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成长心理室丨当期末考遇上流感季 学习和身体如何兼顾好

特别感谢

杭州市钱塘区文海中学 李小军班主任工作室

李小军 蒋玲玲 徐翔 李玉兰 孙佳丽 杨紫阳 高思远 邵一棘 黄钟燕

》》》孩子的小情绪

1、 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最近班上有不少同学都感冒请假了,教室里几个位置空空的,我也有点紧张害怕考试的时候身体不舒服,总是不能集中精神复习,我应该怎么办?

答:我很能理解你的感受。在学习过程中,一些突发状况打乱了你原有的学习计划;就像我们的人生,也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对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性又的确会产生焦虑情绪,这其实都很正常。那么如何缓解和消除你焦虑呢?我的建议是“积极行动”。

首先,请你加强防护,在校期间戴好口罩,勤洗手;课余加强锻炼,补充营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相信学校和班级也有对流感的防治措施,你和同学们一起遵照执行就行,不必太焦虑。

其次,要将对考试的担心转化为扎实的复习行动,按照老师的复习安排,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每天具体的学习计划,并认真落实。相信你每天具体而又真实的学习行为会为你带来充实感和价值感。

最后,要正确看待生活对你的“考验”。不妨把这次“挑战”当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训练。如何承受考前焦虑的压力?与其被动接受不如自信面对。考试只是诊断现阶段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的过程比考试结果重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要有自己的判断,不必太在意考试的结果。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缓解和消除焦虑情绪”,对此,在改变认知的同时,最关键的是“积极行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产生焦虑,有些焦虑是“杞人忧天”,有些焦虑是“压力山大”。生活中的智者往往会积极行动,努力作为,然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2、 最近有点发烧,脑子里像浆糊一样,爸爸妈妈和老师都劝我休息,停止复习,但我觉得自己努力了一个学期,期末咬咬牙没准还能熬过去,我是不是太关注成绩了?

答:首先,你在痛苦的病中,在老师和爸爸妈妈都劝你休息的时候不放弃复习,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足可以说明你是一个迎难而上、有毅力的孩子,这样的学习态度值得大家学习。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还是想建议你先停止复习,休息治病。现在的你已经发烧,头脑已经不清醒,这说明已经生病了。生病就要找医生,听取医生的意见然后早日康复。不然,身体情况会更糟。何况,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复习,也一定没有好的效果,还会让身体更糟,真正影响后边的考试和学习。

你说你努力了一个学期,想咬咬牙熬过去继续复习,这是怕自己考不好或不能参加考试。有没有想过,你说的“已经努力了一个学期”就是对自己的最大肯定和褒奖,考试也无非是诊断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只要你付出了努力,问心无愧,无论考试结果如何,你都已经收获了很多。祝你早日康复并取得好成绩!

(尽管心理学中的 “镜中我”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观念主要来源于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但不得不说,要教会孩子“自我评价”和“科学评价”。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基础和特点,所以要学会建立自我评价的标准;如果一味与别人比拼大多会有挫败感,要学会评价过程,学会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相比,并相信明日之我一定优于今日之我。)

3. 我的同桌感冒了,还不戴口罩,说不舒服,我有点害怕传染,却不知道怎么开口提醒他,我该怎么办呢?

答:你是非常善良的孩子。你不知道该怎么提醒同桌戴口罩,是怕对方难堪,不想破坏同学情谊;但同时你又想保护自己,说明你对防范疾病有科学的认知,给你点赞!如果换做是我,在同桌不想戴口罩的情况下,我会首先自己主动戴好口罩,将传染风险降低。

其次,我会主动关心帮助他。同学之间本就应该相互关心帮助,他现在生病了更需要帮助。经常问一下他是不是不舒服,主动为他接温开水,让他感受到关心。

第三,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在同桌不会感觉到我是嫌弃他而是和他一起抵抗病毒的情况下,我会准备好口罩,然后再建议他和我一起戴上口罩。我认为,如果我和同桌的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让同桌感受到善意而不是批评否定的前提下,戴口罩的建议他是会采纳的。当然,如果我做出了这样的努力他还是不愿意戴口罩,我就要告诉老师这个情况,相信老师会合情合理解决好这个问题。

(《非暴力沟通》有一个基本观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没有真正的敌人,他人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他所知限度内,能够满足需要的最好方式。冲突无法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倾向于评判彼此的对错,习惯性使用错在对方的暗示性语言,这些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因此,交往中的同理和共情最为重要,对于合作和对抗,双赢和两败,相信人们都希望拥有前者。)

》》》家长的小烦恼

1. 女儿这几天流感中招了,看她有气无力的样子,我很心疼,但她今年已经初三了,期末考也很重要,每天都在心疼她和紧张期末考之间纠结,我到底该怎么做?

答:家长朋友的心情非常理解。毕竟对于毕业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学业紧张,有升学的压力,家长朋友怕生病耽误学业,影响期末考试。但还是劝家长朋友想得长远一些。孩子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希望孩子一生幸福而不是暂时的学业领先。

孩子生病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如果为了期末考试让孩子坚持复习,孩子的身体会更糟,而健康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为重要。再说,孩子在流感状态下,学习也是没有效果的。更何况女儿只是这几天流感中招了,让孩子休息几天身体康复后再把耽误的学业补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当然,这几天,让孩子根据身体情况适当进行学习也是可以的。所以,家长朋友完全不用纠结。积极和孩子沟通,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静心休息早日康复;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知晓教学进度,收集相关资料,为孩子康复后投入学习复习做准备;享受照顾女儿的时光,陪伴关心女儿,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和谐。

(在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内卷的当下,焦虑的我们经常会忘掉养育的初心,“别人只看你飞得远不远高不高,父母才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好不好”,“你要的是孩子的暂时领先,还是孩子的一生幸福”。很多时候,成功和幸福的定义并不一样,而当孩子的两者不可以兼得,我们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如果人生真的是一次和同龄人的赛跑,请注意,那也一定是一次长跑;何况,人生并不是一次长跑,它倒像一场旅行。人生旅行的意义在于享受过程中的幸福,包括个人成长的满足、人际交往的愉悦,以及内心的安定和与外界相谐的宁静。)

2.孩子班上不少同学得了流感,我怕他被传染,想为他请假接他回家复习,但这么做会不会让他跟不上班上的复习进度,我应该怎么办?

答:非常理解家长朋友的担忧。如果被感染生病后,孩子会很痛苦也会耽误学业;而请假回家复习又会跟不上复习进度,是一个两难境地。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权衡。要是我的话,会继续让孩子在学校学习。

首先,学校和班级都不希望出现流感传染的情况,相关部门也制订有科学而严格的制度、预案,这样的时刻,学校老师一定会积极行动,严格落实相关制度规定,将传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要相信学校和老师。并且,如果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做好防护,会将传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其次,如果请假在家学习,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在学校。更为重要的是,请假在家学习会扰乱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随意请假也会给孩子一定的不良心理暗示,让孩子觉得学校生活没有那么重要,造成孩子与学校之间的疏离感,导致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选择逃避。

第三,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多数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会选择留在学校学习的。这也是锻炼孩子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机会。同时,也是孩子适应“社会化”的有效锻炼。

(任何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孩子的适应能力与孩子社会化发展程度有关,也与家长是否为孩子提供相应准备有关。如果孩子对社会环境缺乏准备,那么在新环境中,他就会感到紧张,进而产生一种无能、无助感,对环境做出不真实的反应,丧失信心,进而导致失败。由此可见,如果家长经常拒绝孩子的“社会化”训练,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

3.儿子周五有点感冒症状,周末的时候停了他的一切兴趣班和复习计划好好修养身体,我也在家陪他玩魔方、看纪录片,他心情特别好,感冒症状也缓解了很多,我们全家度过了一个特别愉快的周末。我在想,是否可以将这种状态延续下去,给他减负,但又怕孩子过于松懈会影响成绩,好纠结。

答:您对孩子的观察非常细致,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您是一位负责任的家长,我对您的关注和担忧非常理解。如何平衡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健康,的确是很多家长朋友关心的问题。身心健康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位,这一点毋庸置疑。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只有保证了身心健康,其他项才能 “锦上添花”,否则都是空谈。但同时家长朋友也明白,学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

我认为,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孩子只是有点感冒症状,并且已经缓解,是不是继续休息,我觉得应该听一下医生的建议,毕竟医生是专业人士。其次,应该听一下孩子的意见。学业紧张与否,是否影响身心健康,孩子身处其中,自有他自己的感受。家长朋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应鼓励孩子不怕困难,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充分倾听孩子的需求,给孩子适当的“弹性空间”,如果孩子在休息和减轻学业负担的情况下感到更愉快和放松,学习效率更高了,那我们家长只需给予足够的支持即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中庸之道”。在古代典籍《中庸》中,“中庸”被定义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一种“适度”的境界。它要求我们做事情不走极端,恰当地找到平衡点。从某种角度看,教育之道亦是“中庸之道”。紧张与放松、学习与娱乐、宽松与严格、批评与表扬、管束与放手等都需要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方能使孩子健康成长。每个孩子不一样,不同的年龄阶段不一样,不同的场合又不一样,家长朋友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拥有科学的认知和教育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