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浙江最低调的民营经济“隐藏大佬”,与宁波双向奔赴

台(tāi)州,一个外省人士甚至很少能够读对的低调小城,却是一座有着光辉历史的民营经济大市。

改革开放后,台州与温州共同创造了为人称道的“温台模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经济总量从全省倒数第二跃居第五,甚至一度高居前三,风光无限。

进入新世纪,“温台模式”逐渐式微,台州经济增长趋缓,更是被嘉兴一举反超,失去了浙江第五城的宝座。近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台州毅然选择北上,甩开温州拥抱宁波,成为宁波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近日,宁波、台州两市举行座谈会,现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拥抱宁波的台州,还有希望重回浙江第五城吗?

-01-

民营经济强大

台州的高光时刻,始于改革开放。在此之前,台州“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条件导致环境封闭、资源短缺,再加上地处海防前线,国家、地方投资短缺,经济总量排在全省倒数第二,人口规模却高居全省第三,被称为“东南沿海的‘第三世界’”。

改革开放后,台州大量农村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发展山区水果种植和海洋河湖水产养殖,再兴建罐头厂、冷藏库,开展就地加工升值。还有几十万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做建筑建材,做豆腐、弹棉花、补鞋、卖眼镜……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之后,台州人也开始投资兴业。可惜的是,台州旁边没有香港、澳门,学不了“珠江模式”;距离上海太远,乡镇工业一片空白,也学不了“苏南模式”。最终,台州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联户合伙办厂的路子。

台州历史上就有一种“打硬股”的办法。在沿海渔业地区,由于一家一户往往造不起船、置不起网具,就几家联手投资入股,并投入相应劳力,造船置网出海捕鱼。改革开放后,台州人就这样联户集资合股办厂,在1983年诞生了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1986年下发了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的官方文件,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颇具特色的台州模式,与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被合称为“温台模式”,知名度比肩“苏南模式”。台州经济从此腾飞,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医化、模具塑料、泵与电机等制造产业享誉全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州经济总量冲上全省第五,甚至一度跃居前三,风光无限。新世纪之初,台州坐拥吉利汽车、钱江摩托、海正制药等多个著名品牌,20多个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全国五大摩托车制造基地之一,全国化学原料药重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阀门、水泵基地。

时至如今,民营经济仍贡献着台州80%的地区生产总值、85%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和90%以上的进出口额,不容小觑。只是当先发优势弱化,台州也遭遇了转型之痛,近年经济增长趋缓,不仅被嘉兴一举反超,还被金华步步紧逼。

-02-

经济增长趋缓

进入新世纪以来,“温台模式”先发优势逐渐弱化,低小散的产业弊端开始显现,再加上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台州经济承压前行。

2008年,台州经济增速十年来首次跑输全省,2011-2023年更是大都低于全省,其中,2021、2022年增速位居全省倒数第三,2023年排在倒数第一。

过去十余年,浙江中段城市的GDP排位仅发生了一个变化,那就是嘉兴超过台州,晋级全省第五。2013年,嘉兴GDP总量3234.3亿元,以40多亿的优势赶超台州,结束了台州长达21年的浙江第五城之位。

此后嘉兴一路狂飙,2023年GDP总量率先跨上7000亿大关,领先优势从40多亿一路拉大到800多亿。台州身后的金华也是一路飞升,2018年差距还有600多亿,2023年已经缩小到200多亿,台州第六城的位置已然岌岌可危。

究其原因,传统制造业式微是重要因素。2007年,台州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历史最高(49.8%),近年已经滑落至37%。202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2238.61亿元,较2007年增长1.3倍,低于1.8倍的全省均值。

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和通用设备制造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近年台州汽车产量大幅下滑,2023年整车产量13.24万辆,较2018年的46.55万辆几乎膝斩。以泵、阀门等机械制造为代表的通用设备制造业,规上工业营收此前已经突破千亿,2022年又跌破千亿级别。

还有很多重点工业产品产量,近年也出现了断崖下滑——2023年电动自行车产量347.24万辆,较2022年缩水近百万辆;家具2759.54万件,较两年前减少近50%;家用冷柜和电冰箱分别为152.49万台、72.38万台,较几年前缩水20%以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台州也曾直言自身弊端:经济企稳回升基础不够牢固,持续增长压力不小,新兴产业培育有待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台州想要重回浙江前五,难度属实不小。选择向北融入宁波都市区,也是基于产业协作与经济增长的现实考量。

-03-

万亿工业目标

2021年,宁波、舟山、台州三地联合发文,公布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其中台州被定位为唯一副中心城市。此前喊了多年的温台沿海城市群,基本已被束之高阁。

宁波都市区示意图/浙江新闻

台州甩开温州拥抱宁波,自有现实考量。两地共同临海,又同以制造业见长,产业有部分雷同,但更具有高度的互补性。

独立经济学家、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郑荣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从价值链看,台甬的产业匹配性优于温台。台州的支柱产业为电力能源、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橡胶塑料制品业等,而宁波的支柱产业是数控机床、注塑机、电气机械、汽车配件、工业模具、港口装备产业等,正好与台州形成互补关系,价值链高度吻合。

甬台一体化桥头堡——台州三门县,近年招商引资成绩相当亮眼。2023年,三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9%,持续26个月领跑全市;累计招引亿元以上项目36个、全市第一,总投资340亿元,分别增长64%、306%;50亿级、百亿级项目接连突破,预计产能将达600亿元。

面向未来,台州瞄准“世界级制造基地,万亿级工业体量”的目标,宁波能带来的支持显然不小。宁波工业总产值位居浙江之首、全国前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连续七年全国第一,实力强劲。两地共同打造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对台州无疑是巨大利好。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宁波整车产销量占到全省汽车产业的一半以上,已经构建起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台州在动力电池、储能、光伏等领域有所布局,坐拥晶科、比亚迪、清陶、永太新能源、信质新能源等多家新能源电池配套企业,可以实现有效互补。

近年两地协作不断提速,吉利斥资数亿在宁波建设新能源汽车总部,努力实现汽车新能源化转型;去年信质集团与宁波威睿合作的第一款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EDS1项目下线投产,打破了国际垄断技术。

在绿色石化领域,去年荣盛台州年产1000万吨高端化工新材料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1480亿元,建成后将带动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该项目落子台州,除了台州自身的产业基础外,也有坐拥深水海港、货轮可直抵宁波的天然优势。

总体来看,台州向北拥抱宁波,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有着明显加持。只是在厚积薄发之前,狂飙的金华确实不容小觑。想要“守位”尚且不易,重回浙江第五城实非易事。

参考资料:

[1] 各地统计局

[2] 台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宁波学习考察.台州发布

[3] 从“三线”到“三民”的历史演变——台州改革开放40年回顾.台州史志网

[4] 为何吉利汽车钱江摩托都在浙江这座小城?台州胜在不骛于虚声.瞭望

[5] 从温台沿海城市群到宁波都市圈副中心,台州为何选择北上?天目新闻

[6] “分手”温州!台州要做宁波都市区“副中心”?长三角日报

[7] 台州,“一核多点”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台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