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风的类型
不同地形由于热力条件的差异,会造成局部气压的差异,形成局地环流,如山谷风、峡谷风、焚风、布拉风、冰川风,属于地方性风。
附:两张“风”的思维导图
山谷风
▼
在山区,由于热力原因引起的白天由谷地吹向山坡,夜间从山坡吹向谷地的风,称为山谷风。
有关山谷风的最典型历史故事,是诸葛亮火烧上方谷。
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部低。类似于葫芦的地形十分不利于空气流通,谷内起火后气温会骤然升高。
贴近地面的空气因受热而迅速膨胀上升,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
同时,当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为水汽凝结提供了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结成雨。
峡谷风
▼
峡谷风是因经过山区而形成的地方性风。
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山地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小,由于空气质量不可能在这里堆积,于是气流加速前进(流体的连续性原理),从而形成强风。
峡谷效应又被称为“狭管效应”,峡谷风又被称为穿堂风。
达坂城位于峡谷口,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高楼峡谷风直接影响了建筑物和居民的安全,为了避免峡谷风危害,城市住宅楼的建设应注意住宅楼的走向避免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焚风
▼
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干热风,称为焚风。焚风在背风坡下沉增温的现象,称为焚风现象。
中纬度地区,山脉相对高度达到100-200米时,就可以产生焚风效应。要是达到800-1000米以上时,焚风现象更为明显。一般焚风持续1-3天,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气温迅速上升。
世界著名的焚风区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坡、高加索山、北美落基山东坡、格陵兰西岸、南非好望角、亚洲阿尔泰山等。焚风创造过3分钟内气温上升17℃的记录。
布拉风
▼
从山地或高原经低矮狭隘通道向下倾泻的寒冷而干燥的暴风,称为布拉风。
该词源于古希腊语Boreas(寒冷的东北风)。这种风像瀑布一样从高山滚落下来,极冷极快,我国天山南侧和长白山地区有发生。黑海和好望角地区也有发生。
亚得里亚海,布拉风从山上滚下来布拉风的形成条件:迎风坡有利于冷空气堆积;适合的气压梯度;背风坡陡峻且相对高度不大,使爬越山顶的气流下沉绝热增温不多(多了就不冷了)。
冰川风
▼
沿着高山冰川表面向下吹的风,称为冰川风。
由于冰川表面气温与周围同高度气温相比要低得多,近冰川面的空气密度较大,冷而重的空气团沿着冰雪表面向下坡方向流动,形成冰川风。风速可达3米到10米每秒(7级风左右),厚度可达到2000米。夏季晴朗的白天,冰川表面与周围温差对比最大,冰川风最强盛。
我国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都有此风的存在,其中珠峰北坡冰川风很强势,北登上造成很大威胁。
台风
▼
台风(Typhoon),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
台风是一个深厚的低气压系统,它的中心气压很低,低层有显著向中心辐合的气流,顶部气流主要向外辐散。
台风的结构,从中心向外依次分为:
台风眼区、云墙区、螺旋雨带区。
干热风
▼
干热风,又称“火风”、“热风”、“干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其风速在2米/秒或以上气温在30摄氏度或以上相对湿度在30%或以下。
干热风一般出现在5月初至6月中旬的少雨、高温天气此时正值华北、西北及黄淮地区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时期植物蒸腾急速增大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甚至枯萎死亡。
龙卷风
▼
龙卷风我们通过一高考试题来进行解读。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图8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8,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分)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保护冰川
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造山作用导致中国西部形成了众多山脉,这一系列山脉绵延起伏,群群相依,形成了今天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这片最接近天空的广阔高原之上,孕育着大量圣洁壮美的高原冰川。高原冰川是形成于高原峰顶之上的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天然冰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冰川的神秘面纱!
冰川
的形成条件
坐落在高原的群峰为冰川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地理和环境气候条件:那就是成冰所需的场所和低温环境。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成冰原料,那就是来自高空的雪花。
冰川
的形成过程
这里是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多玛乡的展琼冰川,冰舌位置海拔接近5500米。它的形成历经了三个阶段:足够的大气固态降水形成积雪层,积雪通过圆化作用变成粒雪,粒雪再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走近冰川我们可以看到,冰体之中发育非常多的气泡,这是因为冰川最初由积雪形成,那个时候的积雪空隙多达90%。当降雪聚积到一定厚度时,雪层受到压力作用,松散的雪花从尖部开始融化,雪水在其中心聚集,再重新结晶形成粒雪。
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它的硬度和紧密度不断增加,相互之间的孔隙不断缩小,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
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蓝色的冰川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就变成了眼前这样晶莹透彻的“蓝色水晶”。
冰川
的地质作用
冰川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发生积累和消融,二是它会受重力作用,发生塑性变形和底部滑动,以每年数十米、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速度运动着。
冰川是由一层层冰层逐渐沉积下来的,每一层都反映着特殊的地质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冰川在重力的作用下会由源头向末端发生移动,主要包括塑性变形和底部滑动两种过程。在这些运动过程中,冰川会发生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冰川的侵蚀作用可以形成冰斗、角峰、冰蚀谷、羊背石、冰川擦痕等冰蚀地貌。冰川的搬运作用能将小到岩石碎块,大到成千上万吨的漂砾,被运移到很远的地方。冰川的沉积作用和冰下径流、冰前水流作用可以形成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砾阜阶地、漂砾扇、冰水扇等地貌。
我国
冰川现状
据1978-2002年第一次冰川编目统计,中国冰川数量有46377条,总面积59425平方公里。另外,修订版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显示,中国冰川数量有48410条,总面积60506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中国是不折不扣的冰川大国。然而,据2006-2014年第二次冰川编目统计,中国冰川数量有53778条,总面积48063.6平方公里。几十年间,我国冰川整体萎缩了1244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6%,其中,约有8310条冰川完全消失。这个数字是非常可怕的。
可怕的不是冰川消失,而是冰川急速消融所带来的诸多危害。首先,冰川消融会引发一系列的冰川灾害及次生灾害。比如,2016年7月17日11时许,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冰川发生崩塌,事件造成9人死亡。如果崩塌冰体坠入冰湖,瞬间激起的巨浪可能引发冰湖决堤,甚至引发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其次,冰川消融会导致湖泊扩张、海平面上升,影响冰川周边及沿海地区生态和物种平衡。严重的同样会造成突发的大型洪水和泥石流,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外,冰川消融的同时,冻土也在随之消融。这会降低冻土涵养水源的功能,引发相关区域草地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最后,冰川作为重要淡水资源之一,过快的消融,将会给一些地区带来淡水危机,甚至在水源稀缺的地区酝酿争水冲突。
保护冰川的重要意义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类生产生活对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世界各地的冰川加速消融,冰川面积、体积不断减少。如果我们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会上升2℃。到那时,中国将有超过90%的冰川彻底消亡,地球生物的生存都将因此受到严重威胁。
由此可见,对于现代冰川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在大区域尺度,我们主要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冰川分布地区,主要是植被及森林的保护、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防治。同时要严格控制冰川表面的旅游活动,保护好冰川周边脆弱的生态环境。
冰川距离我们从不遥远,它们虽然高悬于远方的天边,但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孕育了江河与人类文明,流淌在地球生灵的血液之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没有了它,人类的生存环境将急剧恶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将不复存在。
保护冰川,我们义不容辞!减少碳排放,时不我待!
(2023年地球科学科普作品大赛优秀作品)
以上内容源自“地调科普”;以下内容由“讲地又讲理”整合自网络。
转截请注明。
告白气球
冰川反照率是指冰川表面反射太阳辐射能量与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冰川反照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主要跟积雪、裸冰范围、吸光性杂质含量和太阳入射角等因素有关。木斯岛冰川位于萨吾尔山北坡,不同时期3600米以上的冰川反照率都会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左图为木斯岛冰川分布图,右图为2011—2021年木斯岛冰川反照率各月平均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木斯岛冰川反照率月平均最低值出现在8月,主要原因是( )
A.月降水量丰沛 B.植被覆盖率高
C.冰川融化量大 D.太阳高度角大
2.同一时期,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点中冰川反照率最高的应该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B
【分析】1.若降水量大,新雪就多,冰川反照率应该高,A项错误;冰川表面应该没有植被,B项错误;7、8月,气温高,冰川大量融化,厚度也变薄,加之这时新降雪最少,冰面干洁程度最低,因此冰川吸收太阳辐射多,反照太阳辐射少,反照率低,C项正确;若太阳高度是影响冰川反照率最大的因素,那么冰川反照率最低值应该是6(或7)月,D项错误。故选C。
2.①④位于冰川边缘,厚度最薄,且受两侧山体物源污染最大,反照率最低,A、D项错误;②处于冰川主流线上,冰层厚度最大,来自山体两侧的吸光性杂质最少,冰面干洁度高,冰川反照率应该最高,B项正确;③处位于冰川内部,但不在冰川主流线上,厚度较②薄,反照率低于②,C项错误。故选B。
【点睛】冰川反照率定量表示了冰川对阳光的反射能力,通常采用百分数表示。例如,某物体35%的反照率表示该物体接受的太阳光中有35%被反射了出去。反射率越大,物体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小。冰川表面对入射的太阳光线具有很强的反射作用,但受冰川是否被污染的影响,反照率存在差异。
冰川具有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冰川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某山地东部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近年来,该地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下图示意该地部分地区的水系和冰川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地区( )
A.气候湿润,河网密布 B.流域面积扩大
C.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 D.生态环境好转
4.该地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平均海拔较高 ②冰川面积较小 ③受气候变暖影响 ④冰川退缩率较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3.C 4.D
【解析】3.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区域范围大致是95°E-103°E,37°N-40°N,属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域,降水稀少,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故A错;材料中讲到东部冰川消退,流域面积缩小,故B错;根据图中显示,大多数河流流向从中间向东北或西南,观察所有河流源头,该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故C正确;由于冰川消退,冰雪融水不稳定,生态平衡打破,环境将会恶化,故D错。故选C。
4. 结合图文材料,山脉东部冰川消退,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大,自然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冰川本身少于西部,区域内气温较高,其冰川消融速快较快,因此冰川退缩的速度加快,故②④正确;如①所说东部地区平均海拔较高的话,气温相对会比较低,冰川应该消融速度比西部慢,与图文显示信息不对,故①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是全球,山脉整体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不是主要自然原因,故③不选。故选D。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两极或海拔较高的冰川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陆地减少,极端天气出现,热带和温带向两极移动和扩大,极端天气易出现,同时伴随一些区域内环境持续恶化。
冰川是全球环境变化灵敏的响应器。下图示意阿拉斯加湾某濒海冰川同一区域1941年(左)和2004年(右)的不同景观。近几十年冰川消退后,当地出现幽深的峡湾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冰川消退后,在消退区可出现的景观变化是( )
A.野生动物减少 B.裸岩面积减少 C.植被覆盖增加 D.平原面积增加
6.峡湾形成后,冰川消退加快。峡湾对冰川消退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是( )
A.海浪顶托破冰 B.海水释热融冰 C.寒流加快运冰 D.海风强劲蚀冰
7.1941—2004年当地下垫面的变化可导致( )
A.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温度下降 C.地面辐射增强 D.水面蒸发减弱
【答案】5.C 6.B 7.C
【解析】5.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退后,在消退区生物多样性增加,植被覆盖增加,野生动物增多,A错误,C正确;冰川消融,裸岩面积增加,B错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形成峡湾,平原面积减少,D错误。故选C。
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题干可知,峡湾形成后加快了冰川消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附近有阿拉斯加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海水释放出热量,促使冰川消融加快,B正确,C错误;由图片信息可知,峡湾地貌形成后,两侧山体较高,对风的摩擦力及阻挡作用较强,海风较弱,D错误;由于海风较弱,峡湾内海浪小,不足以顶托破冰,A错误。故选B。
7.下垫面的变化不会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A错误;下垫面变化后,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变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大气温度升高,B错误,C正确;该地1941—2004年水面面积逐渐变大,水面蒸发增多,D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对地貌、气候、生物等其他要素产生影响。
自第四纪末次冰期开始,“劳伦冰原”覆盖了北美洲的大片土地,约两万年前,其覆盖区域达到极盛,南缘延伸到40°N附近。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冰原消长进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冰川的消长速度并不固定。调查发现五大湖以南的冰碛物山丘不仅大致平行,而且走势与湖岸一致。下图示意“劳伦冰原”不同时期的边界(局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劳伦冰原”的整体后退方向是( )
A.西南 B.西北 C.东北 D.东南
9.在平行的冰碛物山丘形成的过程中,冰原位置( )
A.向西南退 B.相对稳定 C.向北退缩 D.向南前进
10.图示冰原消退过程中,冰川融水( )
A.全部向北退去并随冰原进入海洋 B.被冰原和冰碛物困在低地形成湖泊
C.因南部无阻挡而顺河谷向南流走 D.经由五大湖圣劳伦斯河流向海洋
【答案】8.C 9.B 10.B
【解析】8.由材料可知,根据图示不同年份的冰原边界,可推知冰原整体向东北方向退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根据所学可知,冰碛物山丘的形成过程中,应当是冰碛物在同一地点反复堆积形成,因此,此时冰原位置应当相对稳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根据材料可知,冰原向东北方向退去的时候,由于东北部有冰原的阻挡,冰川融水不可能全部进入海洋,而西南部则有冰碛物堆积体的阻挡,冰川融水则应当主要留于低地形成湖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下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ABC三地处于常见的冰川地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所处地貌的特征是高耸尖锐 B.B地地貌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
C.C地地貌属于冰蚀地貌 D.冰川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非洲
12.秦岭最高峰太白山被誉为“中国天然地质博物馆”,遗留了不少冰川地貌遗迹。在太白山可以看到的地貌正确的是( )
①角峰②峡湾③冰斗④牛轭湖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1.AC 12.AC
【解析】11.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A为角峰,A正确。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B为冰斗分布在高山冰川地区,B错误。U形谷是由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图中C为冰蚀地貌,C正确。冰川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D错误。故选AC。
12.结合上题,角峰冰斗为冰川山地地貌遗迹,①③正确。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太白山周围无海洋,②错误。牛轭湖为河流侧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一般在河流中下游地区,④错误。AC正确BD错误。故选AC。
【点睛】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冰川常是雪线升高后,山岳冰川消退的遗迹,它是一种沿着谷地或坡地缓慢向下蠕动的水岩混合体,由于其形态类似于冰川,但表面通常无裸露的冰体,因此称之为石冰川。下图示意石冰川结构。
(1)指出石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屑层的主要物质来源。
(2)与一般冰川相比,石冰川受气温变化影响较弱。对此请做出合理解释。
(3)青藏高原是我国石冰川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说明原因。
【答案】(1)冰川融化后的沉积物、岩石风化物、谷壁崩塌物。
(2)石冰川表层为岩石碎屑物,岩石导热性差;表层岩石碎屑阻隔冰岩混合层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起到了隔热效果。
(3)东南部水汽来源丰富,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丰富,利于冰川形成;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受全球变暖影响显著,冰川消退;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风化成碎屑。
【分析】本题以雅鲁藏布江石冰川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冰川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石冰川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冰川运动中,冰川携带大量的碎石、沙土和黏土;周围岩壁风化、崩塌的大量石块、碎屑物;冰川退缩后新暴露的基岩在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量碎石等。
(2)由图中可知石冰川表面覆盖大量岩石碎屑,岩石碎屑导热性差,能减少到达冰岩混合层的热量;如果岩石碎屑厚度较厚,则碎石有利于隔绝冰川内外热量交换,底部冰川受大气温度变化影响小。
(3)根据材料可知,石冰川常是雪线升高后,山岳冰川消退的遗迹,且是一种水岩混合体,说明石冰川的形成与冰川活动关系密切。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受全球变暖影响显著,冰川消退显著;同时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岩石缝隙中的冰雪不易消融,为石冰川的形成提供良好条件;青藏高原东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其水汽较为丰富,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受到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较为丰富,有利于冰川的形成;同时青藏高原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被风化成碎屑,从而容易与该地区的冰水混合,形成石冰川。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冰川常是雪线升高后,山岳冰川消退的遗迹,它是一种沿着谷地或坡地缓慢向下蠕动的水岩混合体,其表面是大大小小的岩石碎块,其活力取决于它内部的含冰量。雅鲁藏布江流域山势走向大致为东西走向,4600-5800米的海拔范围内分布着近300条大小不等的石冰川。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流域石冰川不同坡向和坡度的数量分布(单位:条)。
(1)指出与阳坡相比,该流域石冰川在阴坡的分布特征。
(2)分析青藏高原石冰川广布的原因。
(3)简述石冰川的分布与融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数量较大;坡度较缓。
(2)海拔高,气温低,冰雪不易消融;东南部水汽来源丰富,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丰富,利于冰川形成;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风化成碎屑。
(3)有利影响: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依据;可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利于发展旅游业。
不利影响:石冰川消融后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分析】本大题以雅鲁藏布江石冰川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冰川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鲁藏布江流域北坡的石冰川分布面积较大,南坡较小,而该流域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故其阴坡分布的石冰川数量较大;同时,阴坡的石冰川大多分布在10-15°的坡度范围内,其分布的坡度较缓。
(2)根据材料可知,石冰川常是雪线升高后,山岳冰川消退的遗迹,且是一种水岩混合体,说明石冰川的形成与冰川活动关系密切。而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岩石缝隙中的冰雪不易消融,为石冰川的形成提供良好条件;青藏高原东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其水汽较为丰富,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受到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较为丰富,有利于冰川的形成;同时青藏高原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被风化成碎屑,从而容易与该地区的冰水混合,形成石冰川。
(3)石冰川的分布与融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其有利影响是:根据材料可知,石冰川常是雪线升高后,山岳冰川消退的遗迹,说明可以借助石冰川来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由于石冰川中含有丰富的冰水,其可以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石冰川是一种独特、壮观的自然景观,可将其开发为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不利影响:由于石冰川中含有较多的冰,且石冰川多分布在山地坡地,若其全部消融,则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科其喀尔冰川位于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部,是典型的大陆型山谷冰川。科其喀尔冰川规模大,消融区的冰川表面覆盖着大量较厚的岩石碎屑一表碛。研究发现,本区域较厚的表碛会抑制冰川消融。全球气候变化在本区映射明显。图为科其喀尔冰川区域位置示意图。
(1)简析科其喀尔冰川规模大的原因。
(2)写出甲、乙、丙三地中最可能形成刃脊的地点,描述刃脊的特点并解释成因
(3)判断科其喀尔冰川的消退方向,推测冰川强烈融化过程中对其末端的草地和土壤演化的影响。
【答案】(1)位于西风迎风坡,降雪量大(或降水较多);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表碛较厚,消融量小。
(2)甲地。 刀刃状的山脊,尖薄而陡峭。成因是冰川侵蚀,两个相邻的冰斗壁后退使得中间的山脊变薄、变尖(或冰川侵蚀使山脊变薄、变尖)。
(3)自南向北退缩。 草地面积扩大,草种增多;生物质积累增多,土壤结构: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土壤组成:有机质、水分和矿物质增加(土壤肥力增加)。
【分析】本题以科其喀尔冰川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冰川地貌、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据材料“科其喀尔冰川位于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部”可知,该冰川位于天山西段,距西风较近,受西风影响较大,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量大;所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本区域较厚的表碛会抑制冰川消融”可知,表碛较厚,抑制冰川消融,冰川消融量小等。
(2)刃脊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故甲地最可能形成刃脊。因冰川侵蚀,两个相邻的冰斗壁后退,两个冰斗或冰川谷地间的岭脊逐渐变狭,最后形成薄而陡峻、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故刃脊的特点是尖薄而陡峭、形似刀刃状的山脊。
(3)科其喀尔冰川的消退方向是自南向北退缩。冰川强烈融化过程中,冰川融水增多,草地面积扩大,种类增多;植被覆盖率高,生物质积累增多;土壤发育条件改善,土层从薄到厚,土壤剖面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土壤中有机质、水分和矿物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西部多高大山脉分布,为冰川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积累空间和充分的水热条件,成为冰川集中分布区域,且冰川主要分布于冰川中值面积线附近。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山地冰川显著消退,对区域气候影响大。冰川中值面积为不同海拔冰川面积的平均值。下图分别示意我国西部主要山脉分布及冰川海拔分布。
(1)分析图中山脉冰川主要分布于冰川中值面积线附近的原因。
(2)比较昆仑山与阿尔泰山的冰川规模与分布海拔差异,并从阿尔泰山角度说明原因。
(3)分析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
【答案】(1)山地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不利于冰川发育,冰川面积小;山地高海拔地区面积较小,冰川发育面积较小,而冰川中值面积线附近海拔较高,面积较大,气温低,冰川发育面积广。
(2)昆仑山冰川规模大于阿尔泰山;昆仑山冰川分布海拔高于阿尔泰山。原因:阿尔泰山纬度较高,气温低,冰川分布海拔低;阿尔泰山面积小,且海拔较低,冰川发育面积较小。
(3)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面积缩小,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升温,提高气温;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温上升,冰川调节气温的功能下降。
【分析】本题以我国西部主要山脉及冰川海拔分布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冰川分布特点、差异及对气候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在低海拔地区,由于气温相对较高,冰川的形成和维持面临较大的困难。冰川需要低温条件下的积雪和冰雪的累积,但高气温会导致冰雪的融化速度超过积累速度,使得冰川的面积相对较小。在高海拔的山地地区,地形相对陡峭,导致面积相对较小,容纳冰川发育的空间有限。在中值面积线附近,海拔较高,面积较大的地区,气温通常较低。这种低温条件有利于冰川的形成和维持,导致冰川发育面积相对较广。
(2)阿尔泰山位于较高的纬度地区,这意味着它的气温相对较低。冰川的形成和发育需要较低的气温条件,而阿尔泰山的低温环境为冰川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阿尔泰山的面积相对较小,主要是由于其海拔相对较低,这限制了冰川的发育。与阿尔泰山相比,昆仑山位于较低的纬度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尽管气温较高,但昆仑山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高。较大的面积提供了更广阔的冰川覆盖区域,使得昆仑山冰川分布海拔高于阿尔泰山,规模大于阿尔泰山。
(3)气候变暖引发了全球的平均温度上升,导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面积减小。随着冰川面积的减小,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能力减弱。随着冰川面积的减小,地表裸露出来,不再具有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反而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能量,导致地表温度升高,进而提高了当地的气温。然而,随着冰川面积的缩小,消融过程减少,吸收热量的能力减弱,使得冰川对调节气温的功能下降。
17.读北欧部分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森林植被类型的名称是 ,具有树种构成单一、群落结构简单的特点,其树叶缩小为针状的主要作用是 。
(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海岸线的突出特征是幽深曲折,半岛海岸线上深入陆地内部的狭长水域,其地貌名称是 ,该地貌由 (冰川侵蚀、流水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因 ,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侵入淹没形成。
(3)以下民居属于卑尔根的是 ,形成该景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答案】(1) 亚寒带针叶林 抗寒抗旱
(2) 峡湾 冰川侵蚀 气候变暖
(3) D 降(水)雪多
【分析】本题以北欧所处的位置和范围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北欧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植被特点及其成因、建筑景观等,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甲地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纬度较高,受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阻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寒冷,气温年较差大,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为了抵御严寒,同时为了锁住枝干里的水分,叶子发育成针状。
(2)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北两侧多高山湖泊,第四纪冰川对该地地形塑造明显。地处高纬且气候严寒,在冰川侵蚀下形成U形谷,沿海低地被淹没,海岸线被侵蚀,冰川消退后形成幽深曲折的峡湾。
(3)A建筑是福建土楼,B建筑是皖南民居,C建筑是陕北窑洞,D建筑是卑尔根特色建筑。房屋设计成尖顶,除了美观之外,主要是该地降水降雪较多,有利于排出积水和积雪。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白山(海拔3767.7m)是秦岭主峰,岩石受内力影响多裂隙。冰期时期曾有两次冰川发育,在冰川消退过程中,受冰川边缘特殊环境的影响,多裂隙的基岩在外力作用下发育了广泛的冰缘地貌,其中最典型的是石海和石冰川(大型石河)。下图为太白山石海和石冰川的分布及其景观图。
(1)指出与太白山石海和石冰川形成有关的主要地质作用。
(2)描述太白山石海和石冰川在空间分布及形态上的差异。
(3)与北坡相比较,指出太白山南坡石冰川发育规模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1)构造运动(或地壳运动);冻融作用(或侵蚀作用);风化作用。
(2)石海分布在(平缓的)山顶,呈片状(或面状);石冰川分布在沟谷,呈线状。
(3)南坡发育规模大。原因:南坡沟谷坡度较缓,有利于碎屑物质沉积,形成大型石冰川;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更强;南坡为阳坡,光照强,风化作用强。
【分析】本大题以“太白山”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作用、地貌类型和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地壳运动使得岩石出现裂隙,在冰川消退过程中,岩石受到冰川边缘的冻融作用进一步破碎,由于风化等外力作用,发育形成了以石海和石冰川等广泛的冰缘地貌。
(2)读图可知,石海所在地区等高线数值大且稀疏,所以石海分布在地势平缓的山顶上,呈片状;石冰川所在地区等高线凸向高值区,说明该地为沟谷,所以石冰川呈线状分布在沟谷中。
(3)读图可知,南坡等高线稀疏,说明南坡的沟谷坡度较缓,物质迁移速度慢,有利于碎屑物质的沉积,从而形成大型的石冰川;秦岭夏季盛行东南风,南坡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较多,流水对石冰川的侵蚀作用更强;秦岭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坡为阳坡,光照强,热量条件好,风化作用强。所以南坡发育规模比北坡大。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被视作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其进退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我国西北某山地现代冰川分布面积广。研究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区域冰川面积快速减少,不同冰川面积等级有显著差异:冰川面积大小与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成负相关性。下图示意该山地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和面积。
(1)从面积等级角度概述该山地冰川数量和面积特征。
(2)推测因全球气候变暖,该山地冰川消退后的裸地上土壤发育的过程。
(3)对该山地的小冰川变化趋势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该山地的小冰川会较快消退;观点二:该山地的小冰川有增多的可能。你支持那种观点?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数量以<1km2(或0.5km2)的冰川为主;面积以介于1-5km2(或0.5-10km2)的冰川为主:以小冰川为主。(或面积等级小的冰川数量多,总面积小;面积等级1-5km2如数量适中,总面积最大;面积等级大的数量少,总面积小)
(2)裸地受到风化作用,为土壤发育提供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在光照、热量、水分等作用下,会有低等生物发育,土壤中的有机质逐渐增多,土壤发育程度增大。
(3)观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的小冰川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更强,且面积小,其消退速度超过大冰川破碎解体的速度。观点二: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的较大冰川会逐渐消退,向面积等级较小的冰川演化,破碎解体为小冰川,小冰川数量可能增多,分布范围扩大。
【分析】本大题以某山地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发育的过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从面积等级角度来看,该山地冰川数量以<1km2(或0.5km2)的冰川为主,总量在2000条左右,占比很大;而冰川面积以1-5km2(或0.5-10km2)的冰川为主,即以小冰川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面积等级小的冰川数量多,总面积小;面积等级在1-5km2的数量适中,总面积最大;面积等级大的数量少,总面积小。
(2)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覆盖在地面的冰川大面积消退减少,露出裸地。冰川所在山地海拔高,风力大,裸地受到强烈的风化作用,为土壤发育提供成土母质;并且在水热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低等生物发育,使土壤有机质逐渐增多,发育程度随之增大。
(3)该题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一种观点,说明理由即可。观点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山地小冰川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更强,且因为温度升高,面积减小,其消退速度超过大冰川破碎解体的速度,所以小冰川会快速消退。观点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较大的冰川因为温度升高而逐渐消退,破碎解体为小冰川,所以小冰川数量可能增多,分布范围扩大。
20.下图为新西兰地理事物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与以丘陵地形为主的新西兰北岛不同,新西兰南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可占该岛面积的70%,许多山峰超过3000米。南岛山地顶部多积雪、冰川,现代冰川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新西兰南岛峡湾地貌发育,如米尔福德峡湾(见左下图)。在峡湾峭壁上,大小瀑布叮咚或者轰鸣,汇成动听的天然交响乐。
(1)与北岛相比,新西兰南岛多冰川地貌分布的原因。
(2)简述米尔福德峡湾的形成过程。
(3)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甲沿海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
【答案】(1)南岛纬度较高,气温低;海拔高的山地地形比重大,多雪峰;西风控制时间长,降雪大,冰川面积大,冰川作用强烈。
(2)米尔福德峡湾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板块碰撞挤压,地形破碎,冰川运动侵蚀地表,形成“U”形谷地;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消退,“U”形谷地被海水入侵,形成峡湾。
(3)位于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活跃,产生大量火山灰在此沉积,土壤中矿物养分充足;地势低平,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在此沉积。
【分析】本题以新西兰地理事物简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冰川地貌、土壤肥沃的原因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新西兰南岛比北岛多冰川地貌分布的原因应从纬度、地势、降水等方面分析。图中显示,与北岛相比,南岛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图中显示,新西兰高大山峰主要集中在南岛,南岛海拔高的山地地形比重大,多雪峰;材料信息表明,南岛比北岛纬度较高,西风控制时间较长,海拔高处降雪更大,因此南岛的冰川面积更大。由于南岛的冰川面积更大,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更明显,导致南岛的冰川地貌更多。
(2)新西兰南岛峡湾地貌集中分在西南部沿海地区板块交界处,原因分析如下,西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地质历史上第四纪冰川侵蚀作用明显,西南部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冰川发育,许多山谷受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冰川谷;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板块碰撞挤压,地形破碎,易受海浪侵蚀和流水侵蚀,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谷地,形成峡湾地貌。因此,新西兰南岛峡湾地貌集中分布在西南部沿海板块交界处。
(3)甲沿海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应从地球的内力、外力作用角度分析。从内力作用来看,新西兰地处板块交界处,图中显示,甲地西部多火山,火山活动活跃,产生大量火山灰,在西风的吹拂下在此沉积,给土壤中带为充足的矿物养分,使得土壤肥沃,从外力作用来看,甲地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图中显示,有河流流经,河流带来的丰富的泥沙在此沉积,使得当地土层深厚,土壤中营养元素丰富,土壤肥沃。
10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