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7万多人跟退休博主学寄快递 喊其“妈妈”

摘要:怎么买菜做饭、乘地铁,一群年轻人跑到这类视频账号下面,学生活技能,喊博主“妈妈”。很长时间,他们成长在电子屏幕里,技术满足了生活的需求。有人在疫情中、恋爱后、毕业时,才察觉到跟真实世界隔了一层。这种耻感很难描述,但在电子妈妈营造的空间里,他们互相照镜子,投射情感关系,发现“不会”是可以说出来的。而这一课,还是要在网络里补上。

文|魏荣欢

编辑|毛翊君

补课

大四了,徐洋只会煎鸡蛋和煮泡面。吃顿饭太容易,在家爸妈做,上学去饭店聚餐,或者点外卖。火锅也可以点,锅都不用准备。谈了女朋友之后,他着急要跟妈妈学做土豆炖牛肉了。妈妈很快不耐烦,嫌他翻炒慢,抢过炒锅自己来。徐洋被说了一顿,还是没搞清楚各种调料要加多少量,翻炒多久。

他在网上刷到教生活技能的博主,会用矿泉水瓶盖作量具,告诉做饭小白怎么控制调料用量,选菜、切菜、都会讲。关于煮方便面下荷包蛋,就有18万点赞,步骤里包括“关火把它盛出来”,提醒“挨着水面,小心不要烫到手”。很有亲和力,这个感受让徐洋成为47万粉丝中的一个。后来,他给女友做了一次雪花酥,有点硬,但尝到跟外卖不一样的“烟火气”。

徐洋一直没离开过家乡广东,最远就是读半封闭的私立高中,离家10公里。平时洗衣服交给妈妈,或者送到干洗店,奶奶也会帮他洗鞋。第一次学刷鞋是高二,因为买了双三千多的休闲鞋,特意去网上搜保养教程。他学着沾牙膏刷,结果有一只褪色了,还是得找洗鞋店。打开潮鞋的微信推文,末尾就有推荐,点预约送洗,三双上门取。

现在马上大学毕业,徐洋想去外地闯,心里没底。他还不会坐地铁——家乡没有地铁,出门就是打车。上个月去大城市看演唱会,原本打算查一下坐地铁教程,后来家人又安排了车辆接送。之前不会骑自行车,他常被朋友取笑,驾照也是最后一个考的。今年上半年,这两样解决了。拿到驾照后,爸爸把家里的一辆车给他开,“好像那一刻他是在跟我平等的交流,不是教育或者指责。”

视频吸引了一批和徐洋类似的年轻人。家长呵护、电子生活便利,很长时间察觉不到技能缺失。一些人说起少年时期,家人的唯一要求是学习,把他们隔绝在生活之外。开始独立生活后,他们出于一种“补课”心理,在网上填补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博主视频下的留言。源自截图

教学视频里,最基础的内容流量更高,比如坐飞机、高铁、公交车和地铁,寄快递、去医院、换被套、刷白鞋。“妈妈教你怎么寄快递”,被7.5万次收藏,博主妈妈满脸笑容地演示到网点寄送和线上下单,重点提醒带好身份证,第一次使用APP需要注册。

陈静婕在各种电子父母账号里,关注到“小琳妈妈”,除了技能上的补课,还觉得找到真正在生活的感觉。她27岁,已经成家,在疫情封控时才发现自己离生活有点远。她不会挑菜,线上买菜选便宜的,葱没两天就蔫了,虾咬一口不新鲜,猪肉吃起来不对劲。看到小琳妈妈教挑选猪肉,她才知道原来不同部位的猪肉差别很大,怀疑自己之前买到不适合吃的淋巴肉。

听到博主语调温和说“妈妈教你”,陈静婕也感觉“心里缺掉的一角被补上了”。她羡慕朋友可以事事问母亲,她身边没有这样的角色。1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两个大十多岁的姐姐承担起家务,她的唯一任务是学习。家里保持传统男女分工,男性挣钱,女性操持家务,后来父亲有了女友,也没让她干活。

现在她做成人培训讲师,平时吃饭基本点外卖,洗地机解决了她一直头疼的水渍问题。各种便捷服务很容易就帮她补齐了生活技能的缺漏。有次过年回家,父亲突然说,你怎么还不会做饭呢?陈静婕有点愣住。

隐秘的窘迫

“妈妈教你第一次去星巴克点单”,这段视频让陈静婕想起十年前的尴尬。那天是高中好友生日,也是大学后第一个重聚的暑假,有了千把块自由支配的零用钱,她们决定到“很贵的”星巴克增加仪式感。陈静婕逐字念出墙上的菜单,又想听前面客人点啥,结果“念的那一长串没听懂”。从点单到等叫号取餐,她们不知所措。

屏幕里,博主“妈妈”在沉浸式点单,她把咖啡分为偏甜的和不甜的,推荐了两款。有人震惊,“什么东西都能出教程了”。但2万多人收藏了这个内容,一条评论回复,“在你们眼里习以为常的事情,很多人就是从来没有做过啊。” 有位便利店店员见过客人不会用收付款码,写了四段长文反击。

类似的羞耻经历在这里展开,内心隐秘的部分被说出来——“之前同学喝的时候说苦,我就问了一句半糖还是全糖,结果他告诉我星巴克不分半糖全糖,我当时真的觉得好丢人”。有个20岁女孩,来自小乡村,刚上大学时搞不明白吃麻辣烫吃火锅的流程,第一次吃螺蛳粉火锅,因为蘸料太清淡被同学嘲笑。这个账号下,他们发现“不会”是正常的,是可以说出来的。

看完视频,张琳微去了一直不敢进的星巴克。讲述者供图

张琳微从小就在湖南的田里干活,还要帮父亲的养猪场煮潲水,这些乡村生活技能没有帮她在城市自如生活。她熟悉村里的菜市场,谁家摊位在哪儿,菜是什么价格,当季菜可以讲价,走时还送把葱。城市里买菜要进商场,种类多,有时还要自助结账,她尽量回避,“很有技术感”。生活里处处冒出新东西要学:买东西要开通支付宝、绑定银行卡,吃饭要学团购餐券、线上点外卖,出门要学坐地铁、打网约车……似乎之前的生存方式全都失效。

大学生赵静刚来城市时,第一次坐地铁找错地方,进去又出来扫了好几次码,3块的行程花了9块。头回坐高铁回家,再困都不敢睡,怕坐过站。有次自己去医院,看病挂号半小时,找路找了两小时。她一直为自己没见识感到难过。

有粉丝把共情点打在包容、耐心上,尤其是博主的最后一句话,“孩子学会了吗?不会的话再来问妈妈。”他们会说,自己遇到不懂不会的,得遭亲妈骂——上那么多学这都不懂吗?比如烧茄子,茄子没切好、油放早了、锅没烧红、辣椒没准备,一个过程起码挨说50句。最后,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有问题。

搜索怎么洗碗之后,陈静婕惊讶,有很多人像她一样,在这里消除自我怀疑,袒露自己是巨婴。在煮荷包蛋的视频下,很多人贴出操作照片,有火太大一锅白沫的,有火小变水泡蛋的,还有的糊了整个锅底。

还有人接力给出一大段坐地铁的文字教程,描述“闸机那有个亮亮的小屏幕,拿二维码对准,扫一下闸机就开了”,圈出“要转线就不要出站”,这个错误陈静婕和赵静都犯过。一条被赞了2337次的评论说:“即使考上再好的学校,找到再好的工作,上了社会,地铁都不会坐。”不少留言把这归结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缺失。

角色代替

做了4个月,快50万粉,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这位本名金小琳的济南母亲讲,她一开始拍自己的退休生活,后来好多人留言问煮挂面、打荷包蛋、叠衣服这些简单家务,她就拍成教程,流量一下也上来了。在400多人的粉丝群里,大家都叫她“妈妈”。金小琳带着山东口音,每个视频都以“孩子,妈妈今天……”开头,让这些粉丝很受用。

屏幕里的笑容,是张琳微在自己母亲脸上很少见到的。张琳微记忆里,母亲的眼皮是凹进去的,双眼皮变成三眼皮。一睁开,眼里没有光,全是疲惫。她初三确诊重度抑郁,休学那一年父母都辞去工作,陪她住了两次医院,带她到周围玩,夜里守着怕她哭。治疗的药物都有副作用,她体质敏感,要不停换药。

一年下来,家里钱花光了,但病不见好,还加重转成双相情感障碍。前半辈子从没听说过抑郁症的父母不明白,为什么看了病吃了药还不好,耐心逐渐消磨。她发觉,父亲突然整天跟朋友喝酒吃饭唱歌,找借口不去工作,也不管她发烧。母亲开始打两份厂工,一天两百多块。父母吵架时候会动手,母亲也变得对她和姐姐暴躁,放碗的声音大了都会被指责。

妈妈不准张琳微哭,不准她不开心,觉得只要表面上正常就没有病。发病的时候她浑身疼痛,走不稳路,严重时出现幻觉,在学校不敢吃饭,在家不敢睡觉。邻居问起来,妈妈会说她胃不舒服,搪塞过去。大二张琳微自己住了三次院,姐姐在电话里问“你是不是装的?”她怨家人不理解,又内疚自己把家庭搞成这样。

她大三下学期关注到妈妈博主,留言说想学简单一点的煮面条。博主回复了,马上发了西红柿鸡蛋面的做法。“每次看她,我就想到我自己的妈妈。有时候我总想告诉她,虽然我心理有问题,但是希望你不要放弃我,不要嫌弃我。”现在每次发病,张琳微都没再跟家人说,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正常的。

32岁的方小敏在评论写了很长的文字,“我的妈妈,已经好久没联系了,她好像经常忘了自己有个女儿,她不知道她的女儿要工作,要当妈妈、当妻子,还要当儿媳妇、弟媳妇各种身份,她也有搞不定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说,你辛苦了,累了就休息一下,放过自己,不要逞强,也许她就不会失眠了。”

她是公司文员,有个5岁的女儿。疫情前在安徽买了房,之后丈夫所在的房地产行业裁员减薪,房贷吞掉他们七成收入。她来自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大专学费申请了助学贷款,“不用出钱,只签字就行”,她这样说服父亲。父母忙着给哥哥挣彩礼钱,后来她去上海工作了一年他们都不知道。

之前有几次,她告诉母亲要回家,可到家发现母亲跑出去打临工了。方小敏伤心,减少了回家的次数。然而这在母亲眼里成了一种不孝,她后来从亲戚那里听说。在老家人眼里,她嫁了好老公,独立在省城买房,过得很好。这是她想让母亲看到的。然而,她和老公已经很少交流,开口就是孩子的事,和婆婆摩擦也多了。

陈静婕在家跟老公一起下厨。讲述者供图

陈静婕把学做饭看作“回归生活的契机”。像是回到小时候,六点放学回家,妈妈在厨房做菜,那种油烟味滚着生活的真实。她和丈夫也有了共同完成的事情,做饭前一天,他们要想冰箱里有什么菜,还需要买什么记下来,要不要叫朋友来。买菜从线上转到线下菜市场,菜就挑那种肥肥壮壮的,海鲜要买活蹦乱跳的。

(应讲述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