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掼蛋,到底是对是错?多家媒体密集发声

【本文来源:大象新闻,北京青年报,红星新闻,新黄河,红网】

“你今天掼蛋了吗?”当下掼蛋游戏风靡,有数据显示,全国掼蛋游戏已有1.4亿玩家。

但近日,围绕掼蛋,多家媒体发文认为,一些群体玩“掼”丧志,甚至形成了党员干部、公职人员间的隐形“官场文化”,企业主、金融圈的“社交文化”。

此类观点引发关注,网上也有不同声音:这不扯淡么?游戏一下有何不可?玩个掼蛋费你家米了?类似声音不无道理,娱乐消遣无可厚非,但掼蛋究竟有何不同?

痛批

8月5日至7日,《北京青年报》连续三天在二版“青评论”刊发“晨云”署名文章,批评近年来盛行的“掼蛋之风”。

《北京青年报》8月5日刊发的《警惕掼蛋沉迷助长消颓之气》一文指出,近两年来,掼蛋迅速“破圈”,占领了很多人的生活时间和空间。有人说它是健康益智的娱乐方式,有人说它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程”,还有人说它是企业大佬的“社交利器”。但随着其日益成为某些公职人员的新迷醉、个别企业经营者的新机巧和一些年轻人的新宠爱,掼蛋沉迷也愈发成为某种值得重视和警惕的社会现象。

8月6日刊发的《“全民掼蛋”的躺平之风该管管了》进一步指出了掼蛋流行所带来的躺平之风。

文章称,当“躺平心态”遇上“掼蛋文化”,休闲娱乐便成了最紧要的事儿。在一些地方,有事没事呼朋唤友掼起来成为生活习惯,“掼蛋宝典”成了研习课程,“掼蛋秘笈”成了热门分享,掼蛋群一扩再扩成了最活跃的社交圈,掼蛋牌花样百出成了最流行的伴手礼,掼蛋大赛风生水起成了最受欢迎的棋牌赛,“吃饭不掼蛋,等于没吃饭”成了众所周知的流行语,“全民掼蛋”风潮之下,实在是有人处皆言掼牌、不会者便是落伍。特别是一些公职人员、年轻干部也趋之若鹜、沉迷其中,鼓吹掼一掼既显闲情逸致、又能经营圈子,殊不知,躺平之风、消颓之气已日益侵入肌体、深入骨髓。

8月7日,《北京青年报》刊发的《亟须破除掼蛋编结的“圈子文化”》一文则从圈子文化的危害层面,对掼蛋之风予以批评。

文章表示,“掼蛋圈”的形成,与其游戏方式密切相连。“容易入门、两两组队、默契配合、游戏感强”,这些特点都让掼蛋成为人际交往的好工具,进而也成为一些人企图搞政治攀附、谋利益寻租的敲门砖。那么,会掼蛋,尤其会打“马屁蛋”的人,是不是因此获得了更多资源、资金、项目,而所有规则和制度都将被“掼蛋默契”替代;会掼蛋,尤其会打“关系蛋”的人,是不是更有机会获得重视,从而延伸到干部提拔任用,结党营私渗透影响政治生态;会掼蛋,尤其会打“商务蛋”的人,是不是更容易打入干部生活圈,在牌局输赢间进行利益输送,私相授受完成价值交换。如此掼蛋,掼的不是牌技水平,而是人情世故;如此圈子,圈的不是同道情谊,而是功名利禄。

反驳

红星新闻评论文章《反对掼蛋,不能仅仅“反对掼蛋”》表示,反对掼蛋沉迷,反对的不是掼蛋,掼蛋也背不动这口“锅”。必须认清,掼蛋游戏只是“表”,不正之风才是“里”。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隐藏在攒局组局之下的吃吃喝喝、来来往往。真正要反对的,是附着在游戏之上的圈子之风、享乐之风。

山东媒体新黄河客户端评论文章《批评掼蛋不能成为脱离实际的“道德狂欢”》则提出,客观来说,任何一项成瘾性的流行现象,其“畸形风靡”背后都有赖以为生的社会土壤。比如一些老年人迷信伪科学,除了一代人的知识局限性以外,还有相关科普贫乏,相关制度保障乏力下的恐慌感;还有近段时间在孩童群体流行的烟卡以及各类盲盒,也更像是维系情感链接的“社交货币”。凡此种种,讨论乃至批评当然是有意义的,但如果将宏观成因从个体身上抽脱开来,只对个体进行道德鞭挞,这样的批评就失之温度。

红网评论文章《反对掼蛋”?别扯蛋了》表示,掼蛋何罪之有?难道是因为它“占了很多人的生活时间和空间”吗?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人家愿意在掼蛋上花时间,用得着别人操心,轮得到别人指责吗?

掼蛋不过是普通扑克变化而来的新玩法,属于一种正常的娱乐活动,媒体有什么理由横加指责,并冠以种种罪名?如果有人心术不正,任何一种娱乐方式,比如打扑克、打麻将、猜拳、掰手腕等,都可以被用来赌博或者搞腐败,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所有的娱乐活动都禁止了呢?

上述报纸发表的《“全民掼蛋”的躺平之风该管管了》一文,仅看标题就可判断其立论之荒诞。“全民掼蛋”是谁说了算?多少人算是“全民”?一个两个还是三个?一百一千还是一万?按照全国人口14亿计算,所谓“全民”,至少也得过半,也就是7亿吧?或者再少一点,6亿、5亿、4亿?立论者真的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了吗?否则,信口开河地编造“全民掼蛋”,不也是一种造谣和扣帽子吗?如此上纲上线,毫无事实根据、毫无逻辑、毫无道理可言,纯属为了批评而批评,难道不是一种“反智”“无厘头”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