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招转培”陷阱频现:大学生未赚钱先负债,谁该为此负责?

暑假期间,大学生找工作、找实习的需求剧增。近日,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中注意到,有多位网友曝光,其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用人单位联合设置的“招转培”套路,本是求职招聘却转为教育培训。求职学生在涉事公司的诱导下,通过第三方平台借出大额贷款。

工作“从天而降”,入职后变教育培训

“我才刚毕业就遇见这样的事情,让我怎么办?”在广州市白云区某派出所门口,王瑞向南都、N视频记者说完这句话以后,低下头又陷入了沉思。

王瑞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以“从天而降”的惊喜开始,最后以一出“闹剧”的形式收场。

王瑞向记者讲述,今年4月开始,他就陷入了求职的焦虑当中,在屡屡碰壁后,某一天,他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表示其为一家科技公司,总部设在广州。他们从招聘软件上看到王瑞的求职信息,觉得他非常符合招聘条件,邀请他参加公司的招聘面试。

由于这家公司“不仅不需要项目经验、工作经验,甚至不要求专业,工资还有8000”,对于当时的王瑞来说,这无异于是“从天而降”的惊喜,于是他欣然前往。

“但是应聘到一半,HR就告诉我,像我这样的小白是不能够直接上手工作的,所以让我先接受培训,培训之后再推荐工作。”回想当时的应聘过程,王瑞才反应过来,当时的HR对自己采用了许多“PUA”的话术。

之后,王瑞接受了对方开出的条件,签订了一份《技术服务协议书》,正式“入职”该公司。

王瑞签订的《技术服务协议书》。由受访者提供

在王瑞提供的协议书中,求职者变成了该公司的客户,公司为客户提供技术转让,内容包括“短视频运营”“短视频剪辑”“带货运营”和“带货中控”四个选项。但所谓的“技术转让”并非免费,协议中规定,“技术转让费用共计9800元”,需要乙方支付。“价格不是固定的,按不同的学期时间,从几千到上万不等。但是我了解到的其他学生签署的大都是这份学期12天,收费9800元的协议”,王瑞补充道。

《技术服务协议书》中的内容。由受访者提供

此外,记者注意到协议中还包含了一份《推荐就业约定书》的附件,公司承诺为完成技术转让服务的客户“定向推荐就业”。此时,该公司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择业指导、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及介绍和定向推荐工作等”服务。与此前和王瑞沟通的薪资8000元不同的是,在此约定书中,“推荐岗位薪资标准在4000—6000元之间”。然而,即使是薪酬“缩水”的情况,对王瑞这样急于获得工作机会的毕业生而言,仍然极具吸引力。

培训费打水漂,疑为诈骗犯罪

与王瑞同期进入公司的李茂向记者讲述了贷款经过:“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旁边指导我办理申请,就在一个叫‘梦享合约’的小程序上,整个贷款流程几分钟就办完了,”李茂回忆,“没有核实我其他的信息,只是要了我的身份证复印件。”值得注意的是,李茂展示了他的学生证,与王瑞的情况不同,他仍是在校学生。

据了解,“梦享合约”账号主体为苏州业朋科技有限公司,申请时需扫描商家二维码进行办理。记者致电该公司试图了解情况,但去电号码为关机状态。

李茂出示了当时签署的贷款合同,上面显示为赊购协议,“乙方通过赊买方式购买甲方服务/商品,即乙方先使用甲方的服务/商品,后通过分期付款方式向甲方支付服务/商品费用”。9800元的培训费,收取1293.6元的手续费,还款分期为12个月。方则从实际培训的某科技公司变成了蛋糕有限公司,联系地址十分模糊,仅显示东莞市。

《赊购协议》。由受访者提供

至于还款,李茂表示,“人事说转正之后无责底薪4000-6000元,加上绩效会去到6000-8000元,分期还款可以从工资里扣除”。这笔贷款就此绑在李茂等人身上。

1万多的贷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小数目,王瑞等人为何还是被卷入其中?事实上,多位涉事学生表示,面试过程中培训机构丰富的营销话术让人“云里雾里”。

“一直强调行业前景好,找到工作后这笔学费就赚回来了。”王瑞坦言,从参加面试到还款订单的落成,都感觉“稀里糊涂的”,“但是一出来就反应过来了,好像是被骗了”。

根据多名培训参与者的描述,教学质量十分不理想。李茂说:“培训的质量太差,甚至好几天的课程还是一样的,我培训了大概五六天,和公司反馈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改进,也不同意退费。”

培训课。

“公司要求离职时要先交齐课时费、贷款取消分期费、平台费等,才能处理掉这笔贷款。”王瑞和李茂告诉记者。由于协商不成,几名学生选择了报警处理。

公司与消费者间的聊天记录。由受访者提供

7月底,几名学生联合报警求助,经辖区派出所调解后,报警的几名学生最终选择了与公司“和解”。据受访者陈述,有一部分学生得到了全额退款,其余的学生仍缴纳了部分培训费用。公司承诺为他们取消分期的贷款手续,之前的协议作废。

涉事公司要求学生签署的退费说明。由受访者提供

王瑞、李茂的遭遇不是个案,记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求职诈骗”“广州”等关键词搜索时,有上百条相关信息。透过一名爆料者,记者获取了其中一家公司HR的联系方式,与其约定第二天前往应聘。值得注意的是,HR发送的定位显示该公司位于一家酒店中。

面试过程中,HR向记者介绍该公司主要做新媒体直播带货,在广州有14个直播基地,目前所在的地方是公司总部,负责面试和培训。在了解到记者对直播运营不甚了解时,HR话锋一转讲到了培训。她反复向记者输出“你要想想为什么公司又要给你发工资,又要给你免费培训”“不是只是新媒体这个行业这样,你没有经验,肯定会有成本的”等观点。中途还找来了一名自称是培训老师的人“打配合”,在尚未看到作品的情况下,评价“你没经验,之前的作品也不行,情商也一般”,利用求职者焦虑的心理,打压其自信心。

学生联合报警。

记者前往该公司进行实地探访时,注意到此处有大量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进出。而几名学生报警处理后,也向记者反映,该公司每天都会有几十人前来应聘。

与学生主张被骗的说法相悖的是,培训机构否认自身存在诱导行为。“在这个行业这种培训是很正常的,而且我们也确实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怎么能说是诈骗?”

调查信息显示,这家公司成立于2024年,经营范围包括其他文化艺术经纪代理、销售代理、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食品互联网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网络技术服务等等几十种,注册资本106万元人民币。该公司仅有两名主要人员,参保人数为0。

另查,该科技公司的实控人马某某在4家公司中分别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股东、公司高管,这4家公司中名称中带有“网络科技”“蛋糕”的关键词。

旧“套路”总能骗“新”人,

培训机构、网贷平台、政府部门、高校,谁该负责?

从投诉对象来看,涉及的培训机构可谓是五花八门,除了市场大热的直播带货、IT行业,还有针对烘焙、美甲美睫、动漫等的“培训”。此类“招转培”套路已不新鲜,每年求职季都会上演,为何旧“套路”总能骗“新”人,谁该为此负责?

记者日前采访了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此,市人社局表示,4-7月,经联合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组成督查组,通过行业部门协调联动,对全市11个区专项工作进行实地督查,重点检查了招转培转贷等情况。截至7月31日,在规范劳动用工方面,全市共检查用人单位17556户;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方面,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参加检查12720人次,检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人单位及个人19745户。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签约贷款的平台该负怎样的责任?多名受访律师表明,若平台提供分期服务,本身没有违法之处,但需要注意的是,网贷机构在操作时是否尽到审查义务。律师指出,首先应当明确平台在此类交易中是单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还是与培训机构互为利益共同体。如果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便具有对商家资质相应的审查注意义务和对消费者进行风险提示的义务。如果平台与培训机构存在利益关联,从中直接获取经济利益,那么其对此种交易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也有律师指出,如今的“招转培”套路相较此前已经有所“升级”。因该类兼职机构违法犯罪的手段都比较高明,且在流程上较为缜密,故从法律适用的角度很难断定其是诈骗或者违约。这也成为了消费者维权难的重点之一。

记者事后询问多名涉事学生,此前是否有了解过此类套路,学校是否有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学生表示没有开设职业培训课程或没有认真听过,不能确定。

当前正值毕业季,众多学子步入社会寻求就业机会。业内人士呼吁,毕业生在求职时应深入调查潜在雇主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要求一入职就支付高额培训费用的职位,更需保持警惕,防止落入不法者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所设的诈骗圈套,导致经济损失。

同时,有业内人士呼吁教育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为初出茅庐的求职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增强他们识别的能力。此外,社会应当倡导通过法律手段对就业合同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在合同中对重要事项进行显著提示和充分解释,以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瑞、李茂均为化名)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 程安 陈卓睿 实习生余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