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两院院士李德仁:卫星服务未来不用特种设备就能接收

11月30日,大湾区协同科技创新论坛一航天卫星技术与应用高峰会议在广州举办。来自全球40家产业链企业、65家院所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代表100余人相聚广州,共谋大湾区航空航天产业未来发展新动能。本次会议还发起成立了大湾区空天产业联盟。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已发射500余颗卫星,我国卫星事业正由“从无到有”向着“从有到好”发展。

尽管美国推出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比中国更早,约占据市场七成左右,但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能力超越GPS系统,而关键原因就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例如,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过去渔民在使用GPS出海时,人员出现紧急状况无法与外界联系,但通过短报文通信,可及时告知外界实况。

他提到,通过卫星服务,可以知道庄稼长势如何,哪里缺水或者哪里出现了洪涝,还可以估算中国粮食面积与产量。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室外定位,已经可以定位到毫米级,正不断从室外走到室内,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走向海洋。

不过,北斗系统在房间内使用就逊色不少,因此要走向室内,可以将功能集成在一部手机,借助手机可进一步发掘产业价值。例如,当用户在卫生间逗留时间明显增多,那可能是直肠癌的前兆。通过这些功能,及时发现身体中的“预警”。

他说,如果把“北斗+室内”与安全、大健康结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机会。“比如说,有人早上突然倒地不起,室内摄像头或手机监测到可能发生脑溢血情况,那马上就可以及时向外预警。”李德仁说。

他说,过去在实施“平安工程”建设中安装了很多摄像头,但这些摄像头无法实施记录位置,对此他建议,在实施新的国家“平安工程”建设中,用北斗+室内导航定位功能,结合已有摄像头,可以进一步保障社会安全。

在其他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卫星服务还有很多空间,例如,高压电网巡线始终面临危险,但通过无人机巡线,不仅效率提高,还可进一步降低了成本。目前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中,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

“我们可以把天上的遥感、通信、导航等卫星连成一张网,信息融合在一起。”李德仁介绍,2013年至今10年间,国家投入资金解决“卫星成网”问题,致力于把信息的分离变成时空的融合,把服务迟缓变成服务畅通。

目前,这个目标从科研角度已经完成,接下来需要的是产业化。李德仁说,希望组建形成一个“天网”,把信息通过通信卫星传到地面,再通过5G+传到手机上,实现太空与指尖的互联。

李德仁介绍,由武汉大学主导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计划在2027年到2030年建成全球服务系统,到时候整个星座预计有200颗卫星在轨。到时候,可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在星上安装定制开发的智能APP,为大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刷卫星”可以像“刷微信”一样简单便捷,“天上、地下都有一个互联网,老百姓不需要买特种设备,就能把服务送到手中”。

南方+记者 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