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萌萌细语|当我们的孩子要做心理咨询:2023青少年心理咨询报告

2023年,上了三年网课的孩子们,重返校园。我们的临床心理咨询来自青少年的个案接待量猛增。

年终岁尾,辞旧迎新。我们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整理了来访者的咨询档案,分析了前来咨询的青少年的情绪状态、父母的心理状态以及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试图寻找到一个强烈的社会疑问的答案:现在的孩子咋那么多抑郁的呢?

文章中所有案例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心理咨询室中的事件,在我们引用时隐去了来访者的姓名和身份,只讲事实(我们在做心理咨询之前,就已经告知来访者有关保密协议),希望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给大家一些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01

青少年抑郁的两大特点

2021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中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

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

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此报告一出,立即引起专业的、非专业的各方的引用、报道、宣传,经夸大和渲染之后,给人们的感觉似乎抑郁症已经铺天盖地而来,让原本焦虑的社会更加焦虑。

现实是临床心理咨询量也的确在大幅增加。从接待量上看,优创和合青少年咨询量已由原来的1/3,突然增加到2/3,直至100/100。

青少年咨询在以往的工作中,是呈线性状态的。比如,初三的同学和高二的同学,一般来说人数比较多。他们基本上都是要解决考前焦虑的问题。而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咨询出现的现象呈非线性状态:可以是任何一个年龄、任何一个年级的同学。

与以往相比,前来做心理咨询的青少年有两个重要的现象应该引起注意:一是心理问题低龄化;第二,非自杀式自伤的现象大幅提升。

一个5岁的小朋友,以不想去幼儿园到我们这里来做心理咨询,当然,有人会说,这大概是分离焦虑,进行简单的干预就可以了。但是,经过了解我们发现,孩子不仅不愿意上幼儿园,还会无缘无故的哭泣,白天不想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夜间还会做噩梦......这些都符合青少年抑郁的诊断标准。

我们接待的5、6岁、7、8岁的小朋友比以往的咨询量虽不及初高中同学多,但是,也有较高的增幅,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前来做心理咨询的一个15岁的同学告诉我们说,他们班上共有25个同学,其中有15、6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问题,而且,有的同学已经在用药物干预一、两年了。

在这些同学中,又有大部分的同学有自己割腕的行为,而且,有的同学不止割腕一、两次。很多同学是因为无法释放自己的痛苦,有的则是做给家长看,还有的就是为情而伤。

在这个年龄的孩子中,所有的同学在伤害自己的时候是无所畏惧的,甚至,是勇敢尝试的。有时,同学们还会聚在一起互相比较谁割得次数多、谁割得口子深,并且,还会在朋友圈里晒照片。

这就是我们说的非自杀式自伤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大幅提升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知道,非自杀式自伤是主观上故意的对自己身体和组织直接的伤害,但不以自杀为目的。尽管,有各不相同的方式,如,用针刺、用火烧、撞头、吞有毒的物品等。其实,都是通过伤害自己的肉体来转移心理上的巨大痛苦。这样做会给正在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造成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上的损害,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

当我们接待第一例非自杀式自伤的青少年时,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个体现象,但当许多孩子来咨询都会让咨询师看到他们手臂上伤痕累累时,这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发布的一份关于抑郁症的全球统计报告中写道,从2005年至2015年十年期间,全球受抑郁症影响的人数增加了18%。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把抑郁称为“二十世纪最大的困惑”。他说,我们本应更加的幸福,但是,却没有。

02

厌学就是不想学习吗?

一项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学生厌学率已经达到了30%。

厌学比例大幅提升是临床心理咨询中非常明显的现象,而且,在逐年提高。

不想学习的同学有三种情况,一是自己不想去上学;二是被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建议休学;第三,老师或学校担心影响其他同学和学校的升学率,拒绝孩子继续学习。

第一种为主动休学,后两种则是被动休学。无论是主动休学还是被动休学,厌学的理由是五花八门。

一个高中同学,因为写错了一个公式而被老师“阴阳怪气的”连续批评了一周,就再也不想上学了。很多同学和家长反映,就是因为不喜欢某一课的老师,学生们就会不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

有心理学研究,市场经济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人格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之后,中国人的东方集体主义文化向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但是,中国没有个人主义的文化基础,因此,那些个人主义人格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人生经历就变成了个人心理体验。所以,我不喜欢这个老师,那么,他的课我也不喜欢听。

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同学来咨询,她的考前焦虑不是考试成绩的焦虑,而是未来人生目标选择上的焦虑。这位同学告诉咨询师:我喜欢哲学。而且,喜欢存在主义大师加缪,并阅读了加缪大量的作品。她不知道是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选择一个未来能赚钱的专业。

一位高一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被爸妈逼着来做心理咨询。孩子不顾父母的唠叨,好像找到知己一样,只跟心理咨询师交流他读过的康德的哲学。

在学校、家长拼命地卷学习成绩的时候,我们的青少年早已展开了探索生命意义的翅膀。他们把自己的时间用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追求更高的精神成绩。

在物质生活水平丰裕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在物质上不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就非常容易获得,基本上也是无吃穿用度之忧。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中写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在精神上的要求会比为生存而奋斗的那几代人有着更高的追求。所以,只以学习成绩来要求孩子的进步,或以此来捆绑他们,会让他们非常反感,并强烈地想挣脱这般束缚。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的同学交流说:

其实,你不是不想学,你只是不想这样学。

同学们都频频点头。

03

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

一位焦虑的母亲来咨询,说自己3岁的孩子脾气特别大,爱发火。经过了解才知道,家里为了培养这个孩子给予了物质上极大的满足:玩具满满三大箱子,图书满满三大书橱。这么多的东西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欢一股脑的都给了孩子,造成孩子大脑信息超载,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孩子又小,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就很焦虑,用发脾气为自己的情绪找个出口。

我们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的宠爱,甚至是溺爱下长大的。要吃的会发脾气、要玩的会发脾气,因此,他们从小就没有学习到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是我们对人和事的一种主观体验。

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的学者们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对该地区的233名平均年龄16岁的青少年使用诊断访谈来评估他们的抑郁情况。研究人员请这些青少年在7天内每天汇报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事件4次,一年半后,再进行后续的访谈。其研究结果发现,能够精确而细致的区辨自己负面情绪的青少年,比不能区辨自己负面情绪的同龄人,较不容易罹患抑郁症。

不学习的同学和学习好的同学的家长都会跟咨询师反映:孩子的学习没有目标感。的确,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研究的杰出学者威廉·戴蒙教授认为,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是,大部分成年人谈论的动机,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动机。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的“目的”(purpose)存在,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

在我们的咨询室里,孩子们会提出一个非常严肃的人生思考:活着有啥意思?

我们接待了许多青少年,当他们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语气、身体的姿势都是一样的。他们表达出来的失望,像是一个深渊。

04

多元的性取向

随着电子产品的纷繁多彩,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丰富且复杂的视界。他们的信息更快速、见识更多、文化更多元,表现在性取向的丰富性上尤为明显。那些在上一辈人看来难以理解,并非常抵触的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等等,在他们眼里稀松平常。《2019—2020年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中发布:大学生中双性恋占8.92%,同性恋达4.58%,不确定的比例为6.46%。

当家长们还在催促孩子们学习的时候,这些青少年们早已经通过网络开始男男、女女的约会了。他们普遍的状态是:不在乎结果,只要即时快乐的心理体验。

近年来,网络爽文、同人小说、耽美小说等所谓“网络文学”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来自日本的动漫,二次元等,让很多孩子都爱上了动漫中的纸片人。

对纸片人的喜爱,被称为纸性恋,是指那些对虚构角色感到有性吸引力,却对现实他人缺乏相应感受的经验,或与虚构角色从事一般设想为性或浪漫的行为。有调查显示,感到有浪漫吸引力的以女性居多,感到有性吸引力的则以男性居多。

这是一种与虚拟人物构建的一种超社会关系,让毫无价值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更深深沉迷于动漫与自我幻想共同构建的理想世界中。因为,他们无法像与人类同龄人如何进行人际互动,这些都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爱而不得的痛苦。

所有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都有一个自己设计的美好世界,他们会用自己内心的美好与现实世界相比较,如果内外相符,他们就很快乐;如果不符,他们就会适应不良,有时,甚至是非常痛苦的。

一个在父亲的家暴下长大的16岁的男孩子就说,他与纸片人能够很好地互动。因为,偶然发现父亲出轨的事情,更增加了孩子对碳基人类的失望,所以,他宁可沉浸在对纸片人无尽思念的痛苦中,也不想要现实中短暂的快乐。

05

与父母的亲子冲突

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认为,青少年的思维有着令人吃惊的不成熟。由于确信自己比成年人更懂得如何驾驭这个世界,所以,他们常常会觉得父母的看法是错误的,进而经常发生争吵。

在咨询中,咨询师会听到孩子们对父母的评价。前些年,会有一些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絮叨不胜其扰。而近年来的变化,让心理咨询师更增添了许多的担忧。第一次听孩子说自己母亲讲的大道理让他感到“恶心”时,咨询师的内心是震惊的。可是,更多次的听到孩子把父母的教训评价为“恶心”时,就知道,许多的家长还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已经相当的恶劣了。

提出成长八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那些在发展阶段中表现出最大进步的青少年,父母都会使用幽默和赞赏的态度与自己的孩子交流,并能够倾听孩子的想法、询问孩子的见解和观点。相反,那些进步最小的青少年,父母总是训斥、质疑和反对孩子提出的观点。

亲子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

世界卫生组织把青春期定为10—20岁,这是一个由童年向成年转变的过程。很多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有青春期叛逆。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有1/5的孩子有焦躁不安、与家人冲突、有冒险和鲁莽的行为,排斥成年人的价值观等青春期叛逆的表现。

在温暖、支持性的家庭关系中,亲子冲突会减少或很少出现;而在敌意的、强制性的,或批评性的家庭氛围中,亲子冲突会逐步升级,直到高度恶化。

06

如何解决

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青少年心理咨询还会保持一个上扬的趋势。厌学,仍然会是咨询中一个长期的难题。

需要与学校、家庭紧密结合,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学会识别心理问题,疏解心理困扰。

一个8岁的小朋友,是我们接待的年纪最小的,而且,是自己主动提出要看心理咨询的青少年。足见在青年一代中,已经广泛接受心理咨询的概念。在他们看来精神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我们对青少年做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

1,做长程的心理咨询(6次以上);

2、同时做家庭治疗(3次以上);

3、有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转介综合(专科)医院心理科;

4、药物干预+心理辅导;

5、有严重自伤或自杀行为的,签一份《生命安全协议》。

END

●萌萌细语|过度容貌焦虑可能是得了一种病:想象丑陋综合症

萌萌细语|王自如是谁?怎么就扯上独立人格了呢?

●萌萌细语|浪漫与长情在法国人那里被深情成马克龙与布丽吉特:爱是给予

文章编写:周萌

责任编辑:蔡政

主创编审: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