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脱产考研后确诊抑郁 211毕业女孩自嘲“废物”

原标题:脱产考研后确诊抑郁 211毕业女孩自嘲“废物”

近年来,考研成为年轻人一个重要的“人生出口”。

数据显示,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为438万,较2023年下降36万,为近三年来首降,但基数依然庞大。

在当下,考研被赋予的意义,已远不止一场考试。有人期待借此实现阶级跨越;有人将上岸与高薪工作画上等号;有人因为爸妈有“学历崇拜”而被迫考研...当然,也多的是没找到人生方向的人,任由大潮推着前进。

无论是成功上岸,还是失意落榜,“考研”给考生们带来的影响与改变,或许并不能轻易隔断,生活的外延、人生的往后,都可能有它的影子。

我们对话了8位曾沉浮于考研大潮的人,他们中有人从“双一流”调剂到“双非”院校;有人临近硕士毕业时选择退学;还有人为了工作主动放弃入学机会……通过他们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研的目的与意义。

01 “逆”流而上的我们

1.

刘芳菲:从顶尖985到普通211

“(调剂系统开放期间)整天拿自己跟别人对比,还会被很多以前觉得无名的学校拒绝。跟直接升学的同学相比,我的年龄也已经偏大了,我觉得很挫败,焦躁得要死。”有朋友劝说刘芳菲,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就不要在这里放弃。她认同了,把报考范围扩大到非偏远地区的211。

但在入学西安某211学校传播学一周后,刘芳菲就想退学:上课时经常遇到老师要么迟到,要么忘记有课的情况——在本科,老师迟到5分钟就属于教学事故;导师指导的课题方向也不是她感兴趣的,进一步浇灭了她的科研热情。

在巨大的落差下,刘芳菲无法与自己和解,尤其不喜欢别人问为什么会来到这所学校。她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很鼓励她继续考博。未来她自己也想继续搞科研,但打算还是回到985院校。

2.

小郑:从二本到人大,从江西农村到北京国企

小郑出生在江西农村,那时候村上几乎没有大学生,许多人高中毕业后便留在家乡工作,而后结婚生子。“这样的生活似乎也没什么不好,但我就是想试试,试试看能不能走出去。到北京去,看看更广阔的地方是什么样的。” 高考失利后,他上了一所本地的二本院校,但这并未动摇他“走出去”的决心。江西的冬天很冷,考研那年他就偎在大厅的炭火边看书,偶尔帮着加炭,一看就是一整天。

2015年,小郑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村里的人很多都不知道“人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但听说在北京,都为他开心。如今,他在北京一家国企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妻子和可爱的女儿,也购置了房和车。偶尔的时候,父母也会从老家过来看看孙女,“他们年纪大了,还是更愿意就在老家待着。逢年过节,我就会回家看看他们。”

02 苦行路上的疼痛

1.

章书霖:从211大学调剂到双非院校,临近毕业时选择退学

自从考上211大学的新能源专业后,章书霖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每天打游戏、睡觉,一路玩到大三。临近毕业,仿佛是一夜间,周围人都开始为前程奔波。他想着,如果能考上985名校,好工作自然就来了,后面一定会越来越好。他把目标定在北航的生物医学专业,“只知道这个专业会结合计算机培养硕士,挤进去再说。”

但后来,章书霖没能考进理想学校的复试。在拿到一个在河北山里做检修、年薪八万的offer后,他不甘心,选择了调剂到一所“双非”学校。当时,家里人都替他开心,觉得有书读就是好事。

然而,在学校里上手做科研后,跨专业的章书霖感受到了吃力。临近硕士毕业时,他忽然萌生出退学的想法,不想再在研究室浪费时间和精力。

因为退学,章书霖丢了手里的工作offer,却还瞒着家里人说工作能保住。后来,他辗转杭州、上海,蜗居青旅,找到一个课程设计的岗位,但公司管理和工作过程中都有许多问题,章书霖又索性辞了职。(完整文章>>山东硕士毕业前退学 应聘月薪1.5万的互联网工作失败

2.

弯弯与超超:一个因脱产考研确诊抑郁;一个硕士毕业在火锅店干保洁

弯弯和超超从小都算是“别人家的孩子”。从211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弯弯选择直接工作,超超则为了编剧梦跨考进入了中传读研。

毕业五年里,弯弯换了十几份工作,经历过辞退、裁员,因不习惯公司企业文化选择辞职...最后落脚在医美公司当公众号编辑,研究女明星的整容史,转正前她决定辞职脱产考研走稳定的路,每天泡在读书馆,焦虑和压力之下,弯弯在去年夏天确诊了轻度抑郁。在想清楚自己适合的生活方式后,她放过了自己,放弃了考研。

影视行业对口工作不好找,超超毕业后进入了一家教育公司,却因双减政策失业。为了谋生,她在火锅店干保洁,后来她兼职写稿,月入两三千元,还不稳定。

她们将自己的经历做成视频发布到网上,字幕是“当废物也没关系啦”,视频下很多人前来“自述”:985本科,中度抑郁,三战考研,结果仍不理想;普通二本生,考研考公都失败,毕业三年存款6000,没女友没社交。

弯弯和超超追不到她们的“月亮”,天平偶尔倾向“六便士”。但因为她们的视频,理想主义者似乎找到了归宿,说只要还在追寻月亮,即使物质匮乏,心是热的。

03 关于放弃的理由

1.

杨仁荣:县城高考理科状元,考研前一个月放弃

杨仁荣曾以578分的成绩成为县城理科状元,进入了北航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专业。但自诩天才的他梦想是成为一名物理学家,为此他在大学期间自学理论物理。但渐渐地,自学让他感到吃力,但又拉不下脸来向人请教,只能自己和知识点死磕,进度缓慢,专业课成绩也吊车尾。仿徨半年后,杨仁荣决定考研,读物理系。但在临近考研不到一个月,他觉得自己考不上了,放弃了考试。

毕业的最后一学期,杨仁荣在期末考试中缺席了一场物理考试。理由是“认为实验考试没有意义”,也因此没能拿到毕业证书。于是他思绪全放在了在创业上,因为觉得父母的关心有些烦,切断了与父母的联系。后来他反复创业反复失败,出人头地的执念困扰着他,就这样与父母失联了九年。若不是母亲被确诊癌症晚期,他还不会回家。他说,按照世俗标准,自己仍是一个失败者,“一个面目模糊的人。”

2.

石三、小波、王月:为了工作放弃研究生入学机会

石三、小波、王月,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家庭环境,但却站在了相同的选择题上。

在一所985院校就读上课专业的石三,暑期实习后收到了一家头部金融机构伸来的橄榄枝,衡量后他放弃了复旦和上交的保研offer。小波是一名二本院校的师范生,考研211院校成功后,出于稳妥,他转向选择了编制。来自211院校能源专业的王月在拿到985学校拟录取名额的同时,也收到了一家上海国企的入职offer,询问周边人的意见、了解本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后,她决定放弃读研把握住难得的工作机会...

问及原因,他们都有相似的理由:读研后依旧面对着不确定性。但也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因失去硕士学历感到沮丧,会担心本科工作的社会认可度。所以,对当下年轻人来说,什么是“成功”的标志?(完整文章>>小镇做题家放弃保研复旦 进金融机构加班 怕读完更难就业

04 考研是一个人的独行夜路

1.

高月:从北京“双一流”三战调剂到家乡普通211

在高月的成长经历里,自己做的决定不多。高考填志愿时由妈妈做主选择了工商管理,大学为了能离开这个专业,她辅修了英语双学位。但第一次考研时,家人还是坚持让她报考本专业。直到一位学姐因学业压力自杀,父母可能意识到了严重性,终于同意高月转专业。

2020年初,高月考研三战分数还是差一点,父母担心她的年龄以及精神压力问题,并不支持她四战。于是她接受了调剂,来到家乡的一所211大学。后来,疫情的出现让她发现没有什么比活更重要,放下了“一定要过得比别人好”的执念

之前在北京的时候,周边人为了学习3点睡7点起的比比皆是,那样紧绷的环境中,不学习似乎是种罪过,很缺少一种“拒绝努力”的勇气。而调剂的学校里的学习环境更加松弛,同学们没有照着单一的成功模板去成长,有的想考公,好好谈恋爱,有的只要工作能够养家糊口,都是有止境的目标。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别人的眼光。对高月也很宽容,不会觉得从顶尖大学来的她什么事情都要做得好。

回到了家乡后,高月感觉有了自己的生活。高中的好朋友大都在老家工作,“在我不确定的人生中,她们成为了我确定的部分。”

2.

徐晶晶:考研二战提高102分,达到目标学校录取线

在查考研成绩前,徐晶晶非常紧张。这是她第二次考研,去年只考了322分,达不到理想学校的分数线,又在家人的支持下选择了二战,决心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所幸,一年的努力没有被辜负,成绩出来的那一刻,徐晶晶真正轻松了——比去年整整提高了102分,也达到目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比较重要的是心态方面,考研只是一个选择,不管结果怎么样,我们应该享受这个过程,放轻松。

有网友将考研比作“国内年轻人的一贴中药”:毕业了找不到工作,考个研吧;不想上班了,考个研吧;想进体制内,考个研吧;想重温校园时光,考个研吧…

实际上,这帖“中药”是否对症、有效,又是否存在哪些“副作用”“后遗症”,都因人而异,需要每个人仔细思考,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但无论如何,考研仅仅是人生中短暂的一程,未来,还很长。

参考资料:
[1] 光明网,《教育部: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为438万》,2023-11-22
[2] 荔枝新闻,https://weibo.com/1796087453/O2OkJePy0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