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个税APP更新:新增显示经营所得等5项个人所得 ,专家称将所有收入汇总后能方便纳税人查询、核对和申报个税

近日,个人所得税APP更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个人所得税APP是国家税务总局推出的官方税收管理、个税申报系统手机应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与此前相比,目前该应用在收入纳税明细中,新增展示了5项个人所得,分别为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

纳税服务热线12366客服人员表示,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是指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即个人所得税法中提到的前4项个人所得,此次新增展示的5项个人所得主要是查询、展示的作用,并不改变汇算清缴方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个人所得税APP的“收入纳税明细”仅展示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综合所得。更新后,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的9项个人所得均可以在个税APP上查询、展示。

个税APP新增展示了经营所得等5个项目

新增显示项目主要涉及从事经营活动或拥有财产所产生的收入

目前,哪些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

康德智库专家、上海虑远律师事务所律师钟浏漪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新增的5项纳税项目主要是基于个人从事经营活动或拥有财产所产生的收入,而原有的4项综合所得则主要是与个人劳动所得相关。前4项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而后5项所得则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记者注意到,按国家统计局相关定义解释,居民可支配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钟浏漪表示,经营所得属于经营净收入的一部分,而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则属于财产净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这5项所得分别按照不同的税率和计算方式进行纳税。例如,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而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则适用20%的税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至于个人投资者股票投资收益是否需要纳税,钟浏漪表示,目前股票投资收益中的股息、红利所得需要纳税,但股票买卖差价收益(即资本利得)目前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有利于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税务服务

年度汇算指的是年度终了后,纳税人汇总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4项综合所得的全年收入额,减去全年的费用和扣除,得出应纳税所得额并按照综合所得年度税率表,计算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再减去年度内已经预缴的税款,向税务机关办理年度纳税申报并结清应退或应补税款的过程。一般来讲,只要纳税人平时已预缴税额与年度应纳税额不一致,都需要办理年度汇算。

记者注意到,201911日起,新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施行,其中有一个变化即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即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4项劳动性所得项目纳入综合所得征税范围,对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按年合并计征并实行综合所得年度汇算,其他各项所得仍采用分类征税方式。

中国税务学会学委会原副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税务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焦瑞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经营所得等项目以前未列入,是因为不需要综合计算,但不列入又可能出现漏征漏管,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出发应当列入。从所得统一归口、方便以后的智能算税等来看,也有必要列入。

此外,后面增加的这几项内容,为经营所得、投资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适用的所得税率与以前的综合所得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单列出来。

钟浏漪表示,此次APP的更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纳税人的需求,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税务服务。将所有收入都汇总到个税APP里,有利于方便纳税人查询、核对和申报个人所得税。更新后,纳税人可以更方便地了解自己的各项收入及纳税情况,也简化了申报流程,提高了税务处理的效率。此外,还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促进税收公平和效率。

钟浏漪表示,年度汇算清缴时,当纳税人的实际应纳税额大于已预缴税额时,需要进行补税。这通常发生在纳税人有多项收入来源或收入较高时;当纳税人的实际应纳税额小于已预缴税额时,可以申请退税。这通常发生在纳税人收入较低或享受了某些税收优惠政策时。

每年汇算清缴时,纳税人要注意,准确计算自己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确保申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关注税务部门的通知和政策变化,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和规定;如有疑问或需要帮助,可以联系税务部门或咨询专业税务人士。

每日经济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