成良性的相互合作循环。
拥有积极情绪的老师,更容易升华自己的反应行为,更容易养成积极品质。积极的老师会将自己所遇到的工作上的困难视为对自己的磨炼,视为自己成长的必经之路,从而积极应对这样的挑战。他们看待学生的眼光也是积极的,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影响学生积极情绪的养成。
一个拥有幸福感的老师会比一个有消极情绪的老师更具教育功能性。那么,老师如何实现自我积极情绪的拓展,实现幸福的传递呢?
主动扩大已有积极情绪,从中得到幸福感。去观察这个世界,就能体察到幸福。一朵白云飘荡在天空,有人看到了诗意,于是吟诗作赋,而有人则无动于衷。仔细观察这个世界,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观察学生也是一样的。你总是能沉浸在你作为老师所得到的幸福中,这样的情绪就会激发你的工作热情和对待学生的热情。那么,学生也会深受影响,也积极乐观地对待周边发生的人和事。
及时激励学生,时时肯定学生。等待优生转化,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然而拥有积极情绪的老师能经常观察这些学生,一旦发现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就会用各种方式鼓励他。将积极情绪最大化拓展,被鼓励的学生和家长高兴,那些没有被鼓励到的学生也希望自己积极进步,争取得到鼓励。难道这样被人喜欢的老师不幸福吗?
要提升对积极情绪的认知。有的老师看到的都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几经教育,就觉得这个学生无可救药。那么面对学生的时候,很容易传递不良情绪。而有的老师则认为从来就没有坏孩子,孩子都是天真善良的,只不过有些孩子行为失当,这样的认知就导致了老师对待学生的情绪是不一样的,那么表达出来的语言让孩子听起来也不刺耳了。很多老师会将某件小事看得很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大局观和系统观。当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把学生的某次不当行为看小、看淡,就不会那么生气,消极情绪值就会降低很多。
老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关心,搜集每个学生喜欢的关心方式并整理成清单,然后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表达。为了确保关心全面且到位,要把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列在表格上,做好记录,已表达的打钩。
当面问候每个学生,不论在校园的哪个地方遇到学生,要主动和他们打招呼。有的时候,也可以跟学生们握手或击掌。还可以建立班级特有的打招呼方式,只要是大家都接受的。
要设置特别的时间,在此期间不做跟学习有关的事情,留出单独的时间和个别同学相处,聊些彼此喜欢看的书、听的音乐,交流最近的感受,一起吃点小饼干和小糖果,一起去种植园拔草等,让学生们感受到平等、尊重和接纳。
只要老师们坚持做好上面的事情,学生们的消极行为就会减少很多,因为老师用积极的情绪和方式,与他们建立了深度情感连接,让他们感受到了尊重和爱。
但不是说不能有消极的情绪,而是我们要主动调节消极情绪。在消极情绪扩大之前,去做积极的暂停。运动可以使人产生多巴胺,会让人更加快乐。听音乐也能使人放松,得到情绪的释放和调节。而这样有意识地引导自己,可以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总能重新站起来。所以,在班级里多开展一些积极体验的活动,让学生愉悦起来,那他们就能养成积极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有了自动化思维,学生就有积极行为,就容易内化成积极品质。教师也是如此,要刻意训练自己,对不好的事情也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从而养成良好的看待世界的习惯。
要做积极的表情,要将自己的情绪做整体化管理。在学校、在家、在各种场合都要注意情绪管理;在学生面前、在同事面前、在不同对象面前都要注意情绪管理;在与人相处时要注意情绪管理,独处时也是。很多时候,我们主动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到愤怒,其实这件事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很可能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也有时候,我们的确应该反思自己的消极情绪所引发的不良影响,找出与自己原来积极信念对接的系统热点,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和管理模式,那就会打破消极情绪模式,优化自己的情绪模式。
好的情绪能使人产生更多的内啡肽,使人更健康长寿。一个笑容满面的老师走进教室,整个班级的孩子肯定会知道,今天有好事发生。人都有镜像反应,会受到环境的暗示。社会传染科学提出影响是通过观察传播的。会传染的暗示和线索遍布于环境中,并贯穿于人们的口头和书面文字中。
识别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阻止坏情绪的扩散,是一个人的修养。无论身在何处,每天都要追求积极情绪,把积极情绪植入生活,把拥有积极情绪看作是一笔明智的投资,把寻找积极的意义变成默认的心智习惯。
给班主任的易读、好用、有效的
59条心理学策略
《给班主任的59条心理学建议》
—
林萍 著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班级管理,为班主任提供59条易读、好用、有效的心理学建议,帮助班主任走出不会管理、不愿管理、管理无效或低效等现实困境。
本书不是单纯的理论堆砌,而是心理学理论结合具体实践案例以及各种有效的方法策略,不仅能让我们深入浅出地理解孩子的行为,而且通过相关可行性的操作方案和办法,干预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正向引导,积极培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解决当下家长最为焦虑的问题。
学生没有归属感怎么办?学生没有自制力怎么办?班级风气有问题如何改变?学生有社交障碍怎么办?如何帮助“多动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帮助班主任解决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难题,从此轻松带班,不再烦恼。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扫码购买
编辑 | 陈凯
阅读原文 购买此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