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青年议见丨吃见手青为见亡妻?公众不需要 “伪科普”

公众不需要打着情感话题的“伪科普”,更何况让公众动情的故事,本身还经不起推敲

据上游新闻报道:近日,一名疑似在一家医院工作的博主发文称,急诊收到一名79岁的老先生,10年来每年吃一次见手青,竟是为了在幻觉中见到去世老伴。相关文章引发热议,有部分网友及科普博主质疑事件的真实性,认为有娱乐化见手青中毒的导向问题。相关植物专家表示,见手青中毒后并不能想看见什么就能看见什么,此文疑似是改写之前的新闻编故事。

8月19日中午,该博主发文称,已删除文章,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争议,“写在这里的是微博日记,不是论文,因此我并不追求严谨性”“这里的每一个字我都在追求轻松与关怀”。但仍有网友在留言区追问,“你就说这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相关文章删除前,获得点赞4万,不少人表示被感动了。这样一个看似温情的故事,赚到了读者的眼泪,收获了好看的数据。虽然其目前的微博认证为“情感博主”,但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了在医院工作的场景,作为隐隐打着“医务工作者”人设的超10万粉丝博主,是否考虑过自己文章的指向问题?

原文中,并未列明食用见手青的所有中毒症状,而是表示老人“轻微的肝肾损伤,问题不大”。云南省植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张全星表示,作为神经精神型毒菌,兰茂牛肝菌(见手青学名)中毒的典型症状是腹泻,其他的症状还包括头晕、抑郁。有人在网上开玩笑要吃凉拌见手青,“如果真的尝试了,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该博主将更多篇幅用于叙述老人食用见手青见亡妻的感人故事,很难不让读者浮想联翩,还可能产生误导,导致部分判断力不足的人轻视食用见手青的后果。是否会有人去效仿故事中老人的行为,也未可知。

以博主的身份发文,却置忽略文字本身的严谨性、科学性与引导效果,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如果内容成立的基础都不牢固,又何谈“追求轻松与关怀”?这类故事无疑能获得流量,但这种获取流量的方式只能是一条歪路子。

再者,此文被质疑的除了故事真实性本身,还有涉及“科普”的内容。比如,原文认为见手青致幻原理是因为其中所含一种名为裸盖菇素的小分子生物碱。对此,实名认证为高级中学教师的“中二化学于老师”则表示,见手青里并不含有裸盖毒素,含有裸盖毒素的是裸盖菇。

而针对文章情节,有网友表示,看过好几篇这种故事了,前几年有一篇新闻讲的就是类似内容。退一步讲,即便事件碰巧相似,但服用见手青真的能保证每次见到同样的幻象吗?“我知道这东西有毒,但我每年就吃这一次,就在这一天,我把攒了一年的话都说给她听。今年是她离开10周年,我情绪有波动,多吃了几口……”类似细节,乍一看越是感人,细品下来越是雷人。

说到底,公众不需要打着情感话题的“伪科普”,更何况让公众动情的故事,如果事实本身都经不起推敲,则可能欺骗人们的感情。这也在提醒相关博主,分享故事要明确真假边界,否则不仅误导公众,最终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作者 程博/重庆大学(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栏目立场)

编辑 汪垠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