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山东事业单位改革引热议 究竟是什么情况?

【资料来源于山东省政府官网、新京报、澎湃新闻】

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经省政府批准转制为企业后,省属事业单位要正式行文解除其与编制内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并在规定期限内核销相关人员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

此消息一出在网上引发空前热议。网友纷纷表示“铁饭碗不保了吗?”、“对中国考编第一大省影响有多大”、“未来改革到底是什么个情况”等,外界也多解读为“精兵简政”、“收回事业编”。

第3次发同名事业单位改革文件

其实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已有多年。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据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针对事业单位改革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性部署。

山东此次发布事业单位改革最新文件之前曾有过两次同名文件下发。

2015年10月,山东发布《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草案),本意见自2015年10月20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8年10月19日。意见称省属事业单位经批准转制为企业后,原单位要正式行文通知解除其与在职职工的人事劳动关系。转制后的企业,应与在职职工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订立劳动合同。

2019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本意见自2019年3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24年2月29日。意见称省属事业单位经省政府批准转制为企业(以下称“转制单位”)后,事业单位要正式行文解除其与编制内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转制后,转制单位应当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与编制内工作人员订立劳动合同;转制单位中的编制外工作人员,由转制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安置。

所以从相关文件可以看出山东进行事业单位改革较早,其中,2015年印发《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方案》,列出了79家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名单,主要为报社、设计院、研究院、宾馆等。2022年,山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统筹机构编制资源 服务保障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情况,会上透露,完成全省1336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收回事业编制1.3万余名,通过整合事业资源,在事业单位间调剂编制2.7万余名。

2020年11月23日,山东召开全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调整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聚焦中心工作,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推动资源配置更优化、权责关系更明晰、保障服务更高效。要给予市县事业单位改革更大自主权,实行“一地一策”,不搞“一刀切”,宜减则减、宜并则并、宜增则增,全面优化基层公益服务体系。省级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市县事业单位改革。要加大事业编制资源统筹,实现更优配置,严格规范管理,创新供给方式。

2024年8月,山东省人社厅会同省委编办、省财政厅等10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意见称省属事业单位经省政府批准转制为企业后,转制单位应当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与编制内工作人员订立劳动合同,并在规定期限内核销相关人员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

据澎湃新闻报道,记者致电山东省人社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接线人员表示,此前山东省已经启动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改革,“此次《意见》主要是针对上一次的文件已经过期,重新修订、发布新文件。”同时,适用范围并未改变。

对比这三份文件可知,人事待遇问题构成文件的主要内容。《意见》全文九千余字,其中六千多字都在谈人员安置问题,详细解读了“取消编制转变为合同工”“妥善安置原编制外合同工”的身份转换办法、“已经离退休仍然保留事业编”“给予一次性养老补贴”“内部退养”“女性工作人员退休年龄”的安置办法,而这些内容在此前两份文件之中也都列举了专门规定,内容也基本一致。从人事关系而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录用、晋升、退休、辞退之前依据的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本身属于事业编,改制之后这些则转为《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范畴。而至于“编制外工作人员”,则由“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安置”。《意见》还详细规定了有关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内部退养的政策,其中离退休人员享受“老人老办法”的政策照顾、“选择不进入转制单位的编制内工作人员的经济补偿”,不难读出改革的“分批”“渐进”的意涵。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事业单位改革具有示范效应,未来会推动更多省份加快事业单位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山东省摸索的试点方案,也会为其他省份探索事业单位改革提供方向参考。

马亮还表示,事业单位是中国公共部门的重要组织序列之一,不会全面取消,而是分类施策,“当前各地财政压力较大,事业单位转制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使政府可以把有限的财力用来保障民生事业”。

“目前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钟辉勇说,山东的事业单位改革也是严格按照相关指导意见来实施,另外,在目前地方财政面临压力的情况下,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也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更为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会影响10万人的“铁饭碗”吗?

事业单位改革这些年一直在进行。此次山东印发的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原本未必有太大的信号意义,但还是引发了热议。

据媒体新京报分析称,这一次的《意见》更多应该还是就此前改革所“遗留”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就具体内容看,其中主要是对转制单位工作人员人事劳动关系转换,转制后社会保险关系接续,转制单位编制内工作人员养老保险补贴等一系列配套问题作出说明。在此意义上,一些分析将这次的文件直接与10万人的“铁饭碗”挂钩,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了。

需要厘清的一点是,事业单位分为不同的类型,它们在财政拨款、编制数量上都有明显区别。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本身有着较强的“自收自支”特点。这类事业单位在全国范围很早也已经通过改革,对编制数量进行了精简。也就是说,这类单位所占据的编制资源,本身就比较有限了,因此改革带来的综合影响,也并没那么大。所以,这一改革在短期内对“铁饭碗”的冲击,应该被理性看待

但这则原本在体制内都没激起太多浪花的文件,却在网络舆论场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所映射出的一些社会心态还是耐人寻味。比如,这几年“考编热”升温,有关编制裁减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背后对应的,其实是不少年轻人把考公“上岸”当作第一求职选择的心理。一些网友将事业单位改革和编制缩减形容为“晴天霹雳”,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流露。这里面,一些是已经“上岸”的人员担心好不容易取得的编制可能会“得而复失”,一些则是正处于“考公”路上的年轻人心忧自己“上岸”的机会更少了。

虽然“铁饭碗”不再像过去那样保险,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今年中国各地仍有高分考生报考当地警校、交通运输院校等,提前瞄准体制内工作。与此同时,中国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也从2020年的127.7万人增加到2024年的303.3万人,竞争比从53:1提高到77:1,显示考公务员的热度有增无减。

然而,无论如何,都不容否认的是,推进机构改革、严控编制数量,这是基于社会人口变化、财政负担压力,以及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所需的大势所趋。多年以来,事业单位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诸如“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监管薄弱”的问题长期存在,权责不轻、人浮于事的痼疾也一直都有,像是2023年爆出的“山东莱州事业单位(莱州市检验检测中心)男子吃空饷还骂领导”、2024年河北纪委监委通报的“邯郸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站前市容环卫大队长延辉虚报冒领环卫工人工资”,都是类似的典型案例。

多地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精简编制

今年4月份,“河南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的话题冲上热搜。这一变化实际上源自2021年底启动的河南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按照计划的时间,这项改革已于2023年完成。近日,河南省发改委发布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由省委编办负责的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入选,因为涉及机构及编制精简、压缩等话题而再度引发关注。

不止河南,2020年以来,全国多地均开展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这轮改革缘起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官方披露的信息来看,《指导意见》将9个省份选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其中山西、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山东5个省份作为全域试点,其余4个省份则以省内部分地区作为试点。比如,江苏将无锡、常州、扬州、徐州4市及其分别下辖的4县(市、区)作为试点。随后,试点各地相继召开部署动员会议,率先启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机构、编制的精简和压缩是这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其中一个方面。

比如,黑龙江在动员部署大会上提出三个方面的改革任务,分别是压缩编制、精简机构、优化整合。其中,省直事业编制总数原则上至少精简15%;市县事业编制总数原则上至少精简10%。到2021年10月,历时一年的黑龙江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完成。一年来,全省共精简事业单位2735个,收回事业编制8.3万余名。

再如,江苏省在试点地区,市级层面事业单位总量由1366家减至763家、精简44.1%,收回事业编制9564名、精简了20.6%;县级层面事业单位精简45.6%,收回事业编制3517名、精简了24.9%。

从试点各地披露的信息来看,此轮改革聚焦报刊、检验检测、综合行政执法等领域。

其中,山西和黑龙江都提到重点对报刊、检验检测机构等加大行业体制改革力度,山西、黑龙江、江西都触及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内蒙古则对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进行了整合。

比如,江西省在推进地勘行业改革中,整合多家单位新组建江西省地质局,正厅级,省政府直属,归口省自然资源厅管理,主要承担组织开展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职责,负责推进地勘队伍改革。在省地质局管辖下,又组建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副厅级。此外,将分散的地质队伍整合为25个左右专业性地质大队,不再使用事业编制新进人员,合理控制规模。

对此,你怎么看?你的“铁饭碗”受到影响了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