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北师大347心理学专硕MAP考研《普通心理学》重点考点梳理02

一、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感觉是由体内、外的刺激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产生的。20 世纪初,著名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两种。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而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三)感觉的编码

1.感觉编码

感受器把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如光波和声音,通过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2.编码理论

(1)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由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提出。

他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如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视觉、听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听觉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不承认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这一点上,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人脑对神经信号的加工是一种译码的过程,它能揭示这种神经信号所代表的现实刺激物的特性,帮助人们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缪勒强调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直接感受,不承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这是不对的。

(2)特异化理论:该理论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有些神经元传递红色信息,有些神经元传递甜味信息,当这些神经元分别被激活时,神经系统把它们的激活分别解释为“红”和“甜”。

(3)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红光不仅引起某种神经元的激活,而且引起相应的一组神经元的激活,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才产生了红色的感觉。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分别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称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绝对感受性的测量: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BNU学习小组说明:本知识点2022年考察过。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1)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JND)。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2)韦伯定律: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

K=ΔI/I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它随着被测量的感觉系统的不同而变化。对不同感觉来说,K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韦伯定律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

BNU学习小组说明:本知识点2024年考察过。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是由一定刺激引起的。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刺激物的物理强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引起感觉产生等量的变化。

(1)对数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费希纳在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之间,推导出一种数学关系式:

P=KlgI

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K是一个常数,它与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有关。

评价:

优点: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

不足: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费希纳定律以韦伯定律作基础,由于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因此,费希纳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幂定律: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采用数量估计法提出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这种关系可用数学式表示为:

P=KIn

P是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对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来说,乘方函数的指数低,因而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而对能量分布较小的感觉通道(如温度觉和压觉)来说,乘方函数的指数较高,因而物理量变化的效果更明显。

二、视觉

视觉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一)视觉刺激

要看见东西,就需要光。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辐射。可见光波长为380~780nm。

人眼接受的光线主要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二)视觉的基本现象

1.明度

(1)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对明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2)普肯耶现象: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

原因: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当人们从锥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

(3)色觉理论

①三色说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提出,他认为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产生心理上的基本感觉:红、绿和蓝。同时他还认为,所有其他的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相加或者相减混合得到的。

三色理论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但是该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现象。

BNU学习小组说明:本知识点2023年考察过。

②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该理论可以解释色盲现象和颜色互补现象。

后来,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2.视觉中的空间特性

(1)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

①明暗对比:当照明条件一定,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这种现象称为明暗对比。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例如,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两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一张白纸和一张黑纸的背景上,这时人们看到,放在白色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②颜色对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颜色对比。例如,将一个灰色正方形放在蓝色背景上,正方形将略显黄色;放在红色背景上,正方形将略带绿色。

(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原因:我们可以用侧抑制来解释马赫带的产生。

(3)视敏度: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为视力。影响视敏度的因素很多,如网膜受刺激的部位、背景的照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眼睛的适应状态等。研究表明,当光刺激落在椎体细胞聚集的中央窝附近时,视敏度最大;偏离中央窝越远,由于锥体细胞的数量减少,视敏度越小。

视敏度一般可以分成最小可见敏度、游标敏度和最小间隔敏度三种。

①最小可见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测量这种敏度通常以白色背景上的一条黑线作为测试图形,在变化黑线宽度的情况下,要求被试报告是否觉察到它的存在。

②游标敏度是用游标来测定的。

③最小间隔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一种测量最小间隔敏度的方法是采用具有相等宽度的黑白交替的线条图形(栅条图形)。被试能够分辨的栅条宽度越小或图形的空间频率(用每度视角包含的栅条数来表示)越大,那么视敏度就越好。在医院检查视力时使用的E形视标和蓝道环也是用来测量最小间隔敏度的。

4.视觉中的时间特性

(1)视觉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①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例如,我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或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都发生暗适应过程。开始时觉得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眼睛开始能看清黑暗中的物体,说明视觉感受性提高了。早期的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以后,锥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只有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继续提高了。

BNU学习小组说明:本知识点2024年考察过。

②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研究视觉适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人们利用它的规律可以提高视觉的效果,避免在异常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例如,由于地震而在废墟中停留多时的人,在抢救出来后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眼睛。这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长时间停留强烈的地面日光会使他们的眼睛灼伤 。又如,值夜勒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值勤以前,最好戴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由于红光不能漂白视杆细胞的视色素,因而在他们接受紧急任务时,可以加快眼睛的暗适应过程。

(2)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例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位于黑色背景之上,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如果先注视一朵黄花,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

(3)闪光融合:当我们看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闪光时,会有明暗交替的闪烁感觉,当断续的闪光间歇频率增加,人们看到的将不再是闪烁的光,而是稳定的连续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例如,日光灯的光线每秒闪动100次,我们看不出它在闪动;高速转动的电风扇,我们看不清每扇扇叶的形状,这都是由于闪光融合的结果。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4)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

三、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20000赫兹,低于16赫兹的振动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振动称为超声波,它们都是人耳所不能接受的。

1.声波的物理属性:频率、振幅、波形。

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声音不同,其频率也不相同。成年男性语音的频率低,而女性和小孩语音的频率高。

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发声体振幅大小不一样,它们对空气形成的压力大小也不一样。振幅大,压力大,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振幅小,压力小,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弱。

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如用音频信号发生器和音叉发出的声音就属于纯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的大部分声音不是纯音,而是复合音,这是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的。

2.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音色。

(二)听觉的基本现象

1.音调

(1)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和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Hz以上,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在1000Hz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2)听觉的理论

①频率理论

1886年由物理学家拉瑟福德提出。他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该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

②共鸣理论(又称位置理论)

由赫尔姆霍茨提出。他认为,基底膜的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因而能够实现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人耳能够接受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比为1000∶1,而基底膜上横纤维的长短之比仅为10∶1。可见,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③行波理论

由生理学家冯·贝克西提出。他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④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提出。他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理发生作用。

用齐射原理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2.音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

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不同。不同的声压水平可以产生同样的音响。

等响曲线:每条曲线上声音响度感觉是一样的。

3.声音的掩蔽

(1)定义: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

(2)种类:纯音掩蔽、噪声对纯音的掩蔽、纯音和噪声对语音的掩蔽。

(3)影响因素: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

四、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1.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称为肤觉。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身体的部位不同,各种点的分布及其数目也不同。

2.触压觉

①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称为触压觉。触压觉分触觉和压觉两种。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这种感觉称为触觉。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称为压觉。

②触压觉的感受器是分布于真皮内的几种神经末梢,如迈斯纳触觉小体、毛囊神经末梢和环层小体等。

③皮肤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触觉感受性。面部是身体对压力最敏感的部位,其次是躯干、手指和上下肢。

④人们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辨别阈限。通常用两点阈量规来进行测量。皮肤的部位不同,两点阈也不相同。手指的阈限值最低,说明手指能感知两点间的距离很小。

3.温度觉

①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是温度觉的适宜刺激。一种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来决定的。

②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4.痛觉

①任何一种刺激当它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痛觉的感受器是皮肤下各层中的自由神经末梢。

②痛觉传递了机体受到伤害的信息,因而具有保护机体的作用。因为脑袋疼,我们知道自已受凉了,或者过于疲劳了;因为肚子疼,我们知道自己吃多了,或者吃了变质的东西,这些痛觉信号都让我们及早重视身体中发生的病变,并采取应对的措施。许多疾病都因为疼痛才引起注意,因而得到及时的治疗。

③人的痛觉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环境、经验的作用,人对伤害性刺激的认识,暗示的作用等。

(二)嗅觉和味觉

1.嗅觉

①嗅觉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其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

②皮层部位:海马回、沟内。嗅觉是唯一不通过丘脑,直接进入大脑的感觉。

③嗅觉感受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刺激物的性质;环境因素、机体状态;适应。

2.味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

①感受器: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两侧和舌后分别对咸、酸和苦最敏感。

②味觉在皮层上没有精确的定位。

③味觉感受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温度;适应和对比作用。

(三)内部感觉

是指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1.动觉

①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键、韧带和关节中,分别命名为肌梭、睫梭和关节小体。

②作用:是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是主动触摸的重要成分;和人类的言语活动有密切关系。

2.平衡觉

①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

②平衡觉与视觉、内脏感觉都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兴奋时,视野中的物体似乎出现移动,人的消化器系统也出现呕吐、恶心等现象。人们熟悉的晕船、晕车现象,就是前庭器官受到刺激引起的。前庭器官活动的稳定性,可以经过训练得到改进。

3.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这些感受器把内脏的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传入中枢,并产生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

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当内部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便融合成人的一般“自我感觉”。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感觉的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它们不能在言语系统中反映出来,因而不能被意识到。只有在内脏感觉十分强烈时,它才能成为鲜明的、占优势的感觉。

BNU学习小组说明

本章节北师大MAP考研往年多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察,考察分值在2-4分左右。但是像“感觉适应的含义和例子”这样的知识点也很容易作为简答题进行考察。

本章节三级框架梳理(陪考班学员参考)

近5年真题

● 2024年北师大MAP考研真题汇总(五个方向)

● 2023年北师大MAP考研真题汇总(五个方向)

● 2022年北师大MAP考研真题汇总(五个方向)

● 2021年北师大MAP考研真题汇总(五个方向)

● 2020年北师大MAP考研真题汇总(五个方向)

教材知识点干货整理

BNU学习小组说明:

从2024年1月6号开始,我们会进行教材的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本书的教材为彭聃龄老师的《普通心理学》第五版教材。

以下链接部分还未更新,教材的精读我们会在7月份之前更新完毕。

教材习题整理

BNU学习小组说明:

2023年我们把《心理学导论》的选择题进行了精选,今年会持续更新统计实验测量的选择题。

排版 | Psy小师姐

BNU学习小组

关注我们,获取精准的考研资讯。

看完不要忘了给我们点个赞和在看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