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圆桌论教”选择讨论“如何看待师范生与非师范从教”这一话题,缘于近年来不断翻起的“适教”与“优教”之争。“中小学教师资格报考人数11年增长50多倍”“名校招××名教师其中××人清北,无一是师范生”一类的新闻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刺激着许多师范院校的神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刊发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关于“提高教师资格证‘含金量’”的提案,更是激起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激烈讨论。
舆论的一面认为,师范生有其固有的专业壁垒,具有从教的天然优势;另一面则认为,师范生的专业性至少已经部分不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不应故步自封。更有极端声音,主张只有师范专业或者有相关教学经验的人员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证,等等。
在一众喧闹的声音里,撇开情绪的宣泄,亟须以理性思维引导公众认知,以专业视角剖析问题本质,通过建设性意见构建良性对话空间。由此,我们邀请了来自师范院校的专家与一线学校的知名校长,从不同视角共同阐释:在讨论名校毕业生与师范生从教的背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什么?
“适者为师”还是“优者为师”?在李瑾瑜教授看来,这本就是一个假命题,但它确是一个真问题,究其根本,它仍是师范院校多年来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下的一种新的话语表述。针对“适教”与“优教”的二元对立思维,李瑾瑜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事实上,在这一争论之中,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往往是师范院校。诚如李森教授所言,在“国优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师范院校确已呈现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但他提出,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仍可以寻求破题之道。作为长期在一线担任学校管理者的代表,管杰校长从真实的学校教学场景出发,提出超越教师身份的二元对立,倡导多元背景教师协同育人,构建“优势共振”的教育生态,这当然是非常中肯的建议。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指引之下,着眼未来,中国教师教育体系将更加开放,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线可能愈加模糊——如若“适教”与“优教”的争论长期存在,甚至被简化为“师范生”与“名校毕业生”的身份对立,显然并不利于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形成。正如几位专家都已经谈到的,教师选拔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需要将“适合”与“优秀”视为教师素养的一体两面,通过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评价体系,实现二者的协同共生。所以我们相信并期待着,未来的教师一定是既“适合”又“优秀”的,而关于“适教”与“优教”的争论,也终将销声匿迹。
《中国教师报》2025年03月19日第13版
作者:黄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