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美媒一度误报特朗普遇袭案枪手为华裔,被华裔社区要求公开道歉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综合美国中文媒体《世界日报》和美国亚裔资讯网站NextShark报道,美国前总统、共和党人特朗普当地时间7月13日在宾夕法尼亚州竞选造势时遭“未遂刺杀”,震惊全美,枪手已被美国特勤局证实为一名20岁白人男性。然而,《纽约邮报》网站事发后第一时间却将枪手误报为“华裔”,虽在一个半小时后修改为“白人男性”,仍引起美国华裔社群愤慨。

在X平台上拥有超过100万粉丝的波兰媒体“Visegrád 24”起初也援引了《纽约邮报》信源误报“枪手为华裔”,其后虽在评论区作出更正,但原帖浏览量近67万次。

此事引起了美国华裔民选官员的不满,纽约州共和党华裔众议员郑永佳(Lester Chang)和该州民主党华裔参议员曲怡文(Iwen Chu)要求《纽约邮报》道歉,担心这会助长针对华裔社区的仇视言论或行为。

目前,《纽约邮报》及撰写错误报道的记者仍未公开道歉,也未在修改的文章后附上适当的更正说明。

《纽约邮报》错误报道截图

《纽约邮报》更正后的报道

据美国特勤局通报,当地时间13日18时15分许,一名枪手从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的集会现场外高处向特朗普所在的演讲台“开了数枪”,被特勤局人员当场击毙。枪手身份已确认,为宾夕法尼亚州20岁男子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Thomas Matthew Crooks)。

此事件导致现场一名观众死亡,另外两名观众重伤。特朗普事发后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子弹穿过他右耳上方部位。

枪击事件发生1小时后,当地时间13日19时19分,《纽约邮报》网站刊出一篇报道,第二段开头称,据消息人士透露,“枪手被确认为一名华裔男性”,这段对消息源语焉不详、未经美国当局证实的报道发出后,立即遭到美国华裔社区质疑。

枪手被击毙《纽约邮报》

波兰媒体“Visegrád 24”于美东时间13日19时51分援引《纽约邮报》消息声称“枪手据报是华裔男性”,此类媒体的转发进一步扩大了这条错误信息的传播范围,评论区不少人对该消息提出质疑。

X平台截图

有人称“他看起来不像华裔”,还有人留言“传闻满天飞,我还听说枪手是antifa(反法西斯行动)成员”。

但评论区不乏被误导后开始散布阴谋论的网民,有人猜测枪手的国籍,有人声称这是“不控制移民的结果”,还有人妄称:“中国干涉美国事务?”“这算(发动)战争吗?”

被假消息蒙蔽的美国亚裔网民则担心起了自身命运,留言称:“我当然希望不是。这对于不关心政治的亚裔美国人来说不是好兆头。”

NextShark称,《纽约邮报》的错误首先被美国记者Jeff Yang发现,他在Instagram发文怒斥这则不负责任的错误报道,称“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媒体准备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把数百万亚裔美国人当作靶子”。

另据《世界日报》报道,《纽约邮报》错误报道发布后不久,美国民众何女士就致电撰写该篇报道的记者乔·马里诺(Joe Marino),询问其具体信源,马里诺立即承认:“实际上(枪手)是一名白人男性,这篇报道‘印错了’(misprint)。”

该篇报道在当地时间13日20时51分更新为“枪手被确认为一名白人男性”,距离《纽约邮报》网站最初发布“枪手被确认为一名华裔男性”的消息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

何女士表示,在电话交谈中,马里诺称愿意道歉,但他并未说明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道歉。何女士后来再询问马里诺什么时候愿意向华人社区道歉,对方则请她与《纽约邮报》编辑联系。

这起误报事件引起了不少美国华裔民选官员的关切,纽约布鲁克林区首位华裔州众议员、共和党人郑永佳第一时间致信《纽约邮报》,但尚未得到回复。

郑永佳称,此事令他感到担忧,“身为一个华裔,我们总是被当成目标锁定,并不希望此事引发另一波‘仇华潮’。”他表示,虽然文章在一个多小时后修正,但这远远不够,他会继续联系《纽约邮报》,希望得到一份官方道歉声明。

纽约布鲁克林区首位华裔州参议员、民主党人曲怡文则发布声明谴责《纽约邮报》的错误报道。

曲怡文表示,这篇未经证实便发表的错误报道在华裔社区引起了极大的困扰,她要求《纽约邮报》向华裔社区正式公开道歉,“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助长歧视和恐惧的言论或行为”。

宣布参选纽约州众议院49选区民主党州委员会成员的高应达(Tony Ying Ko)当地时间14日在X平台发文怒斥,称《纽约邮报》记者的错误报道只顾着透露所谓的内幕消息,不管真假,不考虑这会给华裔社区带来什么影响,“我们需要道歉”。

波兰媒体“Visegrád 24”于美东时间13日21时12分在X平台更正了帖文,称枪手实为“一名白人男性”,但未删去出现信息错误的原帖。

评论区有人直言:“煽动种族(仇恨)他X的是个悲剧。这些记者……”

NextShark指出,《纽约邮报》更新后的报道未在适当位置标明该文章进行了更正,尤其在“反亚裔情绪日益高涨”之际,这一错误凸显了此类错误信息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