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在9个平台借款8千债务变8万,年轻人别轻易沾染网贷

文|梅堂

据法治日报报道,来自江苏的江睿上大学时想买一些电子产品,又不想问家里要钱,就从某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消费信贷产品借了5000元,分12期还款,后来又借了3000元。起初她还能按时还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务逐渐增加,为了填补漏洞,江睿开始不断申请新的贷款,短短一年时间便先后在9个网贷平台借款,“拆东墙,补西墙”,原本8000元的债务变成了8万余元,陷入了恶性循环。

资料图。图文无关。

一开始看着利息也不高,分多期还款不会有压力,结果短短一年的时间,8000债务变8万……江睿的困境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很多几乎毫无金融常识的年轻人,怎么也想不到原本几千块的网贷会变成吃人的怪兽。

再也无法从网贷的泥潭里爬出来的年轻人究竟有多惨?稍微搜索一下新闻,这样的标题并不鲜见:《云南小伙深陷8家网贷烧炭自杀》《南京23岁毕业生因网贷自杀》《被网贷催收威胁,26岁女子欲跳楼》《24岁女生办网贷美容疑因无力还贷喝农药身亡》……

这些迫于无奈,最后走了极端的年轻人当然是少数,然而这两年媒体在报道这一话题时,不约而同会提到一份题为《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的统计数据。这份报告显示,在中国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经达到86.6%,实质负债人群约占整体年轻人的44.5%。

也就是说,至少有近一半的年轻人有借贷过日子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发布于2019年,彼时尚没有疫情。疫情期间,很多年轻人收入大减,靠网贷“拆西墙补东墙”过日子的人,可能只增不减。

网贷作为一种金融借贷工具,原本没有善恶之分,但是这些年随着互联网大厂陆续抢滩金融市场,平台为了扩大市场,想尽办法引诱消费者借钱,中间暴露出的种种不规范现象,令人忧虑。

比如,很多借贷产品几乎没有风险提示,也没有详尽的信息披露;不管借贷者有没有还款能力,只要你年龄满18岁,电商平台的白条免息券任你选,不怕你还不起,就怕你不借钱;各种低息广告满天飞,消费者可达性极强;更可恶的是,有些网贷的低息或无息只是噱头,稍不留神用户就落入高利贷的陷阱——前期的无息免息只是开胃前菜,基础利率、放款利率、罚息利率等各种叠加下来,一年高达20%多的年化率才是正餐。

资料图。图文无关。

这些平台明知很多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还款的能力,却毫不收敛引诱他们入局的“魔爪”。在现实中,很多走进网贷陷阱的大学生,起初可能只是用电商平台提供的白条、某呗买了一条裙子、一个手机,乍看起来没什么不妥,但后来发现利息超出了他们的承担范围,以贷养贷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一步一步滑入深渊。

大平台顾忌社会形象,还算讲点道义,小平台根本就毫无底线。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过一位充当网贷平台“催收员”的95后女孩的经历,里面提到,一旦下载、注册这些贷款APP,平台就能获得借款人几乎所有的个人信息资料,如果逾期不还,辱骂、电话轰炸、P裸照、P法院传票等招数,就会轮番上演。

深陷网贷困境的年轻人,要么就业之后慢慢还,实在补不上窟窿就只能求助父母。然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工资菲薄,基本生活之外,还要还债,抗风险能力极低,可能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求助父母,往往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和冲突。而相比那些每日承受着催收压力、最终走上绝境的年轻人,能还上钱的他们还算是幸运儿。

要避免更多年轻人掉入网贷的泥潭里,需要社会多向年轻人普及一些金融消费常识,帮助他们抵御消费主义的陷阱。除了个人提高警觉外,监管层面针对各种网贷乱象对症下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完善监管,从源头上清理网贷的套路,也尤为必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