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最高法原则性表态,指引社会正确处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原标题:最高法原则性表态,指引社会正确处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马佳一

最高人民法院4月16日发布了涉妇女儿童案件情况。最高法表示,近期,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杀人、重伤害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人民法院共审结此类案件4件4人,犯罪人年龄在12至13岁之间,被依法判处10至15年有期徒刑。问题孩子的出现既有家庭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毫无疑问,最高法所指的那个“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案件就是邯郸初中生遇害案。至此,该案算是正式进入到两高的视野,通过两高的表态,可以看到司法部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态度发生了重要调整。

此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强调: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尔后,最高检对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三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核准追诉。4月16日,最高法在情况通报上强调,审判既要成为对失足未成年人惩戒处罚的公堂,又应作为挽救教育的课堂。处罚上坚持“宽容但不纵容”,对于主观恶性深、危害严重,特别是屡教不改的,该惩处的依法惩处,发挥警示教育作用,还被害人以公平,示社会以公道。

两高的两番表态及数据释放,在以往是非常少见的。或许是出于对未成年人整体情况的考虑,即便在刑法修正案(十一)通过后,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追责实际可能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也并未公开向社会透露相关情况。但随着湖北未满12周岁男孩杀害4岁女童案、邯郸初中生遇害案在舆论发酵,难免使社会形成未成年人恶性犯罪不受刑法制约的观感,同时也给那些极个别有违法犯罪想法的未成年人造成了不好的引导,毕竟,在互联网时代,连小学生都已经深谙网络之道。

因此,尤其需要司法部门,特别是最高级别的司法部门作出严正表态,昭示法律的严肃性,既对各级法检部门的工作方法提出指导,又对未成年人起到警示作用。从这个角度上,邯郸案的意义不弱于昆山龙哥案与唐山打人案,是一个标志性的法律事件。

最高法的表态,虽然一句没提邯郸案,但处处不离由邯郸案引发的社会思考。除了前述提到的审判原则,还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矫治教育没有很好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要求。最高法表示,(现实生活中)对“问题少年”的教育矫治程序虚化,导致大量未成年人违法后,处于无人无力监管、矫治落空状态,以致往往反复实施违法行为,最终造成恶果、构成犯罪。如某地一起案件中,被告人曾五次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但均未实际执行。应当尽快改变对低龄未成年人专门矫治机构力量薄弱的局面,加快专门学校建设,逐步推动建立独立的少年司法系统,让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但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未成年人得到应有的矫治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提出,国家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需要合理设置专门学校。然而,据检察日报报道,截至2022年,有9个省份没有专门学校,很多省份甚至是人口大省仅有1所专门学校。由于现有专门学校数量太少,无法满足需求,导致需要专门教育的未成年人“无校可去”。最高法将专门学校不足这一问题提出,表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不能停留在一放了之的粗放治理层面,否则容易将违法行为诱发至犯罪。

对恶性犯罪者追究刑责、对该送入专门学校者坚决送入,重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才能真正实现惩防并举。(作者是资深时事评论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