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阿里达摩院否认曾要求姜萍再次答题,消除不了阴谋论

文|唐凯兰

据中国新闻周刊6月18日报道,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17岁女生姜萍获得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初赛第12名,有网传称,姜萍在取得93分的高分后,主办方达摩院团队曾再次为姜萍出题,要求姜萍在黑板答题,几日后方公布成绩。18日,记者从阿里巴巴达摩院团队处获悉,网传消息不实,未曾要求姜萍再次答题。

网传达摩学院再次出题的原始出处,仅仅是一张照片,姜萍站在写满数学公式的黑板前转身微笑。而网传的故事将这张照片做了另外解释,说是姜萍取的好成绩后,达摩院不敢相信,于是到学校现场出题,让姜萍再考一遍。达摩院在这个传言传播几天后澄清,想必是不想再忍了,但似乎也无法打消各种阴谋论。

网络传言

“再出题”这个网络传言中,其实包含着两层相反的含义:一是姜萍的初赛可能不是她独立完成,所以主办方要验证;二是表面上说姜萍的实力经得起考验,实际上还是对标上一个层次的阴谋论。易言之,编排“再出题”的小故事,无论是目的还是效果,都为姜萍参赛这件事埋下了疑虑的种子。

姜萍获得数学竞赛的好名次后,一个主要的舆论看法是赞叹她的智力,同时欣赏她在一个相对困难的环境中坚持求学的毅力和精神。从这些赞赏的角度,人们提炼出一个中专生华丽逆袭的励志故事。应当说,在长达一周左右的时间中,这个励志版本的故事流传甚广,直到阴谋论声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持有阴谋论的人认为,姜萍这次竞赛取得好名次,不排除有造假的成分。在这种阴谋论的眼光下,几乎所有因素都被重新审视、重新考量。包括但不限于:早期达摩学院向媒体提供姜萍获奖的材料是精心制作的,姜萍板书时写错了基本的数学符号,姜萍中考数学没答完卷,没有扎实的高中数学基础,指导老师王闰秋的动机,等等。

这些阴谋论所引用的证据,从事实与逻辑上貌似站得住脚,但别人也可以作以下反驳:达摩学院用有特点的姜萍来宣传赛事有什么错?有数学老师证明,那个所谓写错的符号并没写错;姜萍没上普高,现在是中专二年级,月考数学成绩不突出,不代表她没有数学天赋,现在就不能有好的表现。

而且,专业数学竞赛的参与者和指导老师出面解释,姜萍初赛时的数学水准,约等于大学本科的数学水平,谈不上艰深。考虑到王闰秋对姜萍的指导,加上她自身的天赋,还有勤奋——比赛前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做题,在中专达到这个水准并不算特别离谱。

另外,姜萍在视频里说,她对学校的作业没有兴趣,扫一眼觉得没有价值,更偏向于做高等数学题,这也能部分说明她的天赋为何在中专才显现。也就是说,阴谋论所用的论据,其实都可以有另外的合理解释,这就让整件事笼罩在褒与贬的拉锯战中。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东方IC

有人会说,等到本月22日姜萍参加完决赛,取得好成绩后,阴谋论就会烟消云散。这个假设有点理想化,哪怕姜萍在决赛中取得好成绩,阴谋论者还会继续强化其论据,更坚信造假的推断,他们大可以说资本为了造神,用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如果姜萍考砸了,阴谋论者将更加得势:你看,我说是假的吧!

因此,决赛不会是阴谋论的终点,反而可能是阴谋论变得更加浓烈的起点。老实说,这场人为制造的、所谓真假之辨已经陷入了僵局,姜萍无法通过阿里举办的竞赛自证、达摩院和王闰秋无法旁证,质疑者也不会停止散布怀疑论调。而且可以想象,随着造假论调的传播,汇聚在姜萍身上的赞弹对立情绪将更加尖锐。

现在的情形是,姜萍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上的表现,已经形成了励志的传奇故事与造假的阴谋故事两大版本的对峙。姜萍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权威赛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就当下而言,相较于她的自证难度,怀疑论者更容易宣布胜利。

当然,就像所有科学都要经得起检验一样,在围绕姜萍的争议中,对真心维护这个检验原则的人也不能作道德批判。只是,迄今为止,姜萍的竞赛名次并无明显的硬伤,没有确凿的事实支持阴谋论调,质疑者所执拗的更像是他们相信的真相版本,而不是真相本身。不妨暂且信任姜萍,看看时间会给出什么答案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