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外国人求中国网友改造型像 有人曾遭霸凌

摘要:这是一场突然的网络狂欢,一群长相肤色身材各异的外国面孔,在年初涌入中国的社交网络,举着一张“听劝”的白纸,向中国网友寻求“改造”建议。

故事就此展开。两个遥远又陌生的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相遇,彼此观看,互相猜测,试图理解。这是不同于西方互联网的另一种社区氛围,他们在这里获得了更直接的建议,也不止于此,还有互联网笑话、猜测和一种交流的可能。

文|魏晓涵 编辑|王珊瑚

穿进赛博世界,“改造”外国人

许多个熄灯后的黑夜,17岁的高中生亭析抛下一天的疲惫,滑入爽文大女主的世界。听听网文名字就让人激动,《穿进赛博游戏世界干掉boss成功上位》,女主身高175,120斤,全身上下都是肌肉。“这也太帅了!哇!哇!”她发出连声惊叹。

等天亮,早上6点眯着眼睛上学,幻想被现实替代。她不是那样的女生,她太瘦了,安安静静的,面对不熟的人会变成“哑巴”。有点二次元,喜欢日本虚拟歌姬初音未来,也只在网上加同好群,星星眼围观喜欢的画师和别人聊天就很满足。

而此刻,一个等待“拯救”的大女主,似乎出现在她眼前。过年那阵,她刷到一个乌克兰女孩的照片,长长的刘海搭在眼睛上,不笑,手上举着一张白纸,只有两个中文字“听劝”。

“我一生都为自己的长相感到羞耻,在学校经常被欺负,被人说长得特别像男人……您认为我怎样才能变得更好看?怎样才能让我看起来更有女人味?我为我的蹩脚语言道歉,我是在翻译的帮助下写这篇文章的。#改造听劝。”

亭析进入了一场跨越国别的网络狂欢。那时,在这个社交网站,#改造#听劝的tag下突然涌入了许多外国人,美国、比利时、乌克兰、加拿大等等,他们举起写着“听劝”的白纸,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寻求关于外貌的建议。

起因是一位Tiktok上介绍中国流行文化的博主,分享了一个成功案例——一名中国男网友,在网友的建议下如何成功改头换面。这条视频远超越她的其他作品,获得了五百多万的浏览量。

从一个普通人变成hot guy,引起了国外用户的兴趣,他们顺藤摸瓜闯入中国社交媒体。大多不会中文,像那个乌克兰女孩一样用翻译器,“我不玻璃心(snowflake)”变成了“我不是雪花”、“请帮助我发光”。那个150万粉丝博主的评论区,也成了外国人大型互助现场——怎样搜到App,带什么tag,体验如何,会被攻击吗,不敢踏出第一步怎么办?

亭析是从国内的视频网站上刷到“外国人求改造”的,评论是另一副光景,一种各自为营的互联网情绪。“有人说,有些外国人很坏,觉得自己漂亮,故意看中国人锐评刁难,然后讽刺中国。我觉得不会吧,真的有这种人吗?”

“外国人”属于陌生世界。亭析生活在福建,一个初音未来的周边都很难买到的小城市。没出过国也没见过外国人,高三生活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都被填满,周六还要去研学,阴沉沉的天去爬黑压压的山,她发来一张照片,张牙舞爪的树枝遮蔽天空的一角。

她决定自己探索。像穿进赛博世界里的游侠,划过一个,这个金发女孩五官就很漂亮,不需要“改造”;又划过一个,这位皮肤黑黑、头发卷卷的女孩有点胖,评论都建议她健身,慢慢有了变化,挺好不需要我了。那些热烈的评论让她有一种世界很美好的感觉。

直到遇见这个叫Romi的乌克兰女孩。她的第六感作出判断,这是一个真真正正需要帮助的人——她真的很好看,大眼睛高鼻梁,但有点小内向,说不出更具体的,但神情看上去就不太自信。

那种青春期的烦恼似曾相识。自己以前小小的一个,呆呆的,戴扁扁的眼镜,有次和同桌讲话露出惊讶的表情,对方说,你不要做这个表情,很恶心,类似还有一些已经记不清的让人受伤的评价。她就在座位上闷着,除了吃饭上厕所哪也不去。后来开始换眼镜、护理头发、学化妆,其实人本身没变,但朋友莫名其妙变多了。

她猜想,Romi也一定是个好女孩,有类似的境遇。说实话,亭析从不是乐意在网上暴露自我的活跃份子,不刷微博,小红书用来搜试卷答案,在QQ群围观二次元同好聊天。但此刻,亭析觉得Romi需要她。

她主动发出了第一条评论,建议对方保留刘海,尝试“雀斑妆”,并留下自己的态度,“长成什么样都不是被欺负的理由”。比起夸赞“美”,她觉得这更能安慰到对方。

那个女孩真的“听劝”了,亭析看着她陆续在网友的建议下,尝试摇滚妆、哥特妆,盘起头发,把自己16岁的变化和14岁的样子剪在一个视频里。看着视频,亭析好感触,像是真的见证了一部大女主成长小说,或许是突然的分享欲大爆发,或许是因为对方的头像,那个扎着绿色双马尾的少女带来了亲近感——她也喜欢初音未来耶。

她发出了第一条私信——你很漂亮,善意的举动可以给人产生很多的影响。我拍过一些好看的图片,可以和你分享吗?

美丽新世界

这是17岁的Romi收到的第一条私信。发出第一条“听劝”的帖子前,她设想过可能会收到什么评论,“你的鼻子太大了”、“需要做一些整形手术”,像她在过去的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那样。

一个有些显眼的鼻子,让她在学校的日子饱受困扰。路过她的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高中男生甚至发出尖叫。“Squidward”“Baba Yaga”,他们用海绵宝宝里的章鱼哥、民间传说里的女巫名字称呼她,这些角色都拥有一个显眼的大鼻子。

即使看到,身边的朋友会假装什么也没发生,她跟妈妈说过,“天呐,怎么会有人觉得你像男孩”,妈妈的反应听上去像是她在撒谎。孤立无援的青春期,她只能保持沉默,或者偷偷哭泣,她是敏感而情绪化的女孩。

那个Tiktok博主的介绍里,中国的社交网站不一样。不像Instagram,上面都是认识的朋友,每天刷过很多美丽的照片,自我暴露让人没有安全感。在陌生的地方尝试一下又何妨,反正那里没有人认识。

第一条帖子发出去,评论区几百个像亭析一样的中国网友,簇拥着这个远方的朋友,“好伟大的脸!”“参见你的老乡卡琳娜(注:一位著名coser)”“雌雄莫辨本身就是一种极其珍贵难得的美丽”,她第一次体验到了被支持的感觉。还有各种实用的建议,怎样化妆调整面部比例,戴眼镜降低中庭存在感,有人建议她尝试Cosplay,有人大喊“老公”“老婆”。

Romi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这是她们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很好的话,不止是赞美,甚至是有诗意的,我看到了‘你就像一块玉’之类的评论,这样美丽的词我甚至不知道是怎样做到的。”

Romi说,在乌克兰,一个小巧的鼻子才是美的,这些评论让她发现,不同国家对美的标准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异。原本的世界被打开,连妈妈也说,你看起来不一样了!前不久她又遇到一个男孩,不怀好意地提问,你是男的还是女的?这次她学会了回击:你猜?

“听劝改造”,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形成了一种短暂的流行文化,尤其在年轻人中间。比利时男孩Xander纯粹抱着好奇心来的,他一头服帖的金发正好该剪了,不如来试试征求意见。并非有什么外貌焦虑,反而对于评论区“像哈利波特里的马尔福”一类的评价,他耸耸肩表示,习惯了。

理发师的话题,大概是全世界的痛点,激发了网友的表达欲。有人介绍一种名叫“微分碎盖”的发型、有人提议他去搜“少年感”,还有人提醒他“千万不要一九分,中分都会比现在好看”。不过太迟了,第二个愁眉苦脸的帖子里,他的头发太短了,确实变成了一九分的样子。

Xander之前没想到,真的会出现有用的建议,“如果你在任何西方社交媒体上发布这样的帖子,得到的只是笑话。”他感受到中西社交媒体的差异,在他熟悉的语境里,做自己是一件正确的事,“基本代表着你不应该尝试改变你的外表。”

Xander不会中文,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游戏世界认识的中国高中生朋友,交流也很简单。他通过翻译软件理解网友们在说什么。“洋相还得洋人出”,还有梗图,一只狮子剪完头变成了一只猫。

他喜欢这些玩笑,尽管有些让他费解。有人叫他“来聊五毛钱的天”,他回复,我的翻译软件说,“他说他要给你五毛钱”,是这个意思吗?

交流的氛围总体友好而善意,这是Romi的感受,她诧异于几百上千条评论里,几乎没有负面评价。有参与过“听劝”的中国网友对媒体分析,“可能因为是外国人吧,好像别人来你家做客,就不敢说什么重话”。

怀疑和碰撞并非不存在。有的海外网友说,“我朋友试过,有人说她身高太矮但身材太胖”。还有意见是针对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的,她没有主动交互,却总被推送让人身材焦虑的内容——胳膊形状不够漂亮,背不够直、腰不够细等等,让人不适。也有评论对越来越多涌入的外国人存疑,“其实你们(国内热心网友的评论)只是外网素材”。

不乏审美和文化上的差异。像是建议黑人女孩把皮肤变白,或是让穆斯林女孩摘下头巾,一位巴西的女孩尝试理解,她对媒体分析,“中国是一个同质化的国家。对待多样性的方式不同,不能要求不了解多样性的人以应有的方式对待它。”

连接与退潮

对文月来说,Xander是她观察世界多样性的一个窗口。她在深圳竞争激烈的高中读书,为了小组作业去找外国人做访谈,Xander是为数不多愿意无偿接受访谈的人。

她和这个比利时男孩年龄相仿,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同龄人的生活可以是,健身、运动、和父母去别的国家度假,玩乐队,开两三百人的小型演出,视频那头的男孩双眼发亮,她很羡慕。她没有离开过深圳,为了考到一个好的大学,大家都很卷,她的宿舍长洗澡的时间都是掐表计算的。

好像也有一些熟悉的东西,青春期的男生,自信到有些自恋,发炫耀自己肌肉的照片,关注身材好的异性,和身边的男同学也没什么两样。他独自一个人吃饭,房间里养了两只猫,文月觉得,他可能挺孤单的。

数据替人做出选择,很多外国网友,短暂地出现一两次,没有获得太过热烈的反馈,就离开了。如同许多青少年文化现象,短暂地吸引了人的注意力,又短暂地转移,像一阵风暴。

上百万的浏览量,持续大量的评论,反馈大多友好,数据和关注把Romi和Xander暂时留在了这个平台。

即便处于繁忙的考试周,Romi每天都会留出一段时间,读完所有的评论和私信。她用自己的办法融入和探索——找一些和她风格相似的博主,借鉴她们的tag,比如#帅t#仅女生可见,不过,她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Xander的私信快变成树洞了,许多同龄人向他诉说生活的烦恼。他得以知道中国高中的生活,手机会被回收,要穿上统一的校服,为了应对高考有无止境的学习压力。

他也开始分享自己的生活,比如在奥地利的假期。平台的算法和数据让他疑惑,作为一个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的学生,他尤其关注这些。和“听劝”相关的话题,像是关于头发的后续,数据掉得厉害,而一些“无聊”的分享却获得了不错的流量,比如他的小猫。

他没有和身边的亲人朋友讲过这段遭遇,这只是日常生活里一个小插曲。

向Romi发出第一条私信之后,亭析惦记着她,时不时点进主页看一下她有没有发帖。原本期待着,和这位因为初音未来结缘的乌克兰朋友,会像那些同好群的网友一样,有热烈的互动。她拍到美丽的图片,会分享给所有的好朋友,现在多了一个Romi,过年的烟花、手做的黏土模型等等,这位遥远的朋友回应总是淡淡的,“中国的新年真美”,像这样一句话或是一个表情包。

亭析分享给Romi的烟花图片。讲述者供图

她有一点小小的失落,也更新了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原来他们不是像视频里看到的那样,都是侃侃而谈的,这是她认识的第一个外国人。

交流搁浅在这个层面上。至于触碰现实生活,亭析觉得很难。她很难想象一个乌克兰同龄女孩,在过怎样的生活。她只在新闻上看到这个国家的消息,俄乌战争还在继续,亭析会想起她,战争在影响她吗?她不好意思问出口,一个生活在安全之中的人发出类似的关心,会不会显得有点“不平等”?她担心无意伤害到这个遥远的朋友。

就在前不久的一个早晨,Romi所在的城市发生了爆炸,火箭弹击中了一所艺术学校的大楼,那是明年她原本要去读书的地方。时刻身处战争中让人不安,或许离开是更好的选择,她在考虑出国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在亭析发来的那些照片里,她对烟花印象深刻,为了避免爆炸声带来的恐慌,她生活的地方禁放烟花,她很久没见过烟花了。

亭析也期待着高考结束之后的生活,虽然她还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做什么,但一定要离开,从这个小城、女孩不被重视的地方,走向一个更大的世界。

(文中亭析、文月为化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