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多地高考即将结束,考后需注意哪些事项?

今天

2024年全国高考进入第三天

多地高考即将收官

什么时候可以查分?

高考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考生和家长们一起来了解↓

多地高考即将结束

6月7日

今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

报名人数达1342万人

比去年增加51万人

今年高考全国共设考点7926个,普通考场35.9万个,备用考场2.2万个,监考人员107万。

作为第四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

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

今年是高考改革后的首考

采用“3+1+2”选考模式

目前,多地高考即将结束:

6月8日

陕西、河南、四川、内蒙古、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山西等9个省份的高考已结束。

6月9日

广东、江苏、安徽、上海、重庆、福建、湖北、湖南等多数省份的高考也将迎来收官。

6月10日

北京、天津、甘肃、山东、浙江等省份将结束所有考试。

高考查分时间表请查收

高考结束后

将进入高考成绩查询及志愿填报阶段

多地已更新查分时间

四川:从6月10日起将进入评卷工作阶段,预计6月23日公布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考生成绩,7月初至8月中旬开展招生录取工作。

甘肃:6月25日左右公布普通高考成绩,考生可登录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点击“信息查询”进行查询,或登录甘肃省国家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查询。

第一次志愿填报:6月26日20:00至6月30日14:00。第二次志愿填报:7月29日20:00至7月31日14:00。

江西:高考成绩公布时间为6月25日,高考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下旬—7月上旬,以2024年高考网上填报志愿公告为准。

安徽:高考成绩公布时间为6月下旬。

更多地区高考查分时间,戳详情>>

这些针对考生的“套路”要警惕

高考期间,各种相关诈骗层出不穷,

考生和家长们要警惕以下“套路”

谨防上当受骗

朋友圈有人“捡到准考证”

近日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声称捡到了高考准考证,请求紧急转发以便考生找回。实际上此类信息是每年都会出现的谣言,请广大网友停止转发此类信息。这其实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高考设下的一个骗局,以捡到准考证为由引起公众关注,吸引流量或者伺机诈骗。

提前查分骗局

高考结束后,不法分子会利用部分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态,通过群发诈骗短信,谎称有“特殊渠道”可以提前查询高考成绩,并附有“查询分数”的网址链接。如果在其中输入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以及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后,银行卡的钱财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转走。

高考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及查分网址,不要轻易点击陌生短信、邮件中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更不能随意在陌生网址上填写个人信息、银行卡账号信息以及短信验证码信息,谨防被骗!

“特殊渠道”入学骗局

不法分子对考生及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以让考生获得内部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

公安机关提示: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特殊渠道”入学,都是诈骗!

伪造录取通知书骗局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的录取短信,让考生将学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

虚假申领“助学金”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生相关信息后,冒充高校老师或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谎称可以对困难考生或者成绩优异的考生提前申请或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同时以“再不领就过期”的名义,要求提前支付“手续费”“报名费”等费用从而实施诈骗。

如果接到类似信息,考生和家长要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向高校、教育等部门核实信息真伪,请勿盲目轻信。

“混淆假冒高校信息”骗局

近年来,出现个别地区和学校的招生部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被一些个人和机构提前抢注。不法分子假冒高校、官方招生机构、学校网站或学校公众账号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迷惑考生和家长,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公安机关提示:每年具有本专科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都会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考生和家长可通过登录教育部官方网站“文献”栏目下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进行查询核实。提醒广大考生,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请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考后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考生们应谨慎保管个人准考证号、登录密码等重要信息,时刻保持警惕,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防范不法分子违法利用信息,侵犯个人权益。

缓解焦虑、调节情绪

如果在考后感到焦虑,考生和家长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缓解焦虑、调节情绪。

放松训练

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是常用的缓解焦虑的方法。在焦虑时要关注一下自己的呼吸,需要控制呼吸、均匀呼吸,不要让自己的呼吸频率变快,焦虑就不会加重。

适度运动

焦虑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时喜欢做的运动。有氧运动是最有效的缓解广泛性焦虑症或减少恐慌的倾向的方法,如跑步、快走、户外骑车或室内蹬车、游泳和有氧健身舞等。

学会“不焦虑”的饮食

咖啡因、尼古丁、兴奋剂类药物都可能导致焦虑。食盐、防腐剂、肉中的激素、不良的饮食习惯(吃得太快、边走边吃、吃得太多、一餐中喝太多的汤/饮料)可导致压力增加。

来源:央视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