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记者暗访揭秘西安种植牙猫腻,别想着一夜改变“种牙贵”

文| 唐凯兰

种植9颗牙花了20万?近日,上海一位市民花高价种牙的经历,让人们再次关注种植牙的“贵”。

华商报7月31日报道,该报记者花了一个多月暗访了西安多家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发现这些机构极少公示集采价格,种牙都是按照打包的每颗“一口价”收费,收费项目构成不会公示。有些医疗机构对自身是否参与“集采”也没有主动告知,让患者多掏了很多钱。集采带来的低价宣传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

跟其他地方差不多,西安参与集采的口腔医疗机构有320多家,民营医疗机构就有283家,公立口腔医院有40家。记者走访的11家非公立机构中,只有2家私立口腔医院有公示口腔种植体集采中选产品和价格清单。其他民营机构,要么未明确列出集采中选产品和价格,要么就将非集采选品混入集采名单公示,让患者分不清楚。按照医保局的规定,公示是义务,但显然仅仅在这个形式上,不透明的种牙集采信息就难倒了看牙的人。

资料图

除了不公示,记者暗访了解的更多猫腻,是私立的口腔医院存在着非集采种植体混合推荐、过度营销、夸大治疗效果以吸引患者等情形。老实讲,这些情况与人们对牙科医院的了解差不多,尤其是种牙的集采种植体不具有排他性,非集采的产品一样存在,利益使然,医生可能更愿意推荐。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市民“种植9颗牙要花费20万”,种完后,他才知道院方推荐的是非集采中选产品,该民营医院明明在参与集采名单中,但从未告知这一点。

我国种植牙需求广大,但高企的费用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大众期望通过国家集中的批量采购,来降低采购成本,进而降低花销。但现在集采在全国落地一年,仍时常传出种牙动辄两三万的新闻,这就让人很纳闷。

华商报记者的揭秘从侧面印证了这个现实,昂贵的种牙收费并没有随集采机制的推广而消失。根本原因在于,主流种植体的价格虽被集采打下来,但种牙的附加成本,比如诊断费用、治疗费用、其他辅料费用、医生费用等一如往常,无法进行政策性压低。

有意思的是,华商报暗访的私营口腔医院的信息,都会请三甲公立口腔医院的医生来做行业评价。从这些评价中可知,私营医院种牙贵几乎难以避免,因为它们推销的产品具有高收费与高利润的特点,一些配件的价格可能有猫腻;为了谋利,一些医生在患者牙龈发炎、不适合种牙的情况下,也会劝人种牙。

整个报道看下来,一个强烈的印象是,即使有几百家口腔医疗机构在西安充分竞争,但指望种牙价格因市场竞争而骤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其他城市同此逻辑。与集采有关的收费套餐,在公立医院大多会被按规矩执行,但在私营医院则有太多不确定的营销套路,且种牙的附加收费无论公私都未能被有效监督。

例如,按照西安医保局的有关说法,种牙检查手术费是按照医院级别收取,最高限价是4171元,二级以下最高限价是3337元——貌似是可以阻止乱收费与高收费的,可是对口腔条件不好、种牙前必须植骨的患者来说,骨粉骨膜需要单独收费,后者所需数量因人而异,很难用量化来限制收费,有些医院便会在这方面做文章。要是再考虑口腔医生及医院的整体利益,种牙的猫腻有点无解的意思。

资料图

这篇报道暗示的一个有价值信息是,种牙最好还是去公立医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开私立口腔医院的收费陷阱。相关数据也显示,公立医院至少基本都会在集采目录中选择品牌,但因为资源紧张,公立医院种植牙总量只占到整个种植牙市场的20%,大多数患者仍在民营机构接种。如前所述,民营机构的选择更加灵活,可以自主选择品牌,只要这些机构不愿意缩减已有的利润空间,种牙贵的社会印象恐怕就很难消除。

华商报暗访提供的逻辑是,只要种牙列明所有收费项目,尤其是列明集采选中产品,公示就能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可这个逻辑遇到部分民营医院的生存逻辑,尤其是不便透明的附加收费后,就很难走得很远,公示就难以起到应有作用。

说白了,种牙贵不贵,更多时候考验的是病人自己的认知范围与选择能力。种植体集采在总体压价上起到了作用,可明眼人都清楚,与口腔医院、种植体品牌厂家乃至口腔医生之间稳固的利益相比,不能过分夸大集采的作用。种牙贵到底是主观体验还是客观事实,必须放在复杂的国情与利益中理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