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标签理论”在儿童行为矫正服务个案中的应用 | 社工案例计划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张耀丹

单位 | 广州市大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服务对象,男,11岁,目前在小学读五年级,父母离异且关系紧张,有一个姐姐在读小学六年级,姐弟两人学习成绩差,持续出现逃学行为,即使待在学校,两姐弟也会躲到无人的教室,让老师到处寻找。

平日里,两姐弟会在村里游晃,存在小偷小摸行为,包括偷偷进入没有关门或关窗的房子里翻动别人的东西、偷拿快递站的包裹和偷自行车等不良行为情况。

服务对象因为自身偏差行为,经常受到来自家人、同学、老师和村民等多方的指责,由于接收太多的负面评价,导致服务对象生活中能够获得的支持比较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目前服务对象再次出现逃课、偷窃等行为,因此,在镇妇联、公共服务办的转介下,社工对服务对象开展个案服务,通过鼓励和引导服务对象发展正向行为,持续地关怀输出和激励减轻服务对象的抵触,促进服务对象更多正向行为的产生。

二、服务需求评估

(一)生理方面的评估

服务对象身材稍瘦,身体情况较好,较少有生病的情况,但服务对象日常与人相处时会表现注意力不集中,且据老师反映服务对象上五年级了,但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是很会写,考试成绩很差,上课从不听讲,服务对象父亲曾带其到K医院检查,医生表示服务对象智力上有点问题,但服务对象父亲考虑到服务对象年龄还小,暂时没有进行评残。

(二)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评估

社工一开始入户探访时,服务对象与姐姐几乎都在不停跑来跑去,没有坐下来跟社工交流,服务对象比较听姐姐话,会按姐姐的指示说话和做事,周末服务对象姐姐到外公家住时,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会有所减少,服务对象与社工熟悉后,能够坐下来与社工交流,讲述其生活琐事。

(三)社会支持网络方面的评估

村委和派出所都十分关注服务对象的情况,愿意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曾多次出面调解服务对象的偷窃行为,引导服务对象父母重视孩子的管教和照顾问题,并关注服务对象行踪动态;

但由于服务对象父母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忙碌,管教效果欠佳,服务对象仍出现逃学逃课、小偷小摸行为,社工站和未保站计划每周入户探访,跟进服务对象的情况,给予服务对象支持和关爱。

服务对象的抚养权归属其父亲,父亲能够提供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就学费用,但服务对象父亲工作较忙,常需要加班,未能有太多时间管教。

服务对象更多是由奶奶照顾生活起居,由于与大伯一起居住,大伯下班后也会帮忙照看服务对象,而服务对象的外公每周末会接姐姐过去住,也会对姐姐进行教育,家人有意在周末将姐弟分开照顾,一是降低服务对象奶奶的照顾压力,二是为了避免两姐弟在一起相互影响。

(四)服务对象服务需求的评估

1、服务对象有促进正向行为的需求

服务对象在生活中出现偷快递站快递、擅自踩邻居家的自行车、乱动校车上的东西,上学时间逃学、逃课等行为,需要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向行为,减少偏差行为的出现。

2、服务对象有获得支持和关爱的需求

服务对象因为自身偏差行为,其在生活中经常受到来自家人、同学、老师和村民等多方的指责,服务对象接收太多的负面评价,服务对象生活中能够获得的支持少,不利于服务对象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促进服务对象获得陪伴和支持。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三、服务介入理论

(一)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植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标签理论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一个人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

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他的“坏人”为伍,进行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

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

标签理论强调社会对越轨者的反应,包括训斥、责骂、歧视惩罚等,认为社会的反应是促使初级越轨者最终陷入“越轨生涯”这一无底深渊的重要原因。

服务对象一系列的偏差行为,家人给予“不听话”的标签,其学习成绩差,逃学行为,老师给予“差生的标签”,邻居、同学给予“坏孩子”的标签,这些标签导致服务对象接受的都是别人的指责,由此更加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

社工通过布置小任务和奖励的形式,引导服务对象发展正向行为,降低偏差行为出现次数,并与服务对象家人沟通,多观察生活中服务对象的正向行为,给予其陪伴和鼓励,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内涵分,可以分为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按主/客观来分,可以分为实际支持和主观感受。

另外一种分法是我个人觉得比较容易理解的,分为有形的支持和无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包括物质或金钱的支持和援助,而无形的支持多半属于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励、安慰、嘘寒问暖、爱及情绪上的支持等。

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主要有: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心理及心理健康显著提高;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适当地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社工观察到服务对象生活中能够获得的情感支持少,父亲、老师等对其采取的管教虽出发点是为了服务对象好,但管教方式主要以责骂、看管的形式,服务对象接收到的情感是比较负面的;

因此,社工通过增强其家属亲职教育技巧,以及链接村委、科教文、未保站等资源,让服务对象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促使其更有动力强化正向行为。

四、服务计划

(一)通过鼓励和肯定,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向行为

社工通过探访向服务对象表达关心和支持,进一步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链接资源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增加服务对象获得的支持;给服务对象布置小任务,并跟进服务对象的执行情况,及时给予奖励,强化服务对象的正向行为。

(二)增加小辉(化名)获得的支持和关爱

引导服务对象了解其获得的来自家人、村委或社工的资源,通过陪伴和日常关心,增加服务对象获得的关爱。

五、服务过程

(一)多次走访,建立信任关系

社工通过每周入户探访、定期电访向服务对象表达关心,服务对象一开始躲着不愿与社工交流,在不断的探访接触中逐渐卸下心防,与社工建立信任关系。

社工通过交流了解到,因为生活中基本只与姐姐玩耍,缺乏与同龄伙伴相处的机会,因此服务对象不懂得如何与同学相处,其调皮捣蛋的行为也让同学远离他,同时由于长期没有上学,服务对象的学习进度严重落后,加之其课堂纪律较差,更不愿意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服务对象表示一开始调皮捣蛋只是想引起家人注意,但父亲对于这些行为的处理方式主要是责骂,虽然服务对象也害怕父亲的责骂,但是父亲因工作忙碌较少在家,并不能一直看管服务对象,而奶奶年老无力管教,因此服务对象逐渐对别人的指责习以为常,对于偏差行为的后果并不重视。

(二)改善亲子沟通方式,营造关爱的生活环境

社工在家访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父亲多次因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收到投诉,但因工作忙碌,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对于服务对象的种种行为还是以单一的打骂为主,这种管教方式并未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起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改善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社工引导服务对象父亲转换管教思路,在生活中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多一些了解孩子的想法,不只是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多观察、多鼓励赞赏孩子的正向改变。

(三)适时表扬,强化正向行为

社工除了定期探访面谈,还会陪伴服务对象玩游戏,同时每次与服务对象面谈结束前都会与其约定下次见面时要完成的小任务,目前一共与服务对象约定了4个小任务,分别是:记住社工的名字并主动与社工打招呼,与社工沟通时不说脏话,不私自离校,以及在生活中不说脏话的小任务。

在每次见面时,社工都会跟进服务对象的任务完成情况,适时给予口头表扬和激励礼品,强化服务对象的正向行为。

社工与服务对象做约定后,服务对象都能够记住,而且社工在与服务对象相处过程中观察到,服务对象愿意执行奶奶交代的事情,对此,社工引导奶奶在服务对象完成一件小事情的时候给予表扬,增强服务对象的改变动力。

(四)增强支持,巩固正向行为

社工向服务对象家属讲述服务对象近期的正向变化,并让家属在生活中继续观察服务对象的正向改变,虽然变化不大,但细小的进步也需要及时关注。

社工引导家属在生活中多给予服务对象激励和肯定,例如从语言上给予鼓励、买些小礼物,或在空闲时候带服务对象外出游玩等。

社工还引导家属提升亲职教育技巧,可以尝试具体说出服务对象哪个地方做得好,所以给予服务对象哪项奖励,以此让服务对象清晰哪些行为会获得肯定,增强服务对象的正向行为,如果只看得到服务对象的错误行为,并对其进行惩罚,服务对象只会知道错误的行为,影响自信心的建立。

所以家属努力转换思路,从引导服务对象正向行为出发,向服务对象传输正向意识,提升家庭支持关系。

在学校,学校老师了解服务对象的学习情况及其活动动态,为了保障服务对象的安全,老师让班里的学生留意其活动范围,也鼓励同学与其互动,当发现服务对象不在班级较久时,同学能够及时告知老师,确定服务对象的行踪和安全。

服务对象奶奶日常与服务对象相处多,愿意陪伴服务对象读书,奶奶表示在生活中会教服务对象朗读课本,虽然服务对象念得不好,仍愿意朗读两篇课文,奶奶对服务对象愿意朗读的行为给予肯定,激励了服务对象的积极性;

服务对象父亲上班依旧忙碌,但在工作之余愿意陪伴服务对象到公园玩、晚上吃夜宵等,在父亲的陪伴和管教下,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社工站与未保站、村委、妇联等部门形成支持网络,约定每周上门探访服务对象,向服务对象提供支持,服务对象在家属和各部门的协助下,偏差行为有所减少,个案中后期没有出现逃学行为。

六、服务反思

因为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导致服务对象在生活中常接收到来自家庭、学校、同村村民等方面的负面评价,本次个案中,社工着重于给予服务对象鼓励和支持,通过给服务对象布置其能够完成的小任务,并对此给予服务对象奖励和肯定,强化其正向行为,并将服务对象的正向行为向家属反馈,引导家属观察和发现服务对象做得好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还通过链接未保站、村委,增加服务对象获得的支持,给予服务对象关心和帮助。

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

教会孩子情绪管理个性培养

10个典型家庭冲突的解决方法

35个实用养育工具

扫码拿下,了解一下

↓↓↓

【社工客书屋】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有做过儿童社会工作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或总结~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