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第三章“乡土中国的家族制度”,集中谈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家”的特性。

第三章“乡土中国的家族制度”,集中谈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家”的特性。从结构上看,这个家是“扩大了的家庭”,是一个“小家族”;从功能上看,这个家不是单纯的生育社群,而是一个事业社群;从感情定向看,作为求效率讲纪律的事业组织,这个家“男女有别”,人的感情定向偏于向同性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乡土中国;小家族;感情定向;乡下的家;西洋的家

这一章由《家族》和《男女有别》两篇构成,后文是前文的“申引发挥”,集中谈论乡土中国的基本社群:“家”。

一、乡土中国的基本社群——《家族》的要义和思路

乡土中国的社会本色是“熟人社会”,乡土中国的结构模式是“差序结构”,乡土中国的基本社群则是“家”。中国人的这个“家”,至少有三个特点:从结构上看,它是“扩大了的家庭”,可称为“小家族”;从功能上看,它不是单纯的生育社群,而是一个事业社群;从感情定向看,作为事业社群,它求效率而讲纪律,排斥男女私情,人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的发展。这是本篇的要义。全文14段,可分5个层次。

1.概念辨析,引出论题(1—2段)

承上启下的开篇,可分三层意思。首先,对“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两个概念作进一步说明。“差序格局”是原创概念,即它是“已有社会学词汇里所没有”的概念,“团体格局”中的“团体”是“狭义的意义,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不包含“普通的团体”即“社会圈子”所指的社群。其次,“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是社会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清,在事实上是并存的,但东西方各有偏胜。再次,两种格局概念的区分,有助于根据这套概念去看中国乡土社会中基本社群——“家”的性质;换言之,中西社会结构格局不同,“家”的形态、性质和功能也不同。

2.乡土中国的基本社群是“大家庭”或“小家族”(3—4段)

那么,作为基本社群,中国和西洋的“家庭”有何区别?首先,乡土中国的基本社群可称为“大家庭”或“小家族”;其次,提出这个新名词是为了从结构原则上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在西方,一个有十多个孩子的家并不构成“大家庭”;在中国,一个只有公婆儿媳四个人的家却不能称为“小家庭”。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结构原则不同。

3.人类学上的家庭是亲子构成的生育社群(5—6段)

为什么同是“家庭”,却中西有别?这要从人类学上“家庭”的本质属性说起。首先,家庭这个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界说,它是指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群体。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其次,作为生育社群,家庭是短期的、暂时的。因为,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便脱离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事务。再次,家庭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但经营的事务有限,需要较多人合作的事务由其他社群经营。西方的家庭,就属于这种较单纯的生育社群。

4.乡土中国“小家族”的性质特点(7—11段)

乡土中国的家是个“大家庭”或“小家族”,它不同于西方的家庭,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不同,西方的家庭是团体格局的社群,由亲子构成;中国的家庭是差序格局的社群,它可以沿着父系的亲属差序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乡土中国的这种“大家庭”或“小家族”,在人类学上称之为氏族。从氏族到家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二是性质功能不同,西方的家主要限于生育,中国氏族性的家不限于生育,还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是个经营多种事业的事业社群或事业组织。三是存在的时间不同,生育性的西方家庭一般是临时性的,事业性的中国的家庭则是长期绵续的。因为,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中国的家庭无论大小,在结构上都属于单系的差序格局。

5.乡土中国的事业性家庭,夫妇之间感情淡漠(12—14段)

中西家庭功能不同,夫妇之间的感情也不同。首先,西方的家庭是生育社群,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乡土中国的家庭是事业社群,父子是主轴,夫妇是配轴;这两轴都因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因为,事业讲究效率,效率需要纪律,纪律排斥私情。其次,在乡土中国,不仅是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男女之间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夫妇之间感情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男女之间感情不同,这是中西家庭第四个区别。《男女有别》一文,将围绕男女感情问题,集中申发“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

至此,有个问题需回答:本篇的论题是“家庭”,为什么标题是“家族”?家庭和家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家庭是以婚姻为纽带结合起来的生育社群,家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众多家庭聚集在一起组成的特殊社群;家庭和家族的关系,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本篇的论题是“家庭”,但乡土中国的家是“扩大了的家庭”,是“小家族”,是“家族性”的家庭。用“家族”为标题,旨在强调乡土中国“家庭”的“家族”特性。因此,本文所阐述的“家庭制度”,同样可以说是“家族制度”。

二、乡土中国的感情定向——《男女有别》的要义和思路

本篇是上文的“申引发挥”,集中谈论上篇已论及的乡土中国的感情定向问题。所谓感情定向,是指特定文化所规定的个人感情可以发挥的方向。感情定向可以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方面看,可分为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文化模式;乡土中国是一种亲密群体,阻碍人了解的是异性的隔膜;但乡土中国的家庭是一种事业群体,求效率而讲纪律,遵循“男女有别”的原则,排斥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人的感情定向偏于向同性方面的发展。这是本篇的要义。全文共14 段,可分6个层次。

1.“感情定向”及其分析方法(1—2段)

开篇承上启下,可分三层。首先,乡土中国的家庭是个事业社群,事业讲究效率,效率需要纪律,纪律则排斥私情。这就涉及到“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其次,人的感情定向是受文化范型规定的;因此,所谓感情定向就是指特定文化所规定的个人感情可以发挥的方向。再次,感情定向可以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分析: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2.感情定向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3—5段)

接着,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感情的性质特点。从心理学看,感情是一种体内的行为,是一种刺激和反应的关系。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从社会学看,感情具有破坏和创造二重性。感情的淡漠是社会关系稳定的表示。乡土中国的家庭是事业社群,它需要稳定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是亲密的感觉,不是激动的感情;所以讲究纪律而排斥私情。

3.感情定向的两种文化模式(6—7段)

然后,借鉴斯宾格勒在《西方陆沉论》(今译《西方的没落》)中提出的文化形态学的理论,对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作类比阐述。首先,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史上有两种相对的文化模式:一种是阿波罗式的文化,又称古典文化;一种是浮士德式的文化,又称西方文化或现代文化。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关心眼前和当下的事情,对未来和过去则不予理睬;浮士德式的文化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的意义在于对无限的追求,在于不断改变的创造过程。接着,作类比阐释:这两种文化形态可以用来解释两种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即古典的、崇尚安定和谐的;西方社会是浮士德式的,即现代的、崇尚创造变化的。

《西方的没落》共两卷,于1918、1922年先后出版。斯宾格勒认为,人类的历史由多种文化形态构成,可分为八大形态: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和墨西哥文化。其中,古典文化(又称阿波罗文化)和西方文化(又称浮士德文化)是精神品格相对的两种文化形态。[1]15—18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和文化形态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时洛阳纸贵。20世纪2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为我国学界所重。费孝通在这里的类比阐释,当是“杂话”式的随手拈来。

4.中西不同感情定向的社会后果(8—12)

比较了中西感情定向的差别,进而分析其不同的社会后果。

首先,乡土中国是亲密群体,却存在异性的隔膜。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期形成的,是熟悉的。换言之,乡土中国是由亲密群体组成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既无空间位置的阻隔,也无时间上的隔膜。而在乡土社会,唯一阻碍人充分了解的是异性的隔膜。完全的道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但这性别的鸿沟,是难以克服的。(8—10)

其次,西方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正破坏社会的基本事业。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浮士德式的企图就是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的了解,在不断的创造中求统一。但是,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因为,恋爱不同于友谊,友谊可以止于了解,恋爱却是不停的追求。从现代文化看,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生育这个社会上的基本事业。(11—12)

5.乡土中国的“男女有别”与感情的同性倾向(13—17段)

经过多层次的分析,最后回归主题,阐述乡土中国感情定向的原则和特点。可分四点。首先,乡土社会不需要创造的社会关系,所求的是稳定。因此,乡土中国的感情定向是阿波罗式的,遵循的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是有形的,也是心理上的。其次,为了巩固家庭的团结,在社会结构上采取了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交错互补的原则。于是在乡土中国,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就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再次,这种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向同性方面去发展。乡土社会男性的结义组织和女性的姊妹组织,都是感情方向走入同性关系的表现。最后,缺乏两性间求同努力的乡土中国,充满了现世的色彩,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破坏秩序的要素也被遏制。因此,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